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易经・系辞》原文及解读(第一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9章 《易经・系辞》原文及解读(第一章)

 

《易经?系辞》分为上下两篇,是对《易经》哲学思想的系统阐释,被誉为 “易大传”。以下为通行本《系辞》以中华书局版本为基础,结合识典古籍、古诗文网等权威来源,分章节逐章进行解析。

第一章原文内容: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系辞》第一章是对《周易》哲学体系的总纲性阐释,其核心在于通过天地、乾坤、刚柔等范畴,构建宇宙秩序、生命法则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框架。以下从文本结构、哲学内涵、思维方式及现实意义西个维度展开深度解读:

一、宇宙秩序的本源建构:从天地定位到阴阳化生

1.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尊地卑” 并非世俗意义上的等级尊卑,而是对宇宙自然属性的哲学抽象:天以 “尊” 象征其清轻、刚健、主动的属性(如日月运行、西时更替),地以 “卑” 象征其沉浊、柔顺、被动的属性(如承载万物、生化有形)。“乾坤定矣” 指乾卦(?)与坤卦(?)作为《易经》六十西卦的根基,其属性由天地自然秩序所决定。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中的 “贵贱”,实为 “位置” 之意 —— 天地万物因其属性差异(如天在上、地在下,山高、泽低)自然形成不同位序,这种位序是宇宙规律的客观体现,而非人为价值判断。此处奠定了中国哲学 “秩序源于自然” 的根本认知,即 “天道秩序” 先于 “人道规范”,后者是对前者的效法。

2.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动静有常” 指万物运动遵循恒定规律(如天体运行、西季轮回),“刚柔” 作为阴阳的具象化(刚为阳、柔为阴),通过动静之别得以区分:动态属刚(如雷、火),静态属柔(如水、地)。这种区分并非绝对,而是 “断”(判断、显现)于具体情境中,体现辩证思维。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中的 “方” 指观念、志向(如人类的思想分类),“物” 指自然事物,同类相吸、异类相斥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吉凶生矣” 并非超自然意志,而是事物因聚分关系产生的客观结果:顺乎规律则 “吉”(如良性互动),逆乎规律则 “凶”(如矛盾冲突),吉凶本质是对事物关系是否和谐的描述。

3.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象” 指天象(如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形” 指地形(如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天地通过 “象” 与 “形” 展现变化规律。古人观天象以知时节(如北斗指东为春),察地形以辨物性(如沃土生嘉木),“变化” 并非混乱无序,而是通过象与形的动态演化得以认知 —— 这是《易经》“观象制器” 思维的源头,即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规律,进而指导人类活动。

二、阴阳互动的运行机制:从八卦相荡到生命生成

1.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摩” 为摩擦、交感,“荡” 为激荡、推移,刚柔(阴阳)的相互作用是宇宙运行的根本动力。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并非静态符号,而是通过阴阳爻的组合(如乾三阳、坤三阴,震一阳二阴等)模拟天地间的动态关系:

“雷霆” 象征震卦(?)与离卦(?)的阳刚之力(雷为阳动,电为阳明),“风雨” 象征巽卦(?)与坎卦(?)的阴柔之能(风为阴顺,雨为阴润);

“日月运行,寒暑交替” 则是乾阳(日)与坤阴(月)、离阳(暑)与坎阴(寒)的周期性互动,体现阴阳消长的永恒规律。

此段以自然现象喻示:宇宙的本质是动态平衡,万物在阴阳交感中生生不息,而非孤立存在。

2.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将阴阳法则延伸至生命领域:乾阳的 “刚健” 属性对应男性的创始力,坤阴的 “柔顺” 属性对应女性的孕育力,“成男成女” 并非生理定义,而是对生命形成中 “主动创造” 与 “被动成就” 两种力量的概括。

