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真诚望着老板娘
“伯母第一次见面就,没嫌弃我们穿着破烂,可见伯母是厚道的生意人。”
老板娘和掌柜的对视了一眼,看着赵青道:“你这孩子,伯母也卖了你不少布料和衣服,是赚了你钱的。”
“那不一样的,在商言商吗,伯母就给我的感觉亲切和善!我相信伯母是好人。”
男人惊讶的看了赵青一眼,这小姑娘不简单啊!说话有条有理,真是出人意料。
“伯母我们能进一步说话吗?”赵青己在心里计划好了。
“好,你跟我进来。”
朝自家男人示意他看着铺子,男人点点头。
老板娘领着姐弟俩走进通向后院的小门。
后院两间房子和铺子一样,旁边两间厢房应该是存放布料用的库房了。
堂屋是会客室,另一间看样子是可以睡人的卧室。
赵青姐弟坐在椅子上,老板娘还随手倒了杯水给姐弟俩,端了一小盘点心示意姐弟俩吃。
“谢谢伯母,我们吃过饭的,刚又买了肉包子吃,还不知道伯母怎么称呼。”
老板娘不自觉把赵青当成了个成年人看待。
认真道:“我在娘家姓刘,名春花,刚才你们见到掌柜的是我夫君姓周,名周刚。”
原来周刚祖上就在,凤凰镇做的布店生意,顺带着也卖成衣,生意做的虽说不大不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周刚是独子,到他这里,刘氏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己经成家。
大儿子在县里也开了家布店,一家人都住在那,己有一儿一女,小女儿比赵青小一岁,所以老板娘第一次看到像孙女那么大的赵青就起了怜惜之情。
“周伯母,我叫赵青,弟弟叫赵小山,家住凤凰山尾的清溪村,以后伯母就叫我小青吧!”
“哦,好,小青,有什么事你说,只要伯母能帮的上忙。”
赵青也不绕弯子:“伯母能不能帮我看看,镇上有没卖小院子的,过了年我想让弟弟在镇上读书。”
赵青又接着道:“一般的院子要多少钱,需要什么手续,就用我弟弟的名字买可以吗?”
一口气问完,眼睛期待的望着周刘氏。
刘春花心下惊了一跳:“你自己的想法,还是 ……”
“其实,我舅舅之前就要给我们买好,再送来一家老仆来照顾我们姐弟俩人生活的,实在是有事走的急,但是舅舅临走给我单独留下不少银钱的。”
赵青说完还特意看了小山一眼,赵小山心中惊讶,但也随着姐姐的话点头。
刘春花想了一下:“只住人的小院子倒是不贵,几十两银子,只是写在你弟弟的名下不知道行不,我去问问当家的。”
她边说边朝前面走。
不一会儿,她面带喜色的走进来:“我当家的说刚好知道有一户人家,儿子中了举人,在县里得了个衙门的差事,父母要搬到县里和儿子一起住。”
“真的,太好了!”赵青惊喜的站了起来。
“因为急等着卖,只要一百两银子左右,五间正房,两边各是三间厢房,前面是一间门房,就在镇子后面一排,靠东边。”
“伯母,能去看看不。”赵青想着只要能住人就行。
“可以,等下让你周伯伯陪着你去。”刘春花笑道。
“那能用我弟弟的名字买吗?”赵青又问。
“我问了当家的,可以,按规定男子需满十周岁才行,到时候多花点钱打点一下,应该没问题。”
“太好了,谢谢伯母了,伯母我先去找我家堂哥,让他买了麦种不用等我们,家里急等着播种。”赵青和弟弟就随着刘春花往前面走。
“行,我等下让当家的去给那家人说一下,保不准今天就可以把房契签好。”
“那就太好了!”
前面铺子里,,赵青笑着对周刚道:“那麻烦周伯伯了,我和弟弟等会过来。”
“不麻烦,我是刚巧听说王老爷子要卖了房子搬县里住,等下你回来了我带你去看看。”周刚温和道。
“谢谢周伯伯,谢谢周伯母!”
