昆仑山巅的明教总坛,三十六天罡旗主与西大护教法王齐聚一堂。
杨凡手持一卷泛黄的遗书,站在明教圣火台前,小昭静静地站在他身后。
“诸位,这是前任教主阳顶天的遗书。” 杨凡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空旷的议事厅中回荡。“阳教主本意是由谢逊担任教主,可是大家也知道,如今狮王远在海外,眼睛又……”
“阳教主生前,以推翻元朝统治为己任,欲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可如今,明教内乱不断,西分五裂,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话音刚落,便引起一阵骚动。许多人面红耳赤,显然是尴尬到了极点。
光明左使杨逍道,“大宗师,如今,我明教内忧外患,六大派虽暂时退去,但元朝军队虎视眈眈。若是大宗师愿意担任我明教教主之位,实乃我等之福,何况,大宗师己经练成了我们镇教神功乾坤大挪移……”
杨凡道打断道,“杨左使,我非明教中人,也无意明教教主之位。”
“然而,如今的明教人心不齐,教主之位不可长期空缺,否则不利于明教大业”。杨凡继续道,“所以,我冒昧地提议,为明教推举一位副教主,暂代教主之职。”
杨凡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坐在角落的朱元璋身上,“我推荐的人,便是朱元璋。”
此言一出,议事厅内顿时炸开了锅。
“他?一个小小的堂主,何德何能?”
“就是,副教主之位,怎能如此儿戏!”
“我不服!” 各种反对声此起彼伏。
朱元璋却只是静静地坐着,神色平静,看不出丝毫情绪波动,心下却是感动莫名。
杨凡抬手示意众人安静,沉声道,“诸位先别急着反对,且听我分析。如今元朝统治残暴,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但这些起义军各自为战,犹如一盘散沙,根本无法对元朝形成有效威胁。而我们明教,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庞大的势力,本应是推翻元朝的中坚力量。可看看现在,我们在做什么?为了教主之位争得头破血流,让教中兄弟自相残杀,这难道是阳教主想看到的?”
众人被说得面面相觑,不少人低下了头。
“再看当今局势,” 杨凡展开小昭手中的舆图,指着上面的标记,“刘福通、韩山童等人的起义军虽有一定规模,但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张士诚占据江浙富饶之地,却胸无大志,只想偏安一隅。唯有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且胸怀大志,有勇有谋。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深得民心。更重要的是,他对明教忠心耿耿,一心只为推翻元朝。”
“杨大宗师,话虽如此,但副教主之位关乎明教未来,不可仅凭几句说辞就决定。” 紫衫龙王黛绮丝开口道,她的声音宛如天籁,却带着一丝质疑。
“黛绮丝,本来你己经离开明教多年,也没有为明教做什么贡献,你是没有资格继续待在此处的,但看在你是小昭的母亲的份上,我就不与你计较了,希望你不要自误。”杨凡道。
此话说完,黛绮丝等神色尴尬,无地自容。同时,杨凡此时的强势,再一次提醒了他们,杨凡现在的身份是大——宗——师!
突然,杨凡目光炯炯地扫视众人,“那我问各位,明教的宗旨是什么?”
议事厅内一片寂静,只有圣火燃烧的噼啪声。过了许久,白眉鹰王殷天正长叹一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不错!” 杨凡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可这些年,你们都做了什么?为了权力,为了私利,忘记了初心,背离了宗旨!”
大宗师一怒,雷霆万钧!
众人噤若寒蝉。
杨凡继续道,“朱元璋,他一首牢记明教的宗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提议由他暂任副教主,若他能力出众,日后再由各位高层决定是否任命他为真正的教主。这不仅是给朱元璋一个机会,也是给明教一个机会,一个重新崛起、实现大业的机会!”
朱元璋终于站起身来,对着众人深深一揖,“承蒙杨大宗师看得起,元璋感激涕零。元璋出身低微,能有今日,全靠明教栽培。若各位信得过我,元璋愿竭尽全力,辅佐明教,推翻元朝,还天下太平。若有半分私心,愿受明教圣火焚身之刑!”
他的话掷地有声,眼神坚定而炽热。
这时,五散人中的彭和尚彭莹玉站了出来,“我支持朱兄弟!这些年,我跟随朱兄弟西处征战,深知他的为人和能力。他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他带领,我们明教定能重振雄风!”
“我也支持!”
“算我一个!” 随着彭莹玉开口,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支持。
杨逍沉思良久,最终也点点头,“既然杨大宗师如此推荐,诸位也都认可,那我也无话可说。只是希望朱兄弟莫要辜负大家的期望。”
杨凡道,“好!既然大家意见达成一致,那就这么定了。不过,治理一个庞大的明教,光靠朱元璋一人可不行。我这里有个人才,名叫刘基,博通经史,精通兵法谋略。我己将他聘为教书先生,如今推荐给朱元璋,助他一臂之力。”
杨凡道,“不是我有意编排各位,诸位也许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在管理和谋略方面,不一定比刘先生强。相信大家以后会明白的。”
说着,杨凡拍了拍手,厅外走进一位中年男子。此人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睿智。他对着众人一拱手,“在下刘基,见过各位。愿为明教效犬马之劳。”
朱元璋大喜,连忙上前握住刘基的手,“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元璋之幸!还请先生多多指教。”
刘基笑道,“朱副教主客气了。咱们同心协力,早日实现明教大业。”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凡协助朱元璋整顿明教。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调和明教内部的矛盾,让各大派系放下成见,团结一致。同时,刘基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
在军事上,他们加强对各地明教武装的训练和指挥,提高战斗力;在情报上,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络,及时掌握元朝军队和其他起义军的动向;在民生上,鼓励明教控制区域内的百姓发展生产,减轻赋税,赢得了民心。
而杨凡,在完成这一切后,并没有过多停留。他知道,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临走前,朱元璋和刘基亲自来送他。
“杨大宗师,大恩不言谢。元璋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您的期望。” 朱元璋眼中满是感激和敬佩。
杨凡拍了拍他的肩膀,“朱教主,请你记住明教的宗旨,也记住百姓。只要你不忘初心,不忘记百姓,这天下迟早是你的,但如果你敢胡作非为,滥杀无硅,我迟早回来找你喝茶的。你可明白?”杨凡此时的目光透露出了森寒的杀意……
“大宗师放心,我老朱出身不好,过够了苦日子,必然会护百姓周全的。”朱元璋坚定地说。
刘基也躬身行礼,“多谢大宗师引荐之恩。基定当辅佐朱副教主,成就大业。”
杨凡点点头,意味深长地对着刘基说了一句,“功成身退,逍遥自在。”便带着小昭,骑着马,一路下山而去。
刘基望着杨凡远去,久久回味着杨凡临走前说的八个字。
而此时的天下,都传着杨凡参破大宗师的传闻,俨然间,杨凡己成为了整个江湖的传说,他的各种故事,都在很短的时间里流传了开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cd0i-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