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其他书生的沉默是金,这个书生的嘴没一刻得闲。不用大家问,就自报家门:书生是农家子弟,早年间祖父是给小官之家做管家。后面家主升官去了京城,祖父不想离开祖地未跟着去。本来家主想留祖父继续管着他家的祖产,可是祖父想做个平民,家主念及多年辛劳和一起长大的情分就同意了。只是离开主家之后,过得不是很好。在主家有月银,做的好有赏钱。不仅能有余钱,还不愁吃喝。出来之后,要自己有营生,茶米油盐针头线脑哪个都需要钱的。祖父虽然有些成算,奈何世道艰难。存的钱财慢慢也消耗掉了,就买了几亩地,做起了农人。祖父也有几个交情不浅的友人, 靠着这几分交情,求了郡里的夫子给这个寄予厚望的大孙子起了体面的名字韩云昭,意思是前途一片光明。同村人起的名字里带有:树、石头、大山还有叫狗剩、二狗子、二赖子,前者还好,后者说是好养活,好好的孩子起得名字真是让人难忘!
有些人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有些人只能勤能补拙。韩云昭很是勤奋,不是那种过目不忘天生读书的料。从穿开裆裤时就跟在大孩子身后玩,大孩子不愿意带着,他就天天趴在他们上课的窗口,那时村里有个老秀才办了一个私塾,夫子念一句他就学一句。夫子看他可爱,也就随他学了。
寒来暑往,到了启蒙的年纪竟然比那些大孩子学得还要好,除了不会写字外,老秀才对于他的聪慧很满意!特意找了他的祖父,当时他的祖父心有顾虑:“一是家里孩子多,让谁念不让谁念啊?一句话就是余钱不多。二是念了书不一定能考出来,费了经历不说,也耽误别的事情。”老秀才一番话打消了祖父的顾虑:“这个娃每天趴窗去学习,能比正经上课的孩子还要强,这么小这份心性无人能比。你家里是娃多,但是这样的孩子是百里挑一呀!你要是怕娃儿考不出来,那就是识些字以后做个账房也比土里刨食强太多了。再说你都不愿意让娃儿去试试,你咋知道他就不中呢?”虽然有些长辈不乐意,但是祖父的压制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说什么!只能背后暗戳戳的嘀咕。随后几年验证了老秀才说得话,韩云昭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但是风光的背后是韩云昭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努力,天不亮就起床摸黑收拾好自己,只要天亮就开始默读,背诵。在学堂从不溜号、全神贯注的学习 。午休吃过饭后,去找夫子答疑,散学回家后把答疑整理好后复习一天所学,休沐时间总结。夏天满身的蚊子包,冬天冻的手脚都是冻疮。这样不间断的学习过了五年考中了童生,家里人自是高兴,连看他不顺眼的长辈也露出笑脸。童生过后,老秀才叫他过去,说:“你现在的学识可以考秀才了,可是年纪太小。这两年你巩固知识的同时,就要帮家里干些活了,以后科举要有这方面的题,不了解怎么写?”“你是农家出身,聚全家之力托举更加不要懈怠。”“从明日开始你就参加农事,但是功课也要加紧。”
自此,韩云昭拜别恩师开始了务农生活。也是从这天开始,他真正体会到了农人的辛苦!那是农耕时代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辛劳!也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与动力。也知道了有关农事的策论如何写,文章不再空洞无物。如此过了一年,少年白皙的皮肤己经变成古铜色,只有见到恩师老秀才时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又中了秀才。这回不满意供他学习的长辈也有了笑脸,家里的氛围也变了。这样又沉淀下来两年后,老秀才又找他说:“让他出去看看其他的人和事,只有自己用心体会到了,写得文章才好。书本上的知识在先生那里学到了,还要付诸于行动,才是知行。”于是韩云昭又背起书箱开始游历生涯。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hcfhd-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