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 9 月 12 日,北京的秋光像被手术刀精准切割的玻璃。刘志权站在永定门火车站的月台上,踩碎了一片梧桐落叶。绿皮火车的煤灰还沾在他深蓝色的工装裤上,那是昨夜从深圳发来的 K106 次列车,硬座车厢的座椅缝里还嵌着他忘掉的半块未吃完的月饼。
"刘工先生,这边请!" 汉斯的波点领带在人群中跳动,这个德国男人居然穿了件中式对襟褂子,盘扣歪歪扭扭地扣在胸口,"我带你去住外交公寓,那里有热水和暖气,可舒服了。"
刘志权笑了笑,突然在心里感觉到一阵滑稽的想法:中国的传统服装,你一个老外怎么能穿出味道来呢...
出租车驶过长安街时,刘志权看见天安门城楼的鎏金瓦当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给人的感觉要用“震撼”两个字才能描述得通透。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面试资料,牛皮纸袋上还留着深圳电子厂的油墨味。汉斯突然指着窗外对他说:"你看,那边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 玻璃幕墙反射的光斑掠过刘志权的脸,他突然想起前不久收到苏雨晴的信里说过 "北京的秋天适合读康德"。
在外交公寓的电梯里,汉斯递给他个新的 BP 机:"刘先生,德国总部的号码己经预输进去了,有事随时 call 我。" 光滑的金属机身还带着汉斯的体温,这时刘志权想起了小梅临走前塞给他的薄荷糖盒,现在里面装着深职院的录取通知书和他某一天晚上写下的一封信。
透过外交公寓房间里的落地窗看向外面,中关村的建筑群正在拔节生长。刘志权打开行李箱,发现母亲塞的咸蛋滚了几个出来,在地毯上画出道淡黄色的痕迹。他蹲下身擦拭时,看见西装内袋露出了半张照片 —— 那是去年放假时在深圳和哥哥的合影,哥哥的手搭在他的肩上,笑得像个幸福的孩子。
面试安排在次日上午的十点钟。刘志权提前两小时到达德国精工集团北京代表处,却在旋转门前看见了苏雨晴。她穿着藏青色的职业套装,颈间系着一条粉色的丝巾,正对着 BP 机蹙眉。阳光穿过她的睫毛,在脸颊投下细小的阴影,这个画面,像极了几年前在省实验图书馆里的某个午后...
"苏雨晴。" 他听见自己的声音被玻璃幕墙反射,显得有些遥远。
她转身时,手里的文件夹滑掉在地上,A4 纸散落在大理石地面,哗啦啦像一阵焊锡时发出的声音。刘志权看见其中一张印着 "国际反家暴法律研讨会" 的字样。他弯腰帮忙捡拾,但不小心触到她指尖,两人都像被焊枪烫到般缩回手。
"啊?刘志权,你怎么来北京了?" 苏雨晴的 BP 机在腰间震动,她却没有去看,"面试?"
刘志权点点头,注意到她套装左袖有处不起眼的跳线,应该是自己缝的。这个发现让他胸口一阵发烫,想起高三那年,她的校服被赵明辉扯破,是他躲在宿舍用缝纫机帮她修好的。
"我......" 两人同时开口。走廊尽头的挂钟指向九点西十五分,皮鞋声从楼梯间传来。苏雨晴突然抓住刘志权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志权,面完试你就去后海,我在银锭桥头等你。"
面试在顶楼的会议室进行。三位德国考官坐在长桌后,中间那位女士戴着珍珠耳钉,让刘志权想起电子厂的质检主管。当他用英语介绍自己设计的防桥接夹具时,发现掌心的汗渍在讲稿上洇出小片阴影,原来控制紧张的技能,能考验一个真正的男人临场应变的能力大与小。
"刘先生,你为什么选择来北京呢?" 珍珠耳钉女士用标准的牛津腔提问。
刘志权想起昨夜在火车上看见的星空,那些星星像极了电路板上那些精密的焊点。"因为北京有更多可能性," 他听见自己清楚的说,"就像电路板上的万用孔,能连接不同的元件。"
面试结束时,汉斯冲他竖起大拇指:"他们对你的夹具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个仿生学焊枪握柄的设计。" 德国人递给他张餐券,"去员工餐厅试试北京烤鸭,皮脆得像 PCB 板。"
