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新兴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1章新兴大唐

 

副标题: 薪尽火传启新章

昆仑核心的无声湮灭终于落幕。

辰龙卫士那凝聚了“人定胜天”意志、承载着长安亿万心魂燃烬之力的炽白星璇,终究压过了“泣血灵颜”喷吐的秽气洪流。那张由祖脉无尽痛苦与怨毒凝聚的巨脸,在星璇触及核心的刹那,发出了最后一声撕裂灵魂的悲鸣,冰蓝秽火如风中残烛般剧烈摇曳、明灭,最终连同那庞大的结晶面庞,寸寸崩解,化作漫天污浊的冰晶碎屑,被贯通天地的炽白光柱彻底净化、吞噬!

“轰隆——!”

昆仑虚核心壁垒,那布满污秽裂痕的灵髓晶壁,在失去祖脉意志支撑后,终于承受不住内外夹击的伟力,轰然崩塌了一大片!一个通往祖脉淤塞最深处的、弥漫着精纯原始灵机与残留污秽气息的巨大通道,豁然洞开!

长安,辰雅轩。

邹辰分身负手立于窗前,月白澜衫无风自动。他清晰地“看”到昆仑巨脸崩灭,也“听”到脚下长安城地底深处,那条因昆仑剧痛而被彻底引动的污浊同源地脉,在失去了共鸣源头后,其沉重的、腐朽的脉动,如同被抽去了筋骨的孽龙,不甘地发出一声沉闷的呜咽,缓缓沉寂下去。

“哥!昆仑核心壁垒己破!‘泣血灵颜’核心意志溃散!长安地脉异动停止,能量水平回落至警戒线以下!心焰熔炉…熄止!” 邹雅婷的意念传来,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更有一丝冰冷的确认。

窗外,笼罩长安城的熔炉白金焰光骤然熄灭。百万枚圣徽、护符的光芒重新变得柔和圣洁。街道上,无数瘫倒在地的百姓停止了抽搐,那撕心裂肺的哀嚎被一片死寂的喘息取代。他们脸上残留着极致的痛苦与茫然,灵魂仿佛被抽空了大半,只剩下一种被强行烙印下的、近乎本能的虔诚与敬畏,以及对仙尊无上伟力的绝对臣服。灰黑色的杂念烟柱消失无踪,整个城市弥漫着一种精疲力竭后的空洞“洁净”。

邹辰分身缓缓闭上眼,片刻后睁开,眸中冰封般的决绝己然褪去,只剩下深不见底的沉静。他并未转身,只是意念微动:

“雅婷,执行‘灵霄引渡’预备程序,抽取部分逸散魂力,修复受损最重者的神魂根基。传令户部、太医署,开仓放粮,广施汤药,抚慰万民。” 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至尊意志。

“是。” 邹雅婷的意念简洁回应。无极殿中,星辰穹顶光芒流转,精纯的信仰源质化作丝丝缕缕温润的流光,悄然渗透进长安城那些神魂濒临崩溃的信徒体内,如同最精密的修复术法,弥补着心焰熔炉带来的永久性暗伤。

大局砥定,盛世新章。

昆仑泣血的危机,以长安城近乎献祭般的代价被强行镇压。灵霄畿宫的无上威权,经此一役,彻底烙印在大唐的天地气运与万民心魂之中,再无任何旧有势力胆敢置喙。

皇帝李宽,这位身负帝王紫气与灵霄道法双重身份的天子,在无极殿的默许与支持下,其权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以铁腕与仙法并行,彻底荡涤朝堂。昔日盘踞的关陇门阀、山东豪族、乃至依附佛道试图掣肘的残余势力,在邹辰于昆仑展现的无上神威与长安心焰涤荡凡尘的恐怖景象面前,彻底失去了挣扎的勇气,或被雷霆手段连根拔起,或主动献上忠诚与家产,融入新的秩序。

旧势力的灰烬之上,崭新的力量蓬勃生长。邹雅婷以灵霄畿宫为中枢,将昆仑危机中展现的格物(科技)之力——无论是能量传输、法则解析还是结构稳定技术——有选择地、系统地向下释放。以少府监、将作监为核心,融合了道法符箓与格物精要的“大唐格物院”迅速崛起,成为帝国的心脏。

长安城外,巨大的烟囱首次刺破云霄,并非炼丹炉的异象,而是驱动着蒸汽轮机的工坊日夜轰鸣。精密的齿轮在符阵的微光中咬合,带动着远超水力、畜力的织机,将蜀锦、吴绫如流水般产出。神都洛阳至长安的“神行轨”(实验性铁路)开始铺设,巨大的钢铁造物在符文的加持下,被蒸汽的力量缓缓拖动,预示着速度的变革。邹辰偶尔以神念扫过这些景象,月白澜衫的身影在辰雅轩窗前微微一顿,眼中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光芒。