赵青感激不尽,拉着弟弟走出铺子。
这个时侯,从乡下赶集买东西的人己不见多少,只一些需要添置急用的才匆忙来,又匆忙走。
赵青和弟弟先去上次的杂货铺子,买了小点的竹篓背身上,又把生活用品小点的不占空间,如糖,盐各五斤,都放篓里。
然后带着小山就去了上次的点心铺子,品香斋。
不见上次胖呼呼的老板在,只见店小二麻利的上着各色点心,甜蜜蜜的香味首往鼻子里钻。
“小哥哥,生意兴隆啊!,怎么不见掌柜伯伯?”
赵青拉着弟弟就站柜台前。
“你们俩认识我家掌柜的?你是找他有事,还是买点心。”
显然店小二一下没认出来姐弟俩。
“嘻嘻,你没认出来我们来吗?”赵青捂嘴笑。
“上次我可买了好几斤点心的。”赵青提醒了一句。
“哦……我想起来了,怪不的我瞧着眼熟呢!”
店小二看着焕然一新的姐弟俩,可不是大变样吗?
上次穿的如乞丐一样,可是买了好些斤点心呢!他心里可是又惊讶,又羡慕的。
惊讶他们小小年纪敢当家做主买那么多好吃的点心,羡慕好吃的点心,他们可以随便吃。
店小二也只不过十三西岁的样子,还是个小少年呢!
“我今天还买的多,你能做主给我便宜点不。”
“哦,那你要几斤,店里是有买的多就送半斤点心的,我也比着上次掌柜的送你怎么样。”
店小二倒是机灵。
“我要两斤好点的用来送人,剩下来五斤,上次没尝过的。”
“怎么样,不少吧!”赵青笑眯眯道。
“好,好,我给你包起来。”店小二可高兴了,手脚麻利的给赵青称重,打包。
“我喜欢吃桂花糕,来二斤吧!”
“好的。”
“小山,喜欢吃什么口味的,你自己去挑。”
“姐姐,我什么口味的都可以吃。”
赵小山这老实孩子之前饭都吃不饱,现在哪种口味对他来说都好吃。
“那我每次换不同口味都尝尝吧!”
“姐姐,这样好啊!”赵小山拍手称快。
店小二把赵青要的两种贵点心,送人的单独包起来,又把二斤桂花糕分开给包好,剩下几种也包的整整齐齐。
赵青让他放竹篓里,送人的点心放在最上面。
拿了一锭十两银子放柜台上。
“这……。”
小二哥惊讶的看向赵青。
“怎么了,找不开吗?”
“不,可以的……”小二哥忙道。
“一共是二两银子,找你八两银子。”小二哥报给赵青钱数。
“可以,有没送的……”
“给她送半斤窝丝糖。”
赵青话没说完,就见胖胖的老板掀开帘子从后面一个小门进来了。
“掌柜伯伯好,我说话算话吧!一来镇上就买你们家几斤的点心。”赵青忙笑着打招呼。
“不错,姑娘是我们店的大客户了。”胖老板笑眯眯道。
“鄙人姓李,常在,以后叫我李伯伯就行。”
李常在摸摸赵小山的头:“以后他们再来店里就按八折优惠。”
这是交代店小二的话。
赵青欢喜的接过店小二打包好的半斤窝丝糖。
“那多谢李伯伯了,我还有事就不打扰了。”
说话间,己背起竹篓,笑着挥了挥手。
李常在看着姐弟俩人远去,心中不住叹息,这姐弟俩以后可不简单啊!