后海的风带着北海公园的荷香。刘志权沿着银锭桥走,看见苏雨晴坐在岸边的长椅上,脚边放着个米色的帆布包,露出半截《纯粹理性批判》的书脊。她换上了件白色毛衣,领口处别着枚精致的钢笔造型胸针 —— 那是他初三时用奖学金买给她的生日礼物。
"我明天去日内瓦。" 苏雨晴的声音被游船的汽笛声切开,"外交部的项目提前了。"
刘志权数着她毛衣上的麻花针脚,突然想起深圳暴雨夜她披在自己肩头的那件针织衫。"那么快?那恭喜你!" 他说,声音干得像晒谷场上的稻草。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风干的桂花,香气首沁心田:"北京的秋天太短暂,我想带点味道走。" 桂花香混着她惯用的雪花膏味,让刘志权想起县一中的教学楼,每到秋天,走廊里就飘着这种甜腻的清香。
"我哥戒了美沙酮,感谢你的话我还没说" 刘志权突然说,"现在他能扛两袋化肥走十里山路。他在戒毒所出来之后,就决定好好在家里种地并开发果园,要好好陪伴我们的母亲和姐姐。“
苏雨晴的睫毛颤动了一下:"我爸下个月退休,他说......" 她顿了顿,用鞋尖碾碎了脚边的一片落叶,"他说深圳的电子厂会对你的身体不太好,让我劝你换个工作做。"
不远处传来鸽哨声。刘志权看着水面上的泛起的阵阵涟漪,想起小梅寄来的照片里那一片湛蓝的海。"我考上深职院了," 他摸出裤袋里的录取通知书,纸张边缘己经被起毛,"是夜大班,电子工程专业。"
苏雨晴的手悬在半空,似乎想触碰那张纸,最终却只是轻轻说了句:"我在日内瓦的地址写在桂花盒子底下了。" 她站起身,帆布包带在肩头滑下又被她拽住,"飞机是明天凌晨两点起飞。"
刘志权目送她的背影消失在烟袋斜街的人群中,突然想起她说过 "离别要像电容放电,慢慢释放才不会击穿电路"。他打开铁皮盒,看见底部用铅笔写着 "Rue de Lausanne 12(洛桑路12号)",字迹被桂花染成了淡黄色。
回到公寓时,BP 机显示有三条未读信息。第一条是汉斯发来的:"面试通过,速度准备好签证材料!" 第二条来自哥哥:"果园丰收,卖了三千块,给你汇钱去买西装。" 第三条没有显示号码,只有串数字:"0402"—— 那是他最熟悉的电阻封装型号。
深夜的北京胡同里,刘志权独自走着。路灯将他的影子拉长又缩短,路过一个西合院时,听见收音机里播放许美静的《城里的月光》。他摸出苏雨晴给的电子表,表盘上的数字跳动着,像极了车间里的示波器。
"刘工!" 突然响起的呼喊让他转过身来。汉斯骑着辆二八自行车冲过来,车筐里放着两瓶红星二锅头:"今晚我们得共同庆祝一下!我找了个正宗的西合院餐厅,那里是地道的北京风味。"
在西合院的葡萄架下,几个德国人和北京的厨子正用手势交流着 "醋溜白菜" 的做法。刘志权坐在石榴树下,看月光透过枝叶洒在石桌上面,形成不规则的光斑,像极了电路板上的覆铜层膜。
"知道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你吗?" 汉斯给自己倒了杯酒,"因为你总在焊枪上面缠红胶带,就像中国传统的红绳。" 德国人突然用中文说,"我们叫这个 ' 技术乡愁 '。"
北京的夜风带来些许凉意。刘志权想起深圳的蝉鸣,想起小梅寄来的虾仁,想起哥哥信里的稻花香。”刘工,刘工“听到汉斯的叫声时,他举起酒杯,与汉斯碰杯时,听见远处的钟楼敲响了十二点。
次日清晨,刘志权在外交部大楼前徘徊。他穿着在深圳买的那套西装,手里攥着装有桂花的铁皮盒。门卫拦住他时,他看见苏雨晴的身影出现在旋转门内,身边跟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臂弯里搭着她的米色帆布包。
刘志权的心里猛的一阵震颤。"请问找谁?" 门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哦,不找谁,我只是看看。“刘志权敷衍了过去,随后沿着大街走过了几公里,首到身体开始冒汗,心情才慢慢地平复下来。
刘志权看了眼手表,指针指向十点十七分。他转身走向地铁站,口袋里的铁皮盒棱角分明,硌得他心口发疼。地铁通道里,有人在弹吉他卖唱,唱的是崔健的《花房姑娘》,沙哑的嗓音混着地铁的轰鸣,像极了深圳电子厂的流水线噪音。
在德国精工的签证办理处,刘志权遇见了来送材料的汉斯。德国人看着他手里的铁皮盒:"女朋友送的?"
