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丞相和三皇子被押入天牢的消息,像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京城上空的阴霾。粮仓的大门被打开,金灿灿的粮食搬上马车,运往城墙各处,士兵们捧着热粥,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苏昭站在城楼上,看着萧彻指挥士兵加固防线,分发武器,他的身影在晨光中忙碌,却透着一股稳如泰山的力量。
“北狄好像在撤军?”秦珩指着远处的敌军阵营,那里的帐篷正在拆除,士兵们正有序地往后退。
苏昭也看过去,心中疑惑。按说北狄不会轻易放弃,难道是……
“是陛下那边传来了捷报。”萧彻走过来,脸上带着笑意,“他亲率大军在边境打了场胜仗,北狄王受伤,不得不撤军求和。”
原来如此!苏昭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忍不住笑了出来。连日来的紧张和疲惫,仿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我们赢了?”秦珩不敢相信地问。
“赢了。”萧彻点头,目光扫过城下的士兵和远处的京城,“暂时赢了。”
他知道,北狄只是暂时撤退,将来或许还会卷土重来,但至少现在,京城安全了。
接下来的日子,京城渐渐恢复了生机。被烧毁的粮仓开始重建,逃难的百姓陆续返回,街头巷尾又响起了叫卖声。萧彻忙着处理战后事宜,安抚百姓,整顿吏治,忙得脚不沾地,却总能抽出时间来翰墨斋坐坐,有时是喝杯茶,有时只是站在窗边,看苏昭和秦珩抄写《捕蝗法》。
“这本书,比刀剑更有用。”他拿起一本抄好的《捕蝗法》,眼神温和,“今年夏天,或许能派上用场。”
苏昭点点头:“我己经让人把抄本送到各州府了,希望能帮到百姓。”
秦珩凑过来:“七皇子,等忙完了,我们一起去城外的庄子看看吧?我之前让人在那里试种了新的谷子,说是能抗虫害。”
“好啊。”萧彻笑着答应,“正好,我也想去看看。”
看着两人相谈甚欢的样子,苏昭的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刚穿越过来时,自己躺在冰冷的湖水里,以为这辈子只能在仇恨和恐惧中度过,却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多温暖的人——正首的秦御史,沉稳的陈掌柜,纯粹的秦珩,还有……眼前这个看似冷漠,实则心怀天下的皇子。
春暖花开的时候,京城彻底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御驾亲征的皇帝回来了,虽然面带疲惫,却精神矍铄。他下旨嘉奖了萧彻和秦御史,处死了李丞相和三皇子,肃清了朝中的奸佞。
这日,苏昭正在翰墨斋整理书籍,萧彻忽然来了,穿着一身常服,手里拿着一个锦盒。
“跟我来。”他拉起她的手,往外走去。
苏昭的心跳得飞快,任由他拉着,穿过热闹的街道,来到城外的一处山坡。山坡上开满了不知名的小花,远处是绿油油的田野,几个农夫正在田里劳作,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你看。”萧彻指着田野,“那里种的,就是秦珩说的新谷子。”
苏昭看着绿油油的禾苗,心里充满了希望。
萧彻转过身,打开手里的锦盒,里面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支素雅的玉簪,簪头刻着一朵梅花,正是苏昭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样式。
“我知道你不喜欢那些虚名浮利。”他看着她,眼神认真,“但我还是想……给你一个名分。不是皇子妃,不是什么贵妇人,只是……能和我一起看这万里河山,一起守护这大靖百姓的人。”
苏昭的眼眶湿了。她想起原主的母亲,想起那个温柔的女子,或许她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平安喜乐,找到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好。”她点点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萧彻拿起玉簪,轻轻插在她的发间,动作温柔得像对待稀世珍宝。春风拂过,吹起两人的衣袍,远处传来农夫的歌声,悠扬而欢快。
“对了,”苏昭忽然想起什么,“刘妈和她儿子,在江南安顿好了吗?”
“嗯,”萧彻点头,“我让人给他们置了些田产,足够他们安稳度日了。”
苏昭笑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仇恨被化解,阴谋被粉碎,百姓们迎来了和平,而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回到翰墨斋时,秦珩正和陈掌柜在下棋,见他们回来,秦珩眼睛一亮:“你们去哪了?我爹刚才还来问呢,说宫里来人了,好像是……要给七皇子赐婚?”
萧彻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握紧了苏昭的手。
苏昭的脸颊红了,心里却像灌满了蜜糖。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身边有这个人,有这些温暖的人,她就什么都不怕。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翰墨斋的牌匾上,“翰墨”二字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温润。苏昭看着窗外,远处的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像一幅绚丽的画卷。
她想,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了——烽火散尽,春归人间,而她这簇从冰湖里爬出来的烬火,终于在阳光下,燃成了温暖的火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ifhgi-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