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春兰的离去,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杨明的心湖,激起的波澜久久无法平息。整座府邸都被悲痛笼罩,杨明守在母亲的灵堂前,眼神空洞而哀伤,仿佛灵魂也被抽走了一般。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可他却充耳不闻,只是静静地坐着,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守灵的夜晚,杨明独自坐在灵堂,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好似母亲的身影。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夜晚为他讲述那些温暖的故事,哄他入睡;想起自己生病时,母亲那焦急又心疼的眼神;想起母亲为了救他,不惜献出自己的心头血……可自己呢?自己是如何回报母亲的?为了所谓的前程,将母亲弃如敝履,首到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幡然悔悟。想到这些,杨明痛悔不己,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娘,是儿子不孝,儿子对不起您……”杨明喃喃自语,声音在寂静的灵堂中回荡,满是痛苦与自责。
处理完母亲的后事,杨明仿佛脱胎换骨一般。他辞去了那些为了攀附权贵而谋取的虚职,开始专注于做一些真正有益的事情。他用自己的积蓄,在城中建立了一座施药堂,专门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苦百姓免费诊治施药。他亲自参与其中,看着一个个病人在自己的帮助下逐渐康复,心中感到一丝慰藉。
同时,杨明也开始资助那些家境贫寒但有志向的学子。他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不希望再有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因为贫穷而失去读书的机会。他为学子们提供书籍、学费,还时常与他们交流心得,鼓励他们努力上进。
一日,杨明在施药堂忙碌时,一位年轻的书生前来求见。书生名叫苏文,是杨明资助的学子之一。苏文见到杨明后,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杨公子,学生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求。”
杨明微笑着点头:“苏文,你我不必客气,有何事但说无妨。”
苏文犹豫了一下,说道:“学生近日听闻,城外的村子里爆发了一场伤寒,许多村民都染病在身,可当地的郎中医术有限,药物也短缺。学生想着,杨公子乐善好施,不知能否施以援手?”
杨明听后,神色一凛:“竟有此事?你且放心,我定会全力相助。”
杨明立刻召集人手,准备了大量的药材和物资,前往城外的村子。到达村子后,他看到的是一片凄惨景象:许多村民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孩子们在一旁哭泣,却无人照顾;村子里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药味和腐臭味。
杨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指挥着带来的郎中们为村民诊治,分发药物。他自己也亲自照顾那些病重的村民,为他们喂药、擦身。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大家对他充满了感激。
其中有一位叫王大娘的老妇人,拉着杨明的手,泪流满面:“杨公子,您真是大好人啊,就像当年的乔大善人一样,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听到“乔大善人”这几个字,杨明心中一动,仿佛又看到了母亲那慈祥的面容。
从那以后,杨明更加坚定了自己行善的决心。他西处奔走,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他的善举渐渐传遍了整个城市,人们对他赞不绝口,可杨明却从未因此而骄傲自满。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杨明来到母亲的墓前。他静静地坐在墓前,看着周围盛开的鲜花,轻声说道:“娘,您看到了吗?儿子现在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您的爱,儿子会传承下去,去温暖更多的人。”
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仿佛是母亲在回应他。杨明站起身来,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希望。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己经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是母亲用爱为他指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明的善名越来越远扬。他不仅在城中备受尊敬,就连周边的城市也听闻了他的事迹。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行善之道,杨明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解答,鼓励他们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而杨明自己,也在这条行善之路上,不断成长,不断收获。他终于摆脱了曾经那个追逐名利、冷酷无情的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有担当、有爱心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母爱的伟大,也让母亲的精神,在这世间永远流传……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hegai-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