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茶馆交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章 茶馆交锋

 

第二天午时,清风茶馆里人声鼎沸。说书先生拍着醒木讲得唾沫横飞,茶客们嗑着瓜子叫好,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和点心的甜腻。

苏昭换了身干净的粗布短打,用布带束起头发,混在茶客里走进茶馆。她一眼就看见了靠窗第三张桌子——那里坐着个穿灰色长衫的中年男人,留着山羊胡,正低头慢条斯理地啜着茶,手边放着一把折扇,扇面上没题字,只画了几笔淡竹。

苏昭定了定神,走过去,拱手道:“先生可是在等人?”

山羊胡男人抬眼,目光平和却带着审视,上下打量她片刻,才慢悠悠地开口:“在下等一位‘知虫语’的朋友。”

“知虫语”——显然是萧彻定下的暗号。苏昭在他对面坐下,伙计殷勤地过来问要不要茶,她摇了摇头:“我只是来跟先生借样东西。”

男人放下茶杯,折扇在手心敲了敲:“姑娘想借什么?”

“借一个能让雍州李刺史奏折‘重见天日’的机会。”苏昭声音压得很低,目光却首视着对方,“先生若能办到,我便告知先生一件事——关于镇国公府书房,除了布防图之外的秘密。”

她在赌。萧彻想要布防图,但若能从她这里得到更多关于镇国公府的消息,未必不会动心。

男人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了:“姑娘倒是会做生意。不过,李刺史的奏折被压在吏部,上面有人不想让它出来,可不是轻易能‘见天日’的。”

“我知道是谁压的。”苏昭缓缓道,“是户部尚书张启年。他去年借着青州赈灾的名义,贪墨了二十万两白银,而雍州的秋涝赈灾款,恰好在他手里过了一道。他怕李刺史的奏折引出秋涝灾情,顺藤摸瓜查到自己头上,才压下了奏折。”

这话一半是猜的,一半是根据《大靖野史》里的记载推断的。书中虽没明说张启年贪墨,但提过他在永安二十三年突然富了起来,买了三座宅院,显然来路不正。

男人握着折扇的手顿了顿,重新打量苏昭的眼神多了几分凝重:“姑娘倒是消息灵通。”

“我只是喜欢听书,记性又好罢了。”苏昭避重就轻,“先生只需将李刺史的奏折递到御史台,剩下的事,自会有人推波助澜。张启年树敌颇多,御史台里想扳倒他的人,可不少。”

男人沉默片刻,端起茶杯一饮而尽,站起身:“姑娘的话,我会带到。三日后,还是这里,我给姑娘答复。”

说完,他拿起折扇,转身就走,灰色长衫很快消失在茶馆的人流里。

苏昭看着他的背影,端起桌上没人动过的凉茶喝了一口,茶水微苦,却让她混沌的脑子清醒了几分。

她不知道这步棋走得对不对,但她必须试试。

回到翰墨斋时,陈掌柜正在前堂算账,见她回来,抬了抬眼皮:“今天没抄书?”

“出去办了点事。”苏昭答得含糊,“我这就去补回来。”

“不必了。”陈掌柜放下算盘,指了指西厢房,“秦小公子在里面等你,说有东西要给你。”

苏昭走进西厢房,见秦珩正趴在桌上翻书,面前堆着一摞《农桑要术》,见她进来,立刻跳起来:“阿昭,你可回来了!你看我找着什么了?”

他拿起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递给苏昭:“这是我爹收藏的《捕蝗法》,里面说蝗灾前除卵最关键,还说了怎么翻地、怎么用石灰杀卵,你看有用没?”

小册子是手抄本,字迹工整,里面画着各种捕蝗工具的图样,还有详细的步骤说明。苏昭翻了几页,心里又是一暖——这少年是真把灭蝗的事放在心上了。

“太有用了!”苏昭由衷道,“有了这个,就能教百姓提前防备了。”

“那咱们赶紧抄几份,送到城外的庄子上去?”秦珩眼睛亮晶晶的,“我认识几个庄子的里正,他们肯定信我的话!”

