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跨层互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1章 跨层互联

 

2010 年 5 月 5 日,广州白云机场的清晨被切割成无数个菱形玻璃块,晨光透过航站楼的穹顶,在地面投下规则的光斑,像极了 PCB 板上排列整齐的焊盘。刘志权站在安检口外,工装裤口袋里装着单燕玲的登机牌,边缘己经被汗水洇湿,硬质纸片在布料上压出一道淡白的痕迹,如同蚀刻在 FR-4 基板上的铜箔线路。

单燕玲站在值机柜台前,藏青色风衣的腰带被她反复系紧又松开,金属扣环碰撞的声音让刘志权想起实验室里贴片电阻被放入料带时的轻响。她正在和值机员确认行李额度,发梢被空调风吹得轻扬,露出后颈处淡青色的血管,像极了多层板内层的微带线。

"刘工,您看这个。" 实习生小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刘志权的思绪。小伙子举着手机,屏幕上是昨晚调试的 SPI 检测报告,"杭州晶瑞发来的参数对比,他们的焊膏塌陷率比我们低 0.3%。"

刘志权接过手机,目光扫过图表,手指下意识地在屏幕上划出一道虚拟的 ROI 区域:"让研发部查下他们的刮刀压力,我们上周把 DEK 印刷机的压力从 6kg 调到 5.5kg,可能忽略了锡膏粘度系数。" 他的声音平静,却在提到 "杭州晶瑞" 时微微一顿,仿佛这个地名是焊盘上一颗未熔的锡球,硌得人生疼。

单燕玲转过身,手里多了张行李票,小熊挂件在拉杆箱把手上轻轻晃动。她走向刘志权时,防静电手环在手腕上滑动,"LZQ-0402" 的刻字在 LED 灯下若隐若现 —— 那是 2009 年秋天,他在杭州电子展的摊位前,用刻字笔亲手刻下的。0402 是她最擅长焊接的元件尺寸,而 LZQ...... 她曾在某个加班的深夜,把这三个字母解读为 "Layer Zero Quadrant",惹得他差点把热风枪掉在电路板上。

"给你的。" 她将一个方形纸盒塞进他手里,包装纸是实验室常用的防静电袋,银灰色表面印着 "敏感元件,小心轻放" 的警示语。刘志权挑眉,指尖着封口处的胶带,突然想起昨夜在酒店,她趴在他胸口用万用表表笔在他锁骨上画等高线的场景。

安检口的队伍开始移动,金属探测器的嗡鸣声陡然密集。单燕玲摘下防静电手环,放进随身的 ESD 保护袋,动作轻柔得如同取下精密元件的真空吸嘴。"记得每天给实验室的温湿度记录仪校准。" 他的声音混着远处的登机广播,"杭州的梅雨季比佛山早两周,上周巡检时发现三号储存柜的湿度传感器漂移了 2%。"

刘志权吩咐着单燕玲,拇指推开纸盒 —— 里面是块拆解过的机械表芯,齿轮间卡着片细小的 PCB 碎片,绿色阻焊层上用金线焊着 "9:15" 的字样。他突然想起三天前在佛山实验室,她用 0.1mm 的漆包线在报废的 PCB 上绣出这个时间,说是他们第一次通电话的时刻。"游丝需要重新调校。" 她看着他的表情,嘴角扬起微小的弧度,"就当是异地恋的同步练习。"

安检员第三次示意时,单燕玲突然抓住刘志权的手腕,力道大得让他想起去年在展会上,她徒手掰正变形 PCB 板的场景。她的指甲在他工装袖口留下细微的压痕,如同 BGA 焊点的焊盘印记。"知道为什么选 CA1706 航班吗?" 她的眼睛映着远处的登机口,金属廊桥在瞳孔里扭曲成 U 型连接器,"1706,是我们第一次合作打样的层数 ——17 层板,6mil 线宽。"

刘志权笑了,笑声里混着像焊剂挥发和送别时内心的微苦。他想起那个暴雨夜,两人在实验室守着回流焊炉,看着 17 层板从炉膛里缓缓推出,阻焊层的绿色在 UV 灯下泛着珍珠光泽。她当时说这板子像块翡翠,他则指着板边的基准标记,说那是给飞针测试仪的定位星。

"该走了。" 他轻声说,手指抚过她无名指上的铂金戒指。戒指内侧的电路纹路是他用激光雕刻的,正极指向掌心,负极延伸向指尖,构成永不闭合的回路。"记得用 235℃恒温烙铁。" 他从后袋摸出铁盒,塞进她风衣的内袋,"应急锡锭的氧化层我己经用酒精擦过,必要时可以首接上板。"

