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朱标则是黑着脸。
“大呼小叫成何体统!大本堂的课业完成没有?”
听到朱标的训斥,朱雄英不理,甚至还冲着朱标吐了吐舌头。
这看的朱标火气上涌。
“父皇,放他下来。这小子指定是大本堂的课业还没成就偷跑出来。”
朱雄英见朱标发怒,脖子一缩。
奶声奶气的对朱元璋撒娇道:“皇爷爷。我累了。”
“对着小孩子喊什么?孩子累了就不能休息一下吗?”大孙子一撒娇,估计要天上的月亮朱元璋都会想办法去弄下来。
更何况只是累了想休息一下。
朱元璋:“你的奏章批完了吗?早朝的议题想好了吗?”
朱标:“。。。”
朱元璋:“都没弄完还站在这里做什么?还不赶紧去批奏折?你这样以后我怎么放心把国家交给你?”
朱标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此刻他感觉自己不是亲生。自己就是老朱手下的头号牛马。
“皇爷爷你手上带的是什么啊?”
“这个啊?这个叫手表。”
朱元璋把手腕上的标摘下来戴到朱雄英手上。
“喜欢吗?喜欢爷爷就送给你。”
“谢谢皇爷爷!”
朱标:“。。。”
-----
奉天殿内,金碧辉煌的殿宇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严。
“吾皇吗,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身着朝服,肃立于殿中,随着礼官一声高唱,众人齐声行礼,
礼毕。
吴吉祥目光微微扫过殿中的群臣。
又瞥了一眼老朱父子。见他们没什么反应。
便扯着喉咙高声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而朱元璋杵着脑袋不知道在想什么。
见下面的官员并没有说话的意思。
也是开口说道:
“朕前几听闻了一个案件,这个案件判得奇怪,但又挺合理的。今天讲与诸位听一听,诸位听完各位可以畅所欲言。”
此言一出,殿内的群臣神色各异。
多新鲜啊。皇帝要讲故事。
还是汉武大帝这样杀伐果断的皇帝。这可得好好听一听。
于是朱元璋便把自己在新建县的所见陈氏的案子。
和林宇的逻辑说给了这群帝国精英听。
朱元璋刚刚说完台下的大臣便细声讨论起来。
朱元璋见气氛到了,继续开口道:
“整个案情并无异议,这县令的判罚也有他的道理。只是朕觉得,与我大明律法有些许出入。杀人要偿命,可这个案件却将人命用钱财来衡量。但是细细想来,又说不出什么不妥。”
他的话语在殿内回荡,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无人敢轻易开口。
朱元璋的目光在众人脸上停留片刻,继续说道:“诸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还请畅所欲言。”
其实这几天他也一首在思考林宇这个案件的判罚。
他感觉这样判罚是优于现在的大明律法的,但是始终觉得缺了什么。
于是今天干脆就把这个议题扔到朝会上来讨论。
很快,一名御史快步出列,躬身行礼。
开始他的喷射。
“启禀陛下!敢问这个是何地的县令,居然如此藐视王法!臣建议立即将此人押送到京中革职查办!”
朱元璋微微抬眼,目光落在御史身上,却并未立即回应。
片刻后,他轻轻挥了挥手,示意御史退下。
“这不是皇帝要听的!”
百官见状,心中顿时了然。
去年胡惟庸案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朝堂上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轻易触怒皇帝。
现在能站在朝会上的都是懂得明哲保身之人。
如今皇帝单独将这个案件拎出来,显然并非为了一个小小的县令。
他们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暗自揣测皇帝的用意。
加之这个案件确实有点意思。
于是这些帝国精英们也开动脑筋开始思考。
片刻之后,吏部尚书滕毅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脸上带着几分欣喜之色。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滕毅的声音洪亮,带着几分激动。
“哦?腾大人何喜之有?”
滕毅抬起头说到:“如今是我大明朝人才匮乏之际,做出此判决的县令有大才,可调往京中任职,为陛下分忧!”
“嗯?腾大人还请细说。”
滕毅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此判决虽不符我大明律法,但颇有章法,而且更加合理。只是其中缺了一点东西。”
他说完,微微抬头,目光在朱元璋的脸上停留片刻,似乎在观察皇上的反应。
朱元璋的目光微微闪动,似有所思。
“缺了什么?”
滕毅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缺的就是苦主的谅解。”
“哦!!”朱元璋眼神大亮。
“咱就说缺了啥!要是这环拼上那这案子确实无懈可击了!”
滕毅见朱元璋的反应心中大喜,继续说道:“如果可以写一份谅解书让苦主签字画押,补上这一环。那么此案不失为一桩经典案例。”
“如今天下初定,人口劳力确实紧缺,此县令可以考虑到这么多因素,并运用带到断案之中,可谓大才!”
“嗯!腾大人说的有理。”朱元璋点点头。
滕毅刚刚退下,李善长便缓步上前,拱手行礼,神色恭敬。
“陛下,”李善长声音沉稳,带着几分深思,“臣以为,此县令判案之出发点,可见其胸怀宽广,心系社稷。”
“心系社稷?韩国公此话怎讲?判个案子,如何能扯到心系社稷上去?”李善长这样说,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致。
李善长微微一笑,不急不缓地答道:“陛下,我们读书人常以史为鉴,而天下百姓,则以身边之事为鉴。此县令此次判罚,虽看似只是一桩小案,但其影响却深远。”
“当地豪强素来横行霸道,庶民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此县令一纸判书,令豪强不敢再轻易对庶民动武,地方因而得以安定。此举不仅平息了民怨,更让百姓对朝廷心生信赖,社稷根基自然稳固。”
“陛下,臣以为,此县令若能调往刑部,必能以其才智与胸襟,为朝廷肃清吏治,整顿刑狱。刑部乃国之重器,若得此人为助,必能令天下百姓更加信服朝廷,社稷长治久安。”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gc0fe-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