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彻与苏昭的婚讯传遍京城,百姓们沿街欢腾,将两人的画像贴在门上,视作大靖安稳的象征。新政推行己有半载,江南的稻田泛着金黄,边陲的学堂传来琅琅书声,连街头小贩的吆喝里,都带着对日子的盼头。
大婚前三日,萧彻带着苏昭登上城楼。秋风拂过,卷起两人衣袂,远处的京城如一幅铺展的画卷,朱墙黛瓦间,炊烟与晨雾交织。
“你看,”萧彻指向城中新建的惠民药局,“上个月刚落成,穷苦百姓问诊抓药分文不取,这是你当初提的主意。”
苏昭望着药局前排队的人群,眼中漾起暖意:“还有城西的工坊,收留了百余名孤儿,教他们织布造车,往后也能安身立命。”
两人细数着新政带来的点滴变化,从农田水利到商事律法,从孩童启蒙到老者赡养,每一项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正说着,秦珩捧着一卷红绸包裹的卷宗赶来,脸上带着笑意:“殿下,苏姑娘,各地呈来的秋赋账簿整理好了,今年的税银比去年多了三成,且无一例苛捐杂税的举报。”
萧彻接过卷宗,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上面的数字密密麻麻,却透着沉甸甸的安稳。他忽然转身,从袖中取出一支玉簪,簪头雕着一朵含苞的玉兰——那是苏昭最爱的花。
“还有三日便是婚期,这簪子是我亲手刻的,手艺糙了些。”他执起她的发,轻轻将玉簪绾入,“往后,这大靖的琐碎事,有我与你一同担着。”
苏昭抬手抚过玉簪,指尖触到他留在木头上的温度,眼眶微热:“殿下刻的,便是最好的。”
婚典那日,京城的红绸从王府一首铺到宫门。萧彻骑着白马,亲自去苏昭暂居的别院迎亲。百姓们沿街撒着花瓣,孩童们追着马队欢呼,连须发皆白的老者都拄着拐杖站在路边,望着那顶八抬大轿,感叹:“多少年没见过这般热闹的光景了,这是真要迎来好日子了。”
洞房花烛夜,红烛摇曳。萧彻揭开苏昭的红盖头,见她鬓边的玉兰簪在烛光下泛着柔光,忍不住执起她的手:“还记得在翰墨斋初见时,你捧着古籍看得入神,我便想,这姑娘眼里有光。”
苏昭笑了,眼中的光比烛火更亮:“那时我也想,这位殿下虽贵为皇室,却愿蹲在书架前翻查农桑旧案,定是个心里装着百姓的人。”
正说着,秦珩在外轻叩房门,递进来一封加急密函。萧彻拆开一看,眉头舒展:“西北传来消息,新选拔的寒门学子己在边陲建起三座学堂,连游牧部落的孩子都来旁听了。”
苏昭凑近一看,函末附了张草图,画着孩子们在学堂前放风筝,风筝上写着“太平”二字。她抬头看向萧彻,两人眼中皆是默契的笑意。
窗外,月光穿过雕花窗棂,落在案头的新政章程上。那上面,萧彻的笔迹刚劲,苏昭的批注娟秀,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像极了此刻他们交握的手。
“往后的路还长。”萧彻轻声道。
“嗯,”苏昭靠在他肩头,声音温柔却坚定,“但只要我们一起走,便不怕。”
红烛燃了一夜,天快亮时,远处传来报晓的鸡鸣。新的一天开始了,属于他们的大靖,也正朝着更明亮的未来,缓缓铺展。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ifhgi-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