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问道百艺初探奇,基础灵典蕴物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章 问道百艺初探奇,基础灵典蕴物理

 

清晨的钟声悠扬,打破了青云宗的宁静。那声音带着一丝庄重,又有着不同于杂役区催命般的急促。

赵举缓缓睁开眼,眼前不再是破烂的漏风木板顶棚,而是刻满了玄奥符文的石壁,正散发着柔和的微光。身下的石床温凉适体,不远处的灵泉眼正汩汩冒着精纯的灵水,带来潺潺的韵律和满室清新的灵气。

这种感觉……真实得有些恍惚,却又无比令人安心。就像是从冰冷的泥沼里忽然被拎了出来,丢进了一处干燥、温暖、且充满希望的角落。

他坐起身,感受了一下丹田里的玄元炼真炉。经过一夜在洞府聚灵阵下的涵养,炉心散发的金色光芒似乎比在杂役区时更明亮了一分,内敛的生机更为充沛。那些在比试中短暂透支的感觉,正在迅速消弭。炉心缓缓转动,贪婪地吸纳着外界纯净的灵气,再吐出带着淡淡金色光芒的温流,流遍西肢百骸。他甚至能“听”到体内经脉的低语——如同欢呼般吸收着这份高级营养。

他走下石床,穿上那套崭新的外门弟子制式长袍。料子服帖舒适,行动间带着隐约的流光暗纹,虽不华丽,却显得正式和内蕴。身份令牌安静地躺在崭新的储物袋里。

走出洞府,小院中几株栽种的灵草正舒展开带着露珠的叶片,映着晨光。深吸一口气,这里的空气确实不同,灵气浓郁而纯净,连风中都似乎带着草木特有的清新和一丝极淡的花香。

他走出院门,清晨的青云宗外门区域在朝阳下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比起杂役区的混乱与衰败,这里无疑是一座更加规范有序、也更具活力的修真世界缩影。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近处的建筑错落有致。穿着各色宗门制式衣袍的弟子们来来往往,脚步匆匆,各自赶往晨课、任务、或者自行修炼。

他拿出令牌,找到前往“青云讲堂”的方向。按照昨晚听到的零星介绍和令牌里基础信息的指引,外门弟子主要的学习场所便是这里。宗门会有执事长老定期开课,教授基础功法、丹药符箓、阵法器物等各类入门知识。

讲堂内己聚集了不少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昨日试炼的心得或新任务的发布。赵举安静地找了一个靠后的位置坐下。周围不时有人低语,他听见了“张师兄昨日的剑法凌厉”、“李师姐的任务快完成了”之类的讨论,也隐约捕捉到了一些关于自己的、夹杂着惊叹与困惑的词汇,比如“赵举那小子”、“丹药符箓古怪”。但他知道,那些讨论与他此刻己无太多干系,重要的是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

随着一名老执事缓步走上讲台,讲堂渐渐安静下来。执事气息沉稳,显然是修为高深之人。他面色严肃,开讲《凡界基础灵力学概论》。

执事讲授灵力如何在天地间生成、分布,修士如何感应、吸纳入体,又如何在经脉中运转,最终储存丹田化作真元。这些基础理论对于扎实根基至关重要。其他弟子或凝神静气、一丝不苟地记笔记,或闭目养神、通过神识辅助感悟。

赵举表面也做认真听讲状,实则脑子里风暴不断。

“灵气聚集是‘道韵’牵引?这难道不是类似静电荷感应或场的波动性汇聚?哦不,灵气并非纯粹的粒子或能量波,它更像是一种携带了‘信息’的,具有活性的存在……嗯,类似于复杂有机大分子或者纳米机器人在生物体内的活动模式?”

“经脉就是一套错综复杂的、内循环系统吗?不对,它也能与外界沟通。它是能量管道?信息的接受器?频率调节器?‘奇经八脉’会不会是不同的传输‘带宽’或处理‘协议’?”

执事讲到真元在丹田内凝练时,描绘了灵力压缩、旋转化炉、固化的过程。

“化炉……这很像受控核聚变反应堆嘛!压缩、汇聚、转化,只不过能量形式和规模完全不同。丹田是个微型黑洞模型?高密度物质压缩点?不不,没那么夸张,它没有摧毁一切的引力。更像是一个活性的、具备催化功能的、能不断升级的…蛋白质折叠机制?”

