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早就得知明玉今日要进宫,特意将自己的贴身太监福全派到宫门来接她。
福全远远地望见公主的马车,眼睛顿时一亮,他急忙迎上前去,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奴才,参见元华公主!”福全毕恭毕敬地向明玉行礼。
“福公公,免礼。”明玉微笑着回应道,然后准备下马车。
福全公公见状,赶忙伸出一只手,示意明玉扶住他的手臂。
明玉看着面前笑容可掬的福全公公,心里不禁觉得有些好笑,但还是顺从地将手搭在他的手臂上,然后踩着马凳,优雅地下了马车。
“殿下,陛下己经在殿内等候多时了,您随奴才来,奴才给您引路。”福全公公弓着身子说道。
明玉微微颔首,然后坐上了宫中特意为她准备的轿辇。
这轿辇由西个小太监抬着,缓缓地朝着宫殿的方向前行。
明玉来到御书房,见到了正在批阅奏折的轩辕名绝。
轩辕名爵听见脚步声。放下手中正在批阅的笔。抬头向明玉看去。
““大皇姐来了,快坐,我这还有点折子没批完。”轩辕名绝笑着招呼明玉,又让人给她上了她爱喝的茶。
明玉笑着在一旁坐下,饶有兴致地看着轩辕名绝处理政务。
只见他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这才几日。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威严。
过了一会儿,轩辕名绝放下笔,揉了揉太阳穴,端起茶杯轻抿一口。
“皇姐今日进宫,可是有什么事要和我说?”他问道。
明玉抿嘴一笑,“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做出来了一样东西,想要给你看看。”
轩辕名绝爽朗地笑了起来,“皇姐有心了,东西在哪儿?我看看,我近日也忙得很,都没去皇姐府上看望。”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家常,分享着彼此生活中的趣事。
“陛下,长公主让人带来的东西正在殿外。现在要呈上来吗?”福全公公询问皇帝。
得到皇帝应允。福全公公这才去殿外将东西拿进来。
皇帝好奇地拿起这把弓箭,仔细端详起来。只见这弓箭通体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光泽,弓身的纹理细腻而独特,箭羽的材质也似乎十分特殊。
他试着拉了拉弓弦,感觉比普通弓箭更加省力,却又能感受到蕴藏其中的强大力量。
“皇姐,这弓箭确实与众不同,射程更远的话,在战场上定能发挥巨大作用。”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明玉笑着说:“这是弓弩,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我想着若能为你扩充军备出份力,也算值得。”
皇帝站起身来,郑重地向明玉行了一礼:“多谢皇姐,有了这弓弩,我军实力必定能更上一层楼。”
明玉见状,连忙从座位上站起,口中说道:“你我姐弟,何必如此客气呢。”
她微笑着解释道:“这把弓弩的射程可是普通弓箭的一倍!”
明玉走到皇帝身旁,指着弓箭上的一个部位继续介绍道:“您看这里,这是箭匣,它可以一次性装入十支弓箭。”
皇帝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似乎仍有些犹豫。
明玉见状,立刻明白过来,她微笑着提议道:“陛下,若您还有疑虑,不妨到外面空旷的地方一试,这样便能更首观地感受这弓弩的威力了。”
皇帝略作思考,觉得此提议甚佳,于是欣然应允。
一行人来到宫外的空旷之地,明玉亲自演示了这把弓弩的使用方法。
只见她手持弓弩,轻松地将一支支弓箭装入箭匣,然后瞄准远处的目标,扣动扳机。
刹那间,箭矢如流星般疾驰而出,首中目标,而且射程之远,令人惊叹。
皇帝目睹此景,不禁龙颜大悦,对明玉的才能赞不绝口,连连夸赞她心思巧妙,能制造出如此精良的武器。
轩辕明绝自从见过弓弩的威力以后,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信得过的工匠们日夜赶工,大量制造着弓弩。
工匠们深知这批弓弩的重要性,每一道工序都严谨细致,力求打造出最精良的武器。
当这批弓弩制造完成后,轩辕明绝立即让陈珏挑选出了3000人。训练他们使用这弓弩。
这3000人没日没夜的训练了一个月,终于训练出了一批百发百中的弓箭手。
轩辕名绝安排陈珏带着这3000人将这批神臂弩运往边关。运输队伍日夜兼程,跨越山川河流,半个月后,终于将神臂弩安全送达到了目的地。
清晨的阳光刚刚破晓。赵子玉站在城楼上看着楼下的敌军来势汹汹,城楼上士兵伤亡惨重。赵子玉眉头紧蹙。
城内的许多百姓己经从另一个城门涌出。有一些老弱病残的百姓走不了,只能待在城内。
眼看着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城内的气氛也愈发紧张起来。
就在众人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位因为年纪太大而走不动路的老大夫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建议——用烧烫的粪水来对付敌军。
这个建议虽然听起来有些恶心,但仔细一想,却也有其道理。
毕竟,粪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如果让敌军感染上这些病菌,或许能够有效地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于是,城内的所有人都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纷纷拿起水桶,将城内的粪便一桶一桶地提上城楼。
在城楼的拐角处,人们架起了一口口大锅,熊熊的火焰在锅底燃烧着,将一桶桶的粪便煮得滚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桶桶煮烫的粪便被准备好。
城楼上的士兵们将这些滚烫的粪水向城楼下的敌军泼去。
粪水如雨点般落下,溅落在敌军的身上和脸上。
敌军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粪水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的身上、脸上都沾满了恶心的粪便,一股恶臭扑鼻而来。
许多敌军士兵开始感到不适,有的甚至当场呕吐起来。
敌军统领眼看着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赶忙发出退军的命令。
赵子玉站在城楼上,远远地望着敌军如潮水般缓缓退去。
他那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松弛了一些,手中卷刃的长刀再也握不住,掉在了地上。心中不禁又一次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知道,敌军每多拖延一刻,城内那些正在紧急撤离的百姓们就多一分逃生的希望。
然而,城中的情况却异常严峻。粮食早己耗尽,箭矢也所剩无几,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赵子玉深知,这样的局面坚持不了多久。
如果朝廷的援军不能及时赶到,那么明天,恐怕就是他以身殉国的时候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bdid-5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