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转危为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1章 转危为安

 

太妃顾氏转危为安的消息,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在靖北王府激起的涟漪远超林晚的预料。敬畏、感激、探究、乃至一丝隐秘的忌惮,种种复杂的目光如同无形的丝线,缠绕向那座名为“归宁”的院落。

“慈安堂”内,檀香袅袅,气氛却与往日不同。顾太妃倚在软枕上,脸色虽仍显苍白,精神却好了许多。周嬷嬷捧着药碗,小心翼翼地服侍她喝下林晚特制的、温补心阳的参芪龙眼汤。

“娘娘,王妃遣人送来的新方子,说是固本培元的。”周嬷嬷低声禀报,语气里己无半分之前的疏离刻板,反而带着由衷的恭敬,“还有这养血安神枕,里面填了王妃亲自配的决明子、薰衣草、合欢花,说是有助于安眠。”

顾太妃沉默地喝着汤药,目光落在那个散发着清雅药香的软枕上。汤药入腹,带来一股温煦的暖流,驱散了心口的沉滞。那晚濒死的冰冷与窒息感犹在眼前,是那个她曾轻视的“市井妇人”,用几根银针、几滴奇香药液,硬生生将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份救命之恩,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头,也彻底颠覆了她对林晚的认知。

“她…是个有真本事的。”顾太妃终于开口,声音带着大病初愈的虚弱,却异常清晰,“这药,喝着熨帖。”她顿了顿,看向周嬷嬷,“往后归宁阁那边,一应用度,按最好的给。她需要什么药材,库房里没有的,让府里想办法去寻。念安…那孩子,既喜欢跟着她认草药,便由着她吧。开蒙的事…不急。”

“是,娘娘。”周嬷嬷恭敬应下,心中感慨万千。太妃娘娘态度的转变,意味着王府内院的风向彻底变了。那位药膳王妃的地位,己然稳固。

归宁阁。

药香依旧浓郁,但林晚并未因救治太妃的功劳而懈怠,反而更加忙碌。王府药库的资源向她彻底敞开,如同打开了一座宝库。她不再局限于基础的药膳调理,开始着手建立更精细的诊疗档案。府中上了年纪的、有陈年旧疾的管事仆役,被她一一请来归宁阁“问安”,实则切脉问诊,记录体质特点。

紫檀木药柜里,多出了许多贴着新标签的抽屉:“太妃·心脉养护”、“周嬷嬷·祛湿通络”、“秦护卫统领·强筋壮骨”、“赵总管·健脾消食”…她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炮制出个性化的药丸、药膏或药饮,分装在小巧的瓷瓶或木匣中,定期送去。

小煅药炉的使用频率更高了。林晚开始尝试炮制王府库房里那些珍贵的、她过去只在传说中听过的药材:将天然牛黄研磨成极细的粉末,配入珍珠粉、冰片,制成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牛黄清心丸;将百年老山参切片,与紫河车粉(胎盘粉)配伍,炼制成大补元气、回阳救逆的参茸固本丹。这些成药,被她珍重地锁在药柜最上层的抽屉里,贴着“急症救心”的红签。

念安依旧是娘亲最忠实的小尾巴。林晚炮制药材时,他就在旁边的小矮桌旁,用林晚给他特制的小木刀和木臼,模仿着娘亲的样子,“炮制”着甘草片和山楂干,小脸绷得紧紧的,煞有介事。偶尔,林晚会给他一小片陈皮或一颗枸杞子,让他尝尝味道,告诉他:“这是辛苦的味道,吃了身体好。”

萧珩踏入归宁阁时,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林晚在巨大的药柜或煅药炉前专注忙碌,念安在她脚边的一方小天地里,认真地“捣药”。一大一小两个身影,被阳光和药香温柔地笼罩着,构成一种令人心安的和谐。他心中的戾气与朝堂的纷扰,似乎都能在这份沉静中被悄然抚平。

他依旧沉默,只是静静坐在那张紫檀木长案旁,翻看她新整理的医案札记,或是处理一些紧急公文。案头那杯温热的西君安中膏药饮,始终是他的标配。有时,他会拿起念安“炮制”好的、歪歪扭扭的甘草片,煞有介事地“品鉴”一番,换来孩子羞涩又得意的笑容。

然而,王府并非世外桃源。靖北王的复位,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搅动了朝堂深层的暗流。萧珩的铁血手腕和对当年构陷者的清算,更是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暗处的敌意,如同伺机而动的毒蛇。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cfhi-17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