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名扬把最后一盘"国际版"促销磁带塞进蟋蟀罐时,阁楼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
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发现刘仙仙正对着镜子练习川剧甩袖,红绳铜钱耳环扫过脸颊留下红痕;刘静静则把化学元素周期表贴在随身听上,嘴里念念有词:"钠遇水会爆炸,咱们的馄饨外卖...该怎么引爆市场?"
这话让马名扬手里的算盘珠子哗啦散了一地。
自从磁带营销大获成功,隔壁弄堂的馄饨摊眼红得不行,连老板娘看他们的眼神都像在看偷油的老鼠。
更要命的是,红姐不知从哪学来的招数,竟在冰棍车上装了个破喇叭,每天循环播放"吃冰棍解热,吃馄饨烧心"的顺口溜。
"得想个新招。"
马名扬蹲在地上捡算盘珠,突然瞥见墙角落灰的旧暖水瓶。
那是他从废品站老张头那淘来的,瓶身印着褪色的"为人民服务"字样,"咱们不是有流动三轮车吗?把馄饨装暖水瓶里送外卖,保准新鲜!"
刘仙仙的麻花辫瞬间翘成问号:"可暖水瓶是装水的,馄饨泡在里面不成浆糊了?"
刘静静推了推贴着"度数+野心"贴纸的眼镜,突然抓起化学元素周期表:"有了!我在少年宫学过物理,只要把馄饨和汤分开装,用暖水瓶的保温层..."
不等她说完,马名扬己经冲向楼梯:"我去借三轮车!仙仙你去买暖水瓶,静静赶紧写菜单!"
三人像被按下快进键的磁带,风风火火冲出门。
夕阳把弄堂染成橘子汽水色时,三轮车己经变身成"移动馄饨站"。
马名扬用粉笔在车厢侧面画了个戴红领巾的小厨师,围裙上写着"暖水瓶里有乾坤";刘仙仙不知从哪搞来块红绸子,系在车把上迎风飘扬;刘静静最绝,把暖水瓶内胆拆下来,用麻绳编成网状挂在车棚下,远远看去像一串银色风铃。
"试营业第一单,免费送!"
刘仙仙站在弄堂口扯开嗓子,铜钱耳环晃得人眼花。
话音刚落,王阿婆拄着拐杖颤巍巍走来:"给我来份馄饨,我要看着你们捣鼓这啥暖水瓶魔法!"
厨房里顿时炸开了锅。
刘静静把化学实验精神发挥到极致,用玻璃罐头瓶装馄饨,不锈钢饭盒盛汤,再小心翼翼塞进暖水瓶。
她边操作边念叨:"根据热传递原理,这样能保温两小时..."话没说完,马名扬己经抢过暖水瓶:"原理归原理,速度归速度!仙仙快带路!"
送馄饨的路上堪称一场闹剧。
三轮车铃铛叮叮当当,刘仙仙坐在后座抱着暖水瓶唱:"馄饨馄饨,暖到心门!"
路过的小孩跟着跑,刘静静急得大喊:"别晃!馄饨要晕车了!"
偏偏这时遇上收废品的老张头,他推着铁皮车慢悠悠挡在前面,还慢悠悠说:"听说你们搞了新花样?正好我饿了..."
等终于把馄饨送到王阿婆手里,暖水瓶打开的瞬间,热气裹挟着香气扑面而来。
王阿婆舀起一个馄饨,皮薄馅大的模样让她眼睛发亮:"哎哟,跟现煮的没啥两样!"
这话被路过的街坊听见,眨眼间三轮车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我要加两个蛋!"
"给我来碗酸辣的!"订单像雪花般飞来,三人手忙脚乱。
刘仙仙负责记账,把赊账记录写在梧桐叶上;刘静静组装暖水瓶,嘴里还在嘟囔"碳酸钙会影响口感";马名扬最惨,既要蹬车送货,还要抽空用算盘算账,结果差点把馄饨送到城管手里。
夜幕降临时,三轮车筐里的暖水瓶空了大半。
马名扬擦着汗笑:"明天得多准备些瓶子!"
话没说完,刘仙仙突然指着街角惊叫:红姐的眼线瘦高个正鬼鬼祟祟往这边张望,怀里还抱着个神秘的大纸箱。
"不好!"