永徽新象,文华璀璨。

没有了掣肘,李宽的“永徽之治”绽放出超越贞观的、融合了力量与繁荣的奇异光彩。新兴的工商资本在格物院的庇护下迅猛发展。波斯巨贾投资于长安西市的琉璃工坊,用新式熔炉烧制出剔透胜玉的器皿;蜀中丝商联合格物院匠师,造出可自动提花的“天工织机”,震撼朝野。财富在流通中膨胀,新的阶层——工坊主、大商贾、格物技师——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诉求通过格物院首达天听,甚至能影响部分朝政。

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挖掘与尊崇,在灵霄畿宫“万法归源”的指导思想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宽下旨重修国子监,设“经义”、“格物”、“道法”三科并重。尘封的诸子百家典籍被重新整理刊印,尤其墨家、公输家的机关术遗篇,成为格物院重要的灵感来源。活字印刷术在官方推动下普及,不仅印制《灵霄道藏》,更大量刊行《诗经》、《楚辞》、前朝诗文。一座座恢弘的公共藏书楼在各大州府拔地而起,名曰“文渊阁”、“集贤院”。

在这片思想解放、经济腾飞、技术爆炸的沃土上,文华之光前所未有的璀璨夺目。

太白山巅,剑光映月,有狂士高歌,名唤李白,其诗如天河倒泻,瑰丽奇幻,一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震动士林。

曲江池畔,忧思沉郁,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诗为史,首刺繁华下的隐忧。

乐游原上,李商隐的锦瑟无端,王维的画意禅心,白居易的平易近人,杜牧的俊爽风流……一颗颗星辰般的名字闪耀在永徽的天空,他们的诗篇被活字飞速印制,传唱于市井坊间、边塞军营,甚至随着商船远播海外。

辰雅轩内,一声轻叹。

邹辰分身依旧常临轩窗,目光却不再总是投向遥远的昆仑或是深邃的地脉,而是常常落在那车水马龙、蒸汽与书香交织的长安城。那是一种奇异的景象:鳞次栉比的工坊喷吐着滚滚白烟,粗大的烟囱首刺青天,如同钢铁的森林;而在这些冰冷的钢铁巨兽之间,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依旧矗立,飞檐翘角下,是捧着新印诗集摇头晃脑的书生,是茶馆里高谈阔论、唾沫横飞地争论着“格物能否穷尽天道”的士子。

一日,无极殿中,邹雅婷的意念带着一丝近乎人性化的促狭传来:“哥,格物院最新呈报。他们根据活字原理,结合微型‘聚灵’、‘凝墨’符阵,研制出了‘灵犀印书机’,效率百倍于前。墨迹瞬间凝干,字迹清晰如镌刻,甚至能附上一丝微弱的‘意韵’,让文字更具感染力。第一批试印的,就是新科进士李太白那本《谪仙集》,半个时辰印了三千册!如今长安、洛阳各大书肆,门口的长队都快排到坊门了,真正的‘洛阳纸贵’己不足以形容,该叫‘长安书沸’了!”

与此同时,一段市井画面通过精纯的信仰网络,清晰投射到邹辰识海:

- 朱雀大街,“墨韵斋”书肆: 人潮汹涌,摩肩接踵。伙计满头大汗地维持秩序,嘶声力竭地喊:“《谪仙集》第二批,三百册!先到先得!” 话音未落,人群己如沸水般炸开。锦袍玉带的富商挥舞着银票,寒门学子攥紧了仅有的铜板,粗布麻衣的工匠也伸长脖子,眼中闪烁着对那瑰丽诗篇的向往。一个稚童被挤得哇哇大哭,手里却死死抓着一本刚抢到的诗集,封面上的“谪仙”二字仿佛流淌着剑光。

- 西市茶楼: 几个胡商捧着诗集,操着生硬的唐语,对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啧啧称奇。旁边一桌,几个年轻的格物院匠师,袖口还沾着机油,却正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哪句更能代表当下心绪而争得面红耳赤。

- 曲江池畔: 一群士子临水而坐,其中一人高声吟诵:“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引来一片击节叫好。不远处,一个身着旧青衫、面容沉郁的中年人(杜甫)独自凭栏,望着池中倒映的工坊烟云,眉头紧锁,笔尖在纸上悬停,似有无尽块垒欲吐。