单燕玲踮起脚,风衣下摆扫过他的工装裤。她的吻落在他唇角,像极了焊枪头与焊盘的西秒接触 —— 这是他们约定的 "最佳焊接时间",既能形成可靠焊点,又不至于损伤元件。远处传来登机口关闭的提示,她转身时,藏青色风衣在气流中扬起,露出内衬里用焊锡丝绣的电路图,珠江蜿蜒穿过 PCB 板,两端分别焊着 "L" 和 "S" 两个字母。

刘志权看着她走进安检门,背包侧袋露出半截《焊接工艺手册》,书脊上的焊锡丝书签晃了晃,消失在金属探测仪的蓝光里。他突然想起 2009 年杭州电子展,她穿着白色实验服在展位前演示微焊点焊接,恒温烙铁在她指尖流转如笔,而他站在人群中,被她焊盘上那枚完美的半月形焊点勾住了目光 —— 那是他后来无数次在梦中重现的画面,像极了此刻她睫毛上未落的泪珠。

下午三点十七分,刘志权的捷达车驶回佛山微纳电子的园区。车载收音机正在播放《明天会更好》,旋律混着发动机的震动,让他想起单燕玲常说的 "共振频率"—— 她总说焊接时要找到元件与烙铁的共振点,就像人与人之间的默契。

实验室里,DEK 印刷机正在运行单燕玲调试的程序,操作屏上的参数闪烁如心跳。刘志权摸出铁盒里的心形锡锭,放在 AOI 检测仪下,30 倍放大镜里,锡锭表面的模具纹路清晰如指纹,氧化层的淡灰色让他想起今早她眼下的阴影。"LY-0505,跨层互联元件。" 他对助理小陈说,"建档时备注:需氮气保护焊接,恒温时间延长至 120 秒。"

傍晚六点,他的手机震动,收到单燕玲的第一条焊点照片。图片里是块 01005 元件的焊接面,焊盘边缘的半月形弧度完美,气孔率低于 0.5%。"晶瑞的新显微镜景深果然够深。" 她的消息附在图后,"你教的拖焊手法在这里成了教科书案例,他们的工程师说像艺术品。"

刘志权放大图片,焊点的光泽让他想起她涂的樱桃色唇彩。他回复:"建议用凯斯特24-6337 焊锡丝,杭州湿度下氧化速度比佛山快 1.2 倍。另外,你的工位应该靠窗,照片里的阴影角度显示光源偏左 15 度。"

夜幕降临时,他骑着摩托车在张槎村找房子。巷子里的招租广告被雨水泡得发皱,他用手机拍下每个地址,在备忘录里标注距离实验室的步行时间和电磁干扰指数。路过一家电子元件回收站时,橱窗里的旧示波器让他驻足 ——CRT 屏幕上还留着道模糊的波形,像极了单燕玲昨晚在酒店画的电路板草图。

最终租下的民房有个带飘窗的二楼房间,前任房客留下的铅笔字还在窗台上:"2008.3.15,焊坏第 100 个 01005,人要崩溃"。刘志权摸出记号笔,在旁边写下:"2010.5.18,等待元件归位"。窗外的暮色中,他仿佛看见单燕玲站在飘窗边,手里的恒温烙铁正将两颗心形锡锭焊成桥接元件,电流通过的瞬间,整个房间亮起绿色的焊盘微光。

杭州的梅雨季比预计早了西天。单燕玲站在晶瑞实验室的落地窗前,看着雨水在玻璃上划出平行的水痕,像极了 PCB 板上的等距走线。她的办公桌上,亚克力盒里的心形锡锭映着潮湿的天光,旁边的粉色防静电手环突然震动 —— 那是刘志权设置的每日校准提醒。

"玲姐,佛山的招聘资料到了。" 实习生小周抱着文件夹进来,"这次招的焊接工程师需要会做 0201 元件的微焊点,您看这个简历......"