看着少年跃跃欲试的样子,苏昭忽然想起《大靖野史》里的另一段记载——永安二十五年,有位秦姓御史因弹劾贪墨赈灾款的官员而被贬,后在地方推广新的农桑之法,深受百姓爱戴。那御史的名字,似乎就叫秦……

她看着眼前的秦珩,忽然觉得,或许历史并非一成不变。有些微小的改变,就藏在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和选择里。

“好,我们一起抄。”苏昭拿起毛笔,蘸了墨,“多抄几份,不仅送庄子,还要想办法送到雍州去。”

秦珩没问为什么是雍州,只重重地点头:“好!”

两人埋头抄书,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和窗外的风声交织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安宁。苏昭偶尔抬眼,看见秦珩认真的侧脸,心里那根紧绷的弦,似乎也松动了些。

这三天,苏昭一边抄书,一边和秦珩抄写《捕蝗法》,秦珩果然托人把册子送到了城外的庄子。据说己经有里正开始组织村民翻地查卵,虽然大多半信半疑,但总算是有了进展。

而翰墨斋的气氛却有些微妙。陈掌柜看她的眼神越来越深沉,西厢房的其他抄书先生也时常窃窃私语,有时她走过去,他们就立刻住嘴,眼神躲闪。

苏昭知道,自己那日灭蝗的举动和今日抄写《捕蝗法》,必然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但她没心思理会这些——她在等清风茶馆的消息。

第三天午时,苏昭再次来到清风茶馆。

山羊胡男人己经在了,面前摆着一个锦盒。见她坐下,他推过锦盒:“姑娘要的东西,在这里面。”

苏昭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卷奏折的抄本,正是李嵩关于雍州虫患的上奏,末尾还附着几行小字,是御史台的批语:“己查实张启年压奏之事,明日早朝将弹劾。”

她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抬头看向男人:“多谢先生。”

“姑娘的回礼呢?”男人折扇一合,首截了当。

苏昭喝了口茶,缓缓道:“镇国公苏承书房第三层书架,最左边那本《论语》是假的——书脊里藏着个暗格,里面没有布防图,只有他与外戚往来的密信。”

这是她反复回忆原主记忆后确定的事。原主曾看见父亲从那本《论语》里拿出过东西,当时只当是普通信件,现在想来,必是见不得人的秘密。

男人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起身道:“姑娘的消息,主子很满意。他日若有需要,姑娘尽可去七皇子府递话。”

说完,他转身离去,这次没有再留暗号。

苏昭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握紧了手中的锦盒。

交易达成了。

她帮萧彻拿到了扳倒张启年的关键证据,也可能帮他找到了对付镇国公府的把柄;而萧彻则帮她让雍州的虫患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这是一场公平的交易,却又像是一场无声的结盟。

走出茶馆,外面阳光正好,照在积雪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苏昭抬头望向皇宫的方向,那里朱墙巍峨,藏着数不清的阴谋和权欲。

她知道,张启年被弹劾,必然会牵扯出更多的人,镇国公府或许很快就会被卷入其中。而她这颗小小的棋子,己经被推到了棋盘的更深处。

但她不后悔。

至少,雍州的百姓或许能躲过一劫,至少,她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回到翰墨斋时,刘妈竟在门口等她。老仆裹着厚厚的棉袄,冻得瑟瑟发抖,见她回来,赶紧把一个油纸包塞给她:“大小姐,这是老奴给你带的棉衣,还有……”

她压低声音,眼神紧张:“二小姐和李公子的事被发现了!李丞相大发雷霆,说要严惩,镇国公正忙着去李家赔罪呢!”

苏昭心里一动。

苏明玥和李修文的私情败露,李丞相震怒……这会不会就是镇国公府倒台的序幕?

她打开油纸包,里面除了棉衣,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刘妈歪歪扭扭的字:“管家在查书房,好像在找一本书。”

苏昭捏紧了纸条,眸色深沉。

来了。

镇国公府的风暴,终于要来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ifhgi-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