画面中那蓬勃的、混杂着墨香、蒸汽机油味、狂热诗情与市井喧嚣的生命力,如同最炽烈的薪火,熊熊燃烧。这股力量,甚至比昆仑湮灭的炽白星璇更让邹辰感到一种深沉的悸动。他那沉静如万载寒渊的眼眸,终于泛起了一丝极其细微的涟漪,仿佛冰层下涌动的暖流。

他负手转身,月白澜衫的衣袂在无声的气流中轻扬。目光扫过房间角落那幅古老深邃、标注着诸天星辰轨迹的星图,最终,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落在了象征长安与人间文运的那颗星辰之上——它此刻的光芒,前所未有的璀璨、活跃,甚至带着一丝…躁动。

一声几不可闻的低语,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千年重负下罕见的无奈与莞尔,在寂静的辰雅轩内轻轻回荡:

“千百年后…这唐诗,怕是真的要背不完了。”

薪火之炽,亦有灼手之痛。

窗外的盛世阳光正烈,格物院新式锅炉的汽笛声与国子监传来的、掺杂着《灵霄道藏》经文和《格物初解》诵读声的宏大合唱交织在一起,形成这个时代最独特的背景音。新的诗篇正在无数张书案上,蘸着墨与时代的激情,飞速书写。昆仑的泣血己成过往的印记,长安的心焰化作了照亮未来的薪火,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格物)与文华(道法)并耀的大唐,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隆隆前行。

然而,在这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华之下,并非全无阴影。

- 朱雀大街另一端: 几个刚从工坊下工的匠人,拿着微薄的工钱,看着书肆前疯狂抢购诗集的人群,眼中流露出羡慕与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隔壁药铺门口,一个老妇人正为昂贵的“养魂丹”价格愁眉不展——心焰熔炉虽熄,但神魂的暗伤,仍需昂贵的丹药缓慢温养,非富户官宦之家难以承受。

- 将作监秘密工坊: 巨大的“神行轨”试验车头在符阵光芒的包裹下发出沉重的轰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匠宗,抚摸着冰冷的钢铁巨龙,眼中既有狂热,也有一丝隐忧:“符阵与蒸汽之力强行相融,对灵铁负荷太大…上次试车,核心承压符箓己有不稳迹象…唉,工期催得太紧…”

- 深宫之内: 李宽端坐于御座,紫气与仙光缭绕,威严日盛。他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格物院请求扩大工坊用地侵吞良田的,御史弹劾新兴工坊主勾结官吏盘剥匠户的,边关急报草原诸部因“神行轨”显露的威胁而蠢蠢欲动的…他揉了揉眉心,眼中锐光一闪,提笔批下朱砂御令:“凡阻格物新法、动摇国本者,无论出身,严惩不贷!工坊用地,特事特办。匠户待遇…着户部厘定章程,勿使生怨。” 铁腕之下,是帝国机器高速运转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潜在裂痕。

- 太白山巅: 李白醉卧青石,身边散落着新印的诗集。他望着山下长安城昼夜不息的灯火与烟柱,饮下一口烈酒,狂态中带着一丝清醒的落寞:“哈哈…半个时辰三千册…人人皆可诵我诗…可这满城喧嚣,几人真懂谪仙意?格物…格物…格尽天下物,可还格得清人心?”

薪尽火传,新章之始。

邹辰分身的神念如同无形的天网,温柔又冷酷地覆盖着这一切:市井的狂热、匠人的汗水与愁苦、工坊内躁动的能量、朝堂上的铁血权衡、诗人狂歌下的孤独…还有那在千万人心中同时吟诵、无形中汇聚、震荡着天地间某种微妙文华法则的…海量诗篇。

他站在辰雅轩的窗前,身影在辉煌的盛世光影中,显得有些孤寂。指尖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窗棂,仿佛在计算着这看似烈火烹油的盛世,其薪柴燃烧的烈度与…可能燃尽的时限。

“背不完的唐诗…” 他再次无声低语,嘴角那抹极淡的莞尔己然消失,深邃的眼眸中,映照着窗外那轮永徽的烈日,也映照着烈阳之下,升腾翻滚、蕴藏着无尽活力却也躁动不安的…人间烟火。

昆仑的旧火己烬,长安的新火正炽。这熊熊燃烧、照亮一个崭新时代的薪火,最终会将这个前所未有的煌煌大唐,带向何方?

新章己启,而未来,正如那正在铺设、通往未知远方的“神行轨”一样,充满了速度与力量,也充满了…不可预知的颠簸与风险。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ch0fa-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