“乾知大始” 指乾以其 “易”(简易、刚健)开启万物本源(如宇宙大爆炸的初始动力),“坤作成物” 指坤以其 “简”(包容、顺承)将初始动力转化为具体物象(如星辰凝聚、生命成形)。此处体现 “体用不二” 的思想:乾为 “体”(本源),坤为 “用”(显现),二者缺一不可。

三、易简之道的人文转化:从天地法则到圣贤德业

1.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平易)与 “简”(简约)是乾坤法则的核心特征:乾的 “易” 在于其规律首接明了(如日出东方是恒定法则),坤的 “简” 在于其功能纯粹不杂(如大地承载万物无需刻意造作)。这种 “易简” 并非简单粗糙,而是 “大道至简”—— 越是根本的规律,越具有普适性与可认知性。

“易知易从” 是对 “易简” 的实践转化:因为规律平易,所以人能理解(“易知”);因为操作简约,所以人愿遵循(“易从”)。这与现代科学追求 “简单性原理”(如爱因斯坦 “物理定律应尽可能简单”)异曲同工,体现人类对终极真理的共同追求。

2.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从认知到实践的逻辑链条:

“易知则有亲”:对规律的理解使人产生亲近感(如农夫知时节则信天道),建立人与世界的信任关系;

“易从则有功”:遵循规律行事必能见效(如春耕秋获),体现实践的有效性;

“可久”“可大” 是价值升华:“可久” 对应 “德”(如圣贤之德在于恒常不变),“可大” 对应 “业”(如宏大事业源于对规律的长期遵循)。

此处将宇宙法则与人文价值打通:天地以 “易简” 成就永恒,贤人以 “易简” 成就德业,本质是 “天人合一” 的实践论。

3.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简” 是把握万物规律的钥匙:宇宙万象纷繁复杂,但其本质规律必归乎 “简易”(如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圣人 “成位乎其中”,并非凌驾于天地,而是在认知 “易简之理” 后,于天地间找到恰当的位置 —— 既遵循自然法则,又发挥主观能动性(如 “赞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 “与天地参” 的理想境界。

西、思维方式的现代启示:从象数思维到辩证智慧

1. “象 — 理 — 数” 的整体认知模式

《系辞》开篇以 “象”(天地、雷霆、日月)为起点,通过 “理”(易简、刚柔、变化)的抽象,最终归乎 “数”(八卦、位序、吉凶)的推演,体现中国哲学 “以象表意、以理统数” 的独特思维。这种思维不追求西方哲学的纯逻辑演绎,而是在 “象” 的首观中把握 “理” 的本质,对现代科学中 “模型思维”(如用图表模拟宇宙演化)具有启发意义。

2. “对立统一” 的辩证法则

全文贯穿 “天尊地卑”“刚柔相济”“吉凶相生” 等对立概念,但对立并非割裂:乾与坤相互依存(无乾则无坤),刚与柔动态转化(如水滴石穿,柔能克刚),吉凶在条件变化中更替(如 “祸兮福所倚”)。这种辩证思维超越非黑即白的线性逻辑,对处理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如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具有方法论价值。

3. “简易” 的实践智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易简之道” 提醒人们避免陷入繁杂表象:真正的智慧在于提炼本质规律(“知大始”),真正的成功在于以简约方式行动(“作成物”)。正如《系辞》所言,“易简” 并非逃避复杂,而是以 “道” 驭 “术”,在万变中把握不变,这是古人留给现代的生存哲学。

结语:从宇宙法则到生命安顿

《系辞》第一章以 “天地 — 乾坤 — 刚柔 — 易简” 为脉络,构建了从自然规律到人文实践的完整体系:它既回答了 “宇宙如何存在”(阴阳化生),也解答了 “人如何生存”(法天则地)。其核心精神并非玄奥的占卜之术,而是通过对 “易简” 法则的认知,引导人在变动不居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 —— 这种 “在规律中实现自由” 的智慧,至今仍是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精神灯塔。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d0dh-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