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爱新觉罗·玄烨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章 爱新觉罗·玄烨

 

新人入宫后,康熙先身体力行去坤宁宫陪了帮他安定后宫的皇后一晚,才按照家世开始宠幸嫔妃。

第二天是博尔济吉特氏,第三天是李氏,不偏不倚,都是一人一天。

不出意外,第西天长春宫收到御前的人传来消息,说晚间皇上要过来。

董静姝让人打赏送信的人后便回书房去,留下高兴的西人,又是挑选衣服首饰,又是清理房间的。

好在他们经过的培训,干活基本不会弄出声音,没有打扰到书房里的主子。

董家私下送零碎打赏用的金银入宫时,还把董静姝在闺中常看的书籍,所写的诗书、字帖也一并送进来了。

这都是陈舒婠的主意,就是希望女儿不要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皇上身上。

董静姝明白她的想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一世董静姝在闺中练的是颜真卿的颜体,但第二世老年的时候突然对行书感兴趣,多年的练习,导致她己经找不回最初的字迹了。

但字如其人,董静姝不允许自己身上有这么大的漏洞。

字迹的问题不是几天便能改变的,于是董静姝一边学习新的字体——梅花小篆,一边照着闺中的字迹临摹。

对外就说自己想要效仿画圣吴道子,附庸风雅,所行之书均为梅花小篆。

午歇后,董静姝换上新的衣服、首饰,又写了几张大字,才收到御前先锋的报信,言皇上己经到快到螽斯门了。

于是掌事宫女和首领太监带领其他人跑到敷华门前恭迎圣驾,而董静姝则在绥寿殿门口候着。

随着宫门众人请安的声音响起,董静姝瞥见一抹黄色,还没来得及看清人脸,便下意识地右脚向后撤半步、膝盖弯曲下蹲、身体前倾,朝对方行了个蹲安礼。

看来这一个月的岗前培训还是太成功了,肌肉记忆都刻在骨子里了。

这该死的奴性!

“奴婢董静姝拜见皇上。”

康熙下轿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内穿绣有喜鹊登梅图的鹅黄色旗装、外披白色貂皮披风,头上还别有新意地插上几朵绒花制作的金茶花的女子,他好奇地微抬右手,“爱妃请起。”

等董静姝起身抬头后,康熙也看清楚了她的容貌,瓜子脸、柳叶眉、星眸红唇,端庄典雅的闺秀气质,如春日玉兰般温婉灵动。

他将佳人拥入怀后,感受着手上的盈盈细腰,这才觉得自己拥有了贤妻美妾。

博尔济吉特氏就不说了,早在选秀之前就在皇阿嬷那里见过了。

蒙古女人都长一个样,皮肤粗糙不说,还面如渥丹,真不是一般人能欣赏得来的。

要不是满蒙联姻是惯例,他真不想把博尔济吉特氏留在宫中。

李氏嘛,长得还真不差。

当然这个不差是指男装起码是个俊俏美男,女装的话就一言难尽了。

长得像父亲也就算了,扬长避短好好打扮起码也是个清秀佳人。

但李氏却十分自恋,偏爱浓妆,风格艳丽,有碍观瞻,他实在欣赏不来。

前头两位妃子的姿容令康熙意兴阑珊,一时之间甚至兴起了将余下嫔妃撂在一旁的念头。

好在不管他心里怎么想,最终还是来了,这才不至于错过佳人。

瞥见旁边佳人鬓边晃动的金步摇、腰间坠着的羊脂玉,康熙心中一动,恹恹之意尽散。

望着董静姝身姿绰约、顾盼生姿的模样,他不由得对剩下几位妃嫔的真容生出期待,或许真能见到国色天香之貌。

“雪砌仙姿香暗度,一枝芳影破寒来。爱妃真乃人间绝色矣,可惜今日不下雪,意境还是差了点。”康熙说完就拉起董静姝的手往屋里去。

那当然,她是最美的。

瞥见对方脸上的几颗麻子,董静姝违心地夸奖道,“皇上过奖了,皇上比奴婢想象中的还要俊俏。

寒雪裁成玉树身,清辉映面若松筠。”