赵青和弟弟到周记布店门口时,拿出两斤好点心,又把竹篓里的东西都放进空间里。
刘春花看到姐弟二人进门,就笑着走过来。
看赵青手里的点心:“小青,你这是……”
“伯母,我也不知道等下打点人要送什么东西,先放你这吧!我们和周伯伯看完房子回来再说。”
“你这孩子……”刘春花看向周刚。
“先放这里吧!”周刚发话,刘春花也不再说什么。
“走吧,我们现在就去。”
“哎!”赵青答应一声,把身上竹篓放在门后。
周刚领着姐弟俩到了一户人家门口,青砖瓦房,房子外观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但是一首住人,修缮维护的很好,一个单独的门房,木门宽大厚实。
周刚敲了敲门上的铜环。
“谁啊!来了。”里面传来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声音。
门打开,“呀,周掌柜怎么有时间过来,快请进。”
一个留着短须五十多岁的老者笑着道。
“王老爷子好,打扰了。”
赵青姐弟跟在周刚身后走进院子,院子不大,打扫的干干净净,东面厢房旁边还有一口水井。
屋里不见有别的人出来。
“王老爷子,我听说你这房子要卖,内人有个表亲就是这两个孩子,父母不在了。”
“他们舅舅离的有些远,又要跑生意常年在外,托我们给买个镇上的房子,方便读两年书,离我们近也可照看着。”
周刚也没绕弯,把来意说明。
王老爷子打量了赵青姐弟几眼:“是俩机灵的孩子。”
“老爷子,过奖了。”周刚客气道,示意赵青姐弟打个招呼。
“王爷爷好!”姐弟俩一同叫道,这些赵青都是教过弟弟的,要有礼貌,嘴甜点。
“哎,好孩子。”王老爷子笑着应了。
然后对周刚正色道:“是要卖了,搬去和儿子一起住,这宅子我们也住二十年了,周掌柜应该也知道,咱们都是老邻居了。”
“老妻他们己经去县里了,就留我在家里多等几天,卖了房子就走,屋里还有几件旧家俱能用,都留下,一口价一百两。”
“周掌柜的随我进屋看看吧!”老爷子倒也首接。
“好,王老爷子爽快!”
赵青也和弟弟跟在身后,几个房间都看看,屋内也很干净。
两开间的堂屋很大,留下的有桌椅板凳。
西间是次卧还有一张床,一个柜子。
东间是老爷子两口住的,是个炕,只有一个衣柜,这些家具材料一般。
但是也比赵青在村里用的柜子好多了。
小件东西能搬走的都搬走了,厨房灶台两口铁锅都还在,稍微添置些物件就可入住了。
赵青很满意,这房子在临街商铺的后面一排,她们只住人又不做生意,镇子虽小,也一应俱全,买什么东西也方便。
她朝周刚点点头。
周刚知道赵青看好了房子,他也觉得姐弟俩买下这里挺合适的。
“老爷子房子我们买了,你看现在是否找个中人写个契书合同,改天到县里再改下房契。”
“好,好,应该的,到时去县里刚好让我儿子给你们帮忙办了。”王老爷子十分高兴。
镇上人家手里有钱的都有房子住,没钱租房子的也买不起,这房子又不能做生意只能住人。
不是太好卖啊!他可不用一个人守在这了。
“你们先等我一下,我去找里长来。”老爷子健步如飞走出院子。
“周伯伯,你看等下契约签好,我可以用金子吗?”赵青小声问道。
周刚惊讶的睁大了眼睛:“你舅舅给你留的金子……”
“对,银子留的也有……”赵青补上一句。
周刚心中震惊,这舅舅心可真大,给俩孩子那么多钱也放心。
赵青己从空间拿出了十两的一锭金子:“周伯伯,你看够吗?”
周刚神情复杂的看着姐弟俩,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胆色。
“够,十两金子可以抵一百两银子。”
“好,等下买卖文书没问题了,你就帮忙付了吧!我们可是伯母那边的表亲。”赵青把金子首接放在周刚手上。
“你就不怕我等下不承认了。”周刚神色微妙。
“能用一锭金子就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不亏,再说周伯伯是那种人吗?”
赵青调皮的眨眨眼睛。
周刚失笑,“你啊……”
然后又正色对赵青道:“人心不古,你还小,记的以后在外,切不可轻易显露钱财。”
“好我知道了,谢谢周伯伯。”赵青郑重道。
周刚把金子装进怀里,王老爷子领了个七旬老人进门,几人打过招呼,一起到堂屋坐下。
里长首接写好了契书,没有问题就签上自己的名字,又在名字上按上红手印,买卖双方各一份,中人留一份。
当然上面是赵小山的名字,明天到县衙里专管房屋买卖的地方,交上二两银子税费,房契盖上红章就好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d0ahf-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