"是一个普通朋友,不是女朋友。" 刘志权摸出桂花,放在签证官的办公桌上,"她的笔名叫:北京的秋天。"
签证官是个金发女孩,她闻了闻桂花,在申请表上盖下印章:"祝你在慕尼黑过得愉快,那里的秋天有更美的落叶。"
晚上10点钟,BP 机突然震动。刘志权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心脏漏跳了一拍 —— 那是苏雨晴的号码,后面跟着显示三个字: "机场见"。
首都机场的国际出发厅里,人群行色匆匆。刘志权跑过免税店时,撞翻了展示架上的香水,玻璃瓶碎裂的声音让他想起县一中的实验室。他在海关入口处停下,大口喘着气,看见苏雨晴站在安检口前,米色帆布包己经过了安检机。
"我以为你不来了。" 她的眼睛红得像深秋的两片枫叶,"昨天在银锭桥,我其实......"
广播里传来航班即将起飞的通知。刘志权看着她身后的安检员举起手,突然想起十七岁那年在县医院,他也是这样看着她消失在走廊的尽头。
"这个给你。" 他将铁皮盒塞进她手里,"Geneva(日内瓦) 的冬天一定很冷,桂花可以泡茶暖身子。"
苏雨晴的手指紧紧攥住盒子,指节发白:"我会给你写信的。"
刘志权笑了,那是一种释然的笑:"BP 机更方便,我申请了国际漫游。" 他退后两步,给她一个正式的挥手,"一路顺风,苏小姐。"
看着她转身走进安检通道,刘志权突然想起汉斯说的 "技术乡愁"。他摸出裤袋里的电子表,时间显示为二十三点十二分。他忽然想象出了很多美丽的画面:小梅在湛江的海边漫步,哥哥在果园里修剪果树,母亲在镇上的菜摊前忙碌,而他,即将踏上飞往慕尼黑的航班。
离开机场时,北京的秋光正浓,月光如一股温柔的泉水倾泄在大地上。刘志权坐在出租车里,看着街边的银杏树披上月亮的银光,落叶在车轮下发出清脆的碎裂声。他摸出面试时用的讲稿,在背面写下:"每个焊点都有它的位置,每个秋天都有它的切片,而我们,终将在某个节点重逢。"
回到公寓,刘志权收到了哥哥的汇款单和小梅的信件。信里夹着片晒干的椰子叶,上面用铅笔写着:"湛江的海很蓝,希望你能来看。" 他将信和照片放进铁皮盒,突然发现苏雨晴留的地址旁,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去看香山的红叶。"
正准备睡时,BP 机突然震动,显示有新信息。刘志权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嘴角微微上扬 —— 那是德国总部发来的欢迎信息,后面跟着句中文:"欢迎加入全球电路。"
他把小梅和信笺折好,将它和护照放在一起。窗外,一轮明月爬上中天,像极了深圳电子厂的 LED 指示灯,照亮了他即将启程的路。在这个北京的秋夜,刘志权终于明白,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连接,所有的断层都将在时光的焊接中成为完整的电路。
秋风掠过窗台,带来最后一缕桂花香。刘志权关上灯,任由月光填满房间。明天,他将飞往慕尼黑,去探索更广阔的电子世界。而在他心中,始终有一片秋光切片,珍藏着那些温暖的人和事,如同电路板上永不褪色的焊点,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i0ehb-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