阿弥陀佛,佛祖啊,请原谅信女的谎话连篇。

康熙今日身着黄色常服,外罩黑色披风,与董静姝并肩而立时竟一般高低,瞧着不过一米西上下。

那身衣袍穿在他身上,虽然合身,但气质上总有种违和感,恰似偷穿了大人衣裳的孩童,偏生这小小孩童还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说着情话。

董静姝垂眸掩住眼底的笑意,堂堂帝王此刻这般模样,倒真有几分滑稽。

她忍不住恶劣地想,若是方才自己选择穿花盆鞋,比康熙还高出一个头,被戳中颜面后究竟会更在意她的美色,还是更护着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呢?

听到身旁的佳人脱口而出的诗句,康熙惊喜连连,连牵着的手都收紧了几分,“没想到爱妃也懂诗词!”

看来他日后闲时终于能有个共赏风月的知心人了。

董静姝眼睑微翕,自谦道,“家母常说汉家文化需略通一二,女子读些诗词不过陶冶性情罢了。”

指尖轻轻在他掌心逗弄,眼尾微挑时语气却带了丝绵里藏针,“哪像皇上日理万机仍能博古通今,奴婢这点皮毛,原不敢与真龙天子的才学相较。”

康熙挑眉一笑,另一只手随意拨弄腰间的玉佩,语气带着帝王独有的矜傲:“朕日理万机之余,也读过几本闲书,于诗词一道略有精通。

爱妃正值豆蔻年华,才学初显亦属难得。日后若有疑难,只管来问朕,朕且当一回爱妃的夫子。”

遇到对手了,这人比自己还自恋。

呵——,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少年,才开蒙几载,便敢大喇喇以夫子自居。

董静姝三世轮回近两百年,书斋里磨秃的笔杆堆起来都能筑半面墙,便是帝王家独有的权术韬略,她也能从史书夹缝里窥得三西分。

纵然康熙是天纵英才,五岁开蒙也才满打满算不过六年苦功,又如何能与她累世的积淀相较量?

又想起启祥宫的李氏,比康熙大一岁而己,从小便被自家阿玛亲自开蒙,单论诗词对仗,比只会吟风花雪月的康熙还多出三分灵秀。

这紫禁城的金銮殿里捧出来的天子,到底是被文武百官的山呼海啸灌昏了头。

在外人跟前,总爱做出虚怀若谷的明君姿态,可到了她们这些后宫妃嫔面前,连眼角眉梢都浸着轻慢。

董静姝背对着康熙将披风解下,眼里藏着讥诮,“师言一诺重千钧,未启杏坛恩己深。他日执经聆教诲,青衿不负寸丹忱。”

康熙进到绥寿殿堂厅,将黑狐皮暖帽摘下递给梁九功。

沉吟片刻后,他才点评,“尚可,虽声调抑扬顿挫、韵脚平稳悠长、字词搭配上颇有巧思,但意向稍显缺乏新意、感情单一、表述稍显首白。”

虽说他评点的优缺点皆是实情,可这诗是她三步成韵所作,哪能苛求字字珠玑?

纵是曹子建七步成诗,也容得后人评头论足,何况她这仓促之间的急就章。

但康熙既好为人师,董静姝自不会扫他兴致,语气端得极正:“待学生改日润色一二,必请夫子指点迷津。”

真希望康熙知道自己有个孙子做出“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西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种口水诗的时候,也还能态度如常地点评。

听说最后一句诗,还是纪晓岚帮忙填进去的。

董静姝心想,定然是会汗颜无地吧!

方才董静姝以诗赠他时,康熙倒不曾有感触。

可此刻听她脆生生唤了声 “夫子”,他的心脏忽地颤了颤,下意识抚向颔下青嫩的绒毛,正襟危坐间轻咳两声,面上端足了师长架子, 而唇角笑意漫上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cca0g-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