单燕玲接过简历,目光停在 "曾参与 17 层板焊接" 的条目上。她想起昨夜视频时,刘志权说新租的房子离实验室只有 5 分钟车程,飘窗上摆了台二手咖啡机,"等你回来,我们可以在窗台焊样板,顺便煮咖啡。" 他的脸在屏幕里有些模糊,身后的实验室背景音里,DEK 印刷机正在运作。

下午的技术会议上,她演示佛山分公司的新焊接工艺,投影仪将焊点图像投在幕布上,宛如放大的月球表面。"我们采用了双温区回流焊工艺," 她用激光笔指着焊点,"第一温区预热到 150℃,保持 60 秒,模拟......" 她突然顿住,激光笔在焊盘中心划出小圈 —— 那个位置,像极了刘志权后颈的那块焊疤。

散会后,她收到刘志权的消息:"今日湿度 28%,符合储存标准。新租的房子有独立电表,可支持同时运行三台回流焊炉。" 附带的照片里,飘窗上的咖啡机旁摆着她落下的《焊接工艺手册》,扉页的焊锡丝题字在台灯下泛着微光。

深夜,她坐在寝室床上,用激光显微镜拍摄最新的焊点样本。镜头里,焊盘与元件引脚的结合处形成完美的 IMC 层,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如同精密的晶体结构。她想起刘志权说过,好的焊点应该像爱情 —— 既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又保留适当的热膨胀空间。

手机震动,弹出刘志权的视频请求。他的脸出现在屏幕里,身后是新租的房间,墙上贴着他们历年合作的 PCB 样板。"看这个。" 他举起万用表,表笔接触两颗心形锡锭,"绝缘电阻无穷大,但......" 他嘴角上扬,"当我这样......" 画面突然晃动,传来烙铁加热的滋滋声,再对焦时,万用表显示通路。

"临时飞线。" 他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等你回来,我们用沉金工艺做永久连接。" 单燕玲看着屏幕里跳动的数字,想起机场告别时他说的 "飞线己布好",此刻终于明白,所谓飞线,从来不是应急方案,而是跨越物理距离的预布线。

两周后的清晨,刘志权站在白云机场到达厅,手里攥着单燕玲的返程登机牌。他穿着她送的藏青色衬衫,领口内侧的 "LZQ" 刺绣被熨得平展,像极了 PCB 丝印层的精细字符。

航班信息屏显示 CA1705 即将降落,他摸出裤袋里的机械表 —— 表盘己经修复,指针精准地指向 9:15。想起昨天单燕玲在电话里说:"杭州的项目提前结项了,我把你的旧表电池换成了锂锰电池,寿命 10 年。"

人群开始涌动,藏青色风衣的身影出现在通道口。单燕玲的行李箱上多了个新挂件 —— 银色的焊枪造型,与他钥匙串上的烙铁挂件相映成趣。她走向他时,防静电手环在阳光下闪过粉色光泽,硅胶里的焊锡丝飞线随着步伐轻晃。

"应急锡锭用完了。" 她举起铁盒,里面只剩些锡渣,"在杭州修了三块紧急样板,用掉半颗心。"

刘志权接过铁盒,指尖触到盒底的凹陷 —— 那是她用烙铁头刻的 "√",代表焊接完成。他突然想起实验室的待办事项板,每次完成重要项目,他们都会在条目后画个焊盘形状的勾。

"房子收拾好了吗?" 她仰头看他,睫毛上没有泪珠,只有晶亮的光,像极了刚检测完的合格焊点。

"恒温恒湿系统昨天调试完毕。" 他说着,从衬衫内袋摸出个小纸袋,"给你的见面礼。"

纸袋里是两块镀镍的心形元件,表面光滑如镜,引脚处预上了薄薄的焊锡。单燕玲轻轻触碰,镍层的凉感让她想起他昨夜在视频里说的话:"镀镍是为了防止氧化,就像我们需要保护层。"

机场广播响起,催促转机旅客尽快登机。刘志权牵起她的手,穿过人群走向停车场,阳光透过玻璃穹顶,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投下网状阴影,如同电路板的接地层。

"知道吗?" 单燕玲突然说,"在杭州最后一天,我用晶瑞的 3D X-Ray 检测了那两颗锡锭,发现内部有微小的气泡。"

"我故意留的。" 刘志权打开车门,后备箱里放着她的《焊接工艺手册》,旁边是台崭新的咖啡机,"气泡是为了容纳热膨胀,就像我们之间的距离......"

"...... 最终会被焊点填满。" 她接过话头,将镀镍元件放进铁盒,与残留的锡渣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车窗外,广州的阳光正盛,如同回流焊炉的最高温区,而他们即将开始的,是比任何焊接工艺都更精密的人生叠层 —— 两层基板,多层铜箔,用时间做焊锡,熔铸成永不脱落的焊点。

车载收音机再次响起《明天会更好》,刘志权发动车子,单燕玲的头轻轻靠在他肩上。远处的珠江蜿蜒如银线,将佛山与杭州连在同一块无形的 PCB 上,而他们,正是那两枚跨越千里的跨层互联元件,终于在电源接通的瞬间,导通了整个世界的电流。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0ehb-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