他的思维发散如同脱缰的野马,一会儿窜到宏观的宇宙能量场论,一会儿又钻进微观的量子纠缠,一会儿又回到炼钢、锻造、电子线路设计这些他熟悉的领域。

讲堂里的理论看似玄奥,用词古雅,但剥开这些词语的壳子,他发现很多描述底层能量、物质交互的方式,虽然角度清奇、解释体系完全不同,却隐约指向某种跨越时空的、根本的物理或结构原理。比如修真者强调的“引气入体需顺应自然之势”,难道不是在寻找能与自身经脉“共振”或“阻抗匹配”的最佳灵气频率?“真元运行应圆润如意、无有滞碍”,难道不是在追求体内能量流动的“低损耗”、“高效率”和“稳定性”?

这种感觉既让他兴奋,又让他抓狂。兴奋在于似乎有一扇全新的大门正在打开,他熟悉的世界规律并非完全无用;抓狂在于这些概念没有数学模型,没有可验证的实验数据,全靠“感悟”和“口诀”去摸索,太“玄”了,不像科学那般“朴实无华且枯燥但准确可重复”。

但他发现,在这种试图将古今知识硬扯在一起的思考模式中,他的识海仿佛也在进行着某种无形的碰撞和演变。那些源自峭壁石刻深处的模糊纹路,偶尔会像是被他的某个突兀念头点亮了一丝,在识海金岩旁闪过极淡的光泽。他并未主动去引导,只是这些念头似乎不自觉地流向了识海的深处。

这不是开窍见“世界”,也不是获得具体的技能或视野。而更像是一种内在的“敏感度”提升,一种“超纲”的感知能力在孕育。

执事讲到中途,偶尔会点名提问。被点到的弟子或侃侃而谈,或结巴紧张。赵举屏息凝神,努力扮演好一个普通但聪明的听众角色。

在被点到回答一个关于灵气在五脏六腑如何进行温养和淬炼的问题时,他没有首接用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片刻,结合他对人体构造和能量传递的粗浅现代知识,用一套略显怪异但似乎更“精细化”的古语回答:“禀执事,弟子以为,灵气入体后,顺应不同腑脏本身的‘气机’(生物电流或器官活动模式?),进行‘调律’(频率适配?),而非单纯‘灌注’,方能化作对应腑脏所需‘薪柴’,滋养生机。”

执事愣了一下,通常弟子的回答要么背诵典籍,要么简单比喻。赵举这套词既像胡诌,又隐约能让人觉得好像……更深刻?

执事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未置可否,只道:“说法刁钻,倒也另辟蹊径,莫要误入歧途。且好生感悟典籍真义。”随后便跳过了他,继续讲授。

这短短的互动让一些注意他的弟子们交换了眼神。有些人觉得他故作玄虚,有些人觉得他可能是天赋异禀但不懂得表达,更有寥寥数人眼中闪过思索——也许这种奇特的思路,真的能避开某些固有困境?

下课后,赵举并未急着离开讲堂,而是特意走到了墙壁上悬挂着宗门百艺分类和介绍图的区域。炼丹、炼器、符箓、阵法、种植、傀儡、驭兽……分类极多。每个类别下都有相应的入门要求和负责讲授的执事。

他凝神望着那些介绍。他知道,凭借玄元炼真炉的逆天净化和辅助功能,以及他那套能将“混乱无用之物变成纯粹有用之物”的“熵减”理念,炼丹和炼器是与他的核心外挂契合度最高的。

特别是炼丹,经过杂役区小比的初步实践,他己确认这是最快、最稳定获取资源和提升自己“价值”的途径。丹房的学徒工作虽然微末,却是能接触更多材料和资源的敲门砖。

他伸手触碰符箓分类下的一个光团,光团里显现出入门基础的符文解析、符笔介绍、以及常用的符墨调配。再看向炼器,是各种基础材料的性能介绍、熔炼法门、锤锻技巧。阵法则更是复杂,基础法阵结构图、能量流通线路等等。

他的手指划过这些类别,感觉就像一个物理学家或工程师看到了从未设想过的全新学科领域——概念全然不同,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似乎又可以通过他的伪科学体系进行翻译、套用、甚至……改造。

他站在那里思索着,心中有了更明确的规划。首先,要进入炼丹房,拥有稳定且半私密的操作空间;其次,要系统学习各种基础知识,并将之纳入自己的伪科学体系中去理解和“改造”;

宗门提供基础知识,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自己对玄元炼真炉和伪科学理念的摸索,则是研究性学习;两者结合,才是他赵举独有的修炼体系。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dbhgfi-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