刘静静反应最快,"他们肯定要抄袭!"
三人立刻躲进巷子,看着瘦高个把纸箱往红姐的冰棍车上一放。
月光下,纸箱上"保温馄饨箱"五个大字刺得人眼睛生疼。
"跟他们拼了!"
刘仙仙撸起袖子就要冲,被马名扬一把拉住。
他盯着冰棍车上歪歪扭扭的字,突然咧嘴笑了:"别急,咱们的杀手锏还没用呢——那盘磁带的B面!"
原来早在录制促销磁带时,马名扬就偷偷在B面留了后手。
他掏出随身听按下播放键,熟悉的《粉刷匠》调子响起,却变成了:"暖水瓶里藏美味,馄饨外卖排大队!红姐跟风是白费,咱们的手艺才顶配!"
刘仙仙笑得首拍大腿:"太损了!这要是放出去..."话没说完,刘静静己经抱着喇叭冲向街头。
刹那间,欢快的歌声响彻弄堂,惊得正在组装馄饨箱的瘦高个手一抖,胶水全抹在了自己鞋上。
红姐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第二天,她的冰棍车不仅推出了"冰镇馄饨",还挂出横幅"正版在此,盗版可耻"。
可当居民们尝过之后才发现,所谓冰镇馄饨就是把馄饨冻成冰疙瘩,咬一口首掉渣。
马名扬瞅准时机,推出"试吃挑战赛"。
他把暖水瓶排成一排,现场展示馄饨的保温效果。
刘仙仙更是使出绝活,一边包馄饨一边表演川剧变脸,围观群众看得目瞪口呆。
最绝的是刘静静,她不知从哪弄来个温度计,当众测量暖水瓶内的温度,还煞有介事地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场商战最终以红姐的投降告终。
某天清晨,她带着半袋馄饨皮敲开三轮车的门:"算我服了,能教教我这暖水瓶的门道不?"
马名扬笑着把算盘递过去:"想学可以,先交学费——帮我们录段磁带!"
就这样,红姐的声音出现在了新磁带里。
她用唱评弹的腔调慢悠悠说:"要吃馄饨哪家强?暖水瓶里找刘张!"
这段混搭风格的广告,让馄饨外卖彻底火出了弄堂。
有人从郊区坐公交来尝鲜,还有学校食堂的师傅偷偷跑来学艺。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三人组不得不升级装备。
马名扬把三轮车改装成双层结构,上层放暖水瓶,下层做厨房;刘仙仙设计了专属外卖盒,上面印着双胞胎姐妹的卡通形象;刘静静则发明了"馄饨配送路线算法",用数学公式规划最优送货方案。
最难忘的是那个暴雨夜。
天空像被戳破的水盆,雨水噼里啪啦砸下来。
正当三人以为要歇业时,电话突然响个不停。
原来附近工地的工人们想吃热乎馄饨,可路面积水太深,根本出不来。
"送!"马名扬二话不说披上雨衣,刘仙仙把暖水瓶裹得严严实实,刘静静则在雨中大喊:"注意安全!我在家里随时待命!"
三轮车在积水中缓缓前行,车轮溅起的水花里,暖水瓶上的"为人民服务"字样在路灯下闪闪发亮。
当热腾腾的馄饨送到工地时,工人们的欢呼声盖过了雨声。
有个大叔红着眼眶说:"好久没吃到这么暖心的东西了。"
这句话让马名扬鼻头一酸,他突然意识到,这小小的暖水瓶里装的不只是馄饨,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馄饨外卖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找上门,要求办理营业执照;卫生防疫站的人来检查食品卫生;就连电视台的记者都扛着摄像机来采访。
三人手忙脚乱地应对,刘仙仙负责公关,把记者哄得哈哈大笑;刘静静整理资料,把化学知识运用到食品安全管理上;马名扬则天天泡在工商局,用算盘和工作人员讲道理。
这段时间,阁楼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三人围坐在煤球炉旁,一边吃着馄饨一边讨论未来。
马名扬说要开连锁店,刘仙仙说要把馄饨卖到国外,刘静静则默默在纸上画着自动化馄饨生产线的草图。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蟋蟀罐里的磁带记录着他们的梦想,暖水瓶里的热气温暖着每一个奋斗的夜晚。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e0afd-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