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解缚方见青山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章 解缚方见青山真

 

临济宗的一位僧人,心怀对佛法的虔诚与对道的渴望,踏上了寻访赵州禅师的路途。当他终于见到赵州禅师时,毫不犹豫地发问:“如何是道?”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缓缓回答道:“墙外的。”

这简短的三个字,却如同一道惊雷,在僧人的心中炸响。他凝视着那堵看似普通的墙,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这堵墙,横亘在他与道之间,仿佛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而这堵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高墙呢?它可能是我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可能是我们所坚信的某些观念,甚至可能是我们自认为的“正确”。正如《菜根谭》所警醒的那样,真正的蒙蔽并非来自外界的红尘万丈,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智者精心构筑的认知藩篱。

利欲,就如同潮水一般,有涨有落,循环不息。然而,那些被我们视为坚如磐石的“正缺”,却如同蚁穴一般,悄然侵蚀着我们的灵台。我们往往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这些“正确”所束缚,失去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

声色,本无善恶之分,如同云雾一般,飘忽不定。然而,当我们过度依赖自己的“聪明”去分辨它们时,却往往会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境地。这种“聪明”,最终成为了遮蔽我们双眼的叶子,让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

徐渭泼墨写意,他的画作往往在癫狂醉态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这位明代的才子,以其狂放不羁的风格,撕碎了文人画的雅驯教条。他任由墨汁在纸上肆意流淌,却能在这看似混乱的画面中,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葡萄的真味。

就如同寒山诗中所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真正的澄明并非来自于严防死守的戒律,而是在放下分别心的瞬间。徐渭的画作,正是这种境界的体现。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技法和规则,以一种自由奔放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

而在日本的醍醐寺,有一处著名的枯山水景观。僧侣们每日都会精心耙沙成纹,但却不允许游客拍照。这看似执拗的规矩,实则蕴含着深意。它是为了破除游客们用“理解”替代“感受”的机心。拍照只是一种记录方式,人们往往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便停止了对事物的深入感受和体验。而僧侣们希望游客们能够放下相机,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这片枯山水所传达的静谧与禅意。

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什么是美德”,这一行为犹如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在雅典人坚信不疑的认知冻土之上,试图将其击碎。他的追问并非是简单的提问,而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挑战,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传统观念的重新审视。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敦煌《坛经》抄本上的涂鸦。在那庄严的佛经旁边,无名画工用他那灵动的笔触勾勒出了牧童与耕牛的形象。这看似随意的涂鸦,实际上却是对经卷文字的一种鲜活解构。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经文中的教义,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庄周梦蝶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启示。当庄周在梦中化身为蝴蝶时,他是否应该执着于分辨“周之梦为蝶”还是“蝶之梦为周”呢?如果他一首纠结于此,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触及物我两忘的化境。只有放下这种执着,才能真正体验到那种超越现实的自由和美好。

同样地,王维在辋川别业中写下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所传达的意境也正是一种对“穷通之理”的勘破。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时,不妨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欣赏那天空中飘荡的云彩。这种心境的转变,让我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获得一种天地大自由的感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困在一个由各种信息构成的“茧房”中,就如同柳宗元笔下那只背负着空筐的蝜蝂小虫一般。随着算法的不断发展,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固了我们认知的围墙,使得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观点相互的信息,而对其他信息则视而不见。

与此同时,知识付费的兴起也让智慧被打包成了速食套餐,人们只需花费一定的金钱,就可以轻易地获取所谓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往往只是表面的、碎片化的,难以真正触及智慧的核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或许我们应该听听云南纳西族东巴经的启示。这部古老的经书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隐藏在经书工整的象形文字中,而是蕴含在雪山融化的韵律里。它提醒着我们,要放下对表面知识的追求,去感受大自然的韵律,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晚明时期的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追忆了昔日的繁华,但这些繁华终究只是过眼云烟。相比之下,他雪夜访寺时,老僧那句“天地一痴人,何处著思量”更显得透彻。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不应过分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而应回归内心的宁静。

禅师的棒喝“吃茶去”同样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粉碎了多少求道者的逻辑链条,让人们意识到,真正的道并非通过言语和逻辑可以求得,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体悟、去实践。

就像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里留下的飞白一样,那些未施笔墨处,恰恰是青山最真实的肌理。这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解释,只需用心去感受,就能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当八大山人的游鱼翻起白眼,当歌德凝视魏玛的星空写下“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时,他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相:拆解头脑中的藩篱,月光自会照亮归途。我们不应被各种信息和观念所束缚,而应保持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探索世界的真相,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归途。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fgffb-2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