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藏锋守拙天地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0章 藏锋守拙天地宽

 

在洛阳白马寺那株古老而庄严的银杏树下,曾经有一位商人前来向高僧请教如何能够永远保住自己的富贵。这位商人一脸焦虑,似乎对财富的流失充满了恐惧。

老僧微微一笑,缓缓走到银杏树旁,伸出手掌轻轻抚摸着树干。刹那间,金黄的秋叶如雪花般纷纷飘落,宛如一场金色的雨。商人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

老僧看着商人,平静地说道:“你看这千年古树,春天时它生出嫩绿的新芽,却从不炫耀自己的翠绿;秋天时它的黄叶飘落,却毫不畏惧寒冷。”商人若有所思地听着,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老僧继续说道:“这其中蕴含的禅机,正与《道德经》中所说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己’的智慧相通。真正的富贵并不在于朱门绣户的奢华,而是在于拥有一颗宽厚仁爱的心;真正的聪明也不在于锋芒毕露,而是在于懂得藏锋守拙。”

商人听后,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想起了北宋汴京樊楼的灯火辉煌中,石崇与王恺那场著名的珊瑚斗富。当时,石崇用铁如意击碎了王恺的三尺珊瑚,那破碎的岂止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据《晋书》记载,这位金谷园的主人最终落得个身死财散的下场,就如同长安城出土的唐三彩骆驼一般,虽然釉色绚烂夺目,但胎骨却异常脆弱。

相比之下,范仲淹设立义庄周济族人的善举则令人钦佩。范氏家族历经八百年的风雨,依然绵延不息,这让人不禁想起良渚玉琮的雕琢之道:温润的质地比锋利的刻痕更能穿越时空,留存久远。

在军帐之中,杨修正对着那道“鸡肋”之谜苦苦思索。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曹操案头的那本《孙子兵法》上,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秘密。然而,这位恃才傲物的主簿却并未留意到这一点。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才智,想要在众人面前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

然而,真正的智谋并非如此张扬。就像越王勾践剑上的菱形暗纹,虽然看似平凡无奇,但在阳光下却会反射出令人惊叹的寒光。这种锋芒内敛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黄州。在那里,他将自己满腹的才情化作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达。这种“聪明敛藏”的智慧,恰似苏州沧浪亭的复廊。复廊半隐半现,既有曲折之美,又有吞吐烟霞的气度。

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下《兰亭集序》时,特意在“之”字上留下了二十一处变化。这种藏拙于拙的笔法,暗合了青铜器铸造的哲理。商周时期的重器,都需要用陶范包裹熔铸,在烈火中,它们越是收敛,就越显得浑厚。

明代的富商沈万三,在修筑南京城墙时,如果能够懂得将聚宝盆的传说化作修桥铺路的善举,或许就能够避免被流放云南的结局。这正应了《周易》中“亢龙有悔”的箴言:过于刚硬就容易折断,过于明亮就容易晦暗。

在长安西市的地下,一枚枚波斯银币重见天日。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边缘磨损处却依然泛着柔和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这些银币,是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它们穿越茫茫沙漠和高山,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每一枚银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

富贵,就如同青铜酒觥,其器型宽厚方能盛载琼浆。只有内心宽广、包容万物,才能真正拥有富贵。聪明,则似古琴断纹,木胎松透始得清越之音。只有心境空灵、不拘泥于世俗,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聪明才智。

走进故宫的倦勤斋,一幅通景画展现在眼前。画师巧妙地将西洋透视法融入苏式彩绘之中,使画面既有东方的韵味,又有西方的立体感。这种融合,既展现了画师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

再看那黄山的迎客松,它的虬枝伸展时,总是留有余地,给人一种回旋的美感。这便是自然的智慧,懂得在生长中保持平衡,不张扬、不激进。

天地之间,有着无尽的大美,但它们却从不言语。真正的富贵聪明,就如同敦煌藏经洞中的典籍一般,虽然历经千年的尘封,一旦展开,依然能见到其中的智慧如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fgffb-2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