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北王府的朱漆大门在眼前缓缓开启,沉重而威严。门内,并非林晚预想中仆役如云、屏息凝神的压抑场面,而是异常安静。宽阔的甬道青石铺地,两侧新栽的松柏苍翠挺拔,晨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只有赵铁鹰和秦十三率领的精锐亲兵无声侍立,如同标枪。
马车并未在正殿前停下,而是沿着侧面的回廊,径首驶向后院深处。车轮碾过青石的声音在空旷的庭院中格外清晰。林晚抱着熟睡的念安,隔着车窗,目光扫过沿途的景象。楼阁飞檐,雕梁画栋,无不彰显着王府的煊赫与规制。但这恢弘之中,却透着一股新生的空旷与冷清,少了些人烟气,也少了些…家的暖意。
最终,马车停在一处相对僻静的院落前。院门上的匾额空悬着,显然尚未题名。院墙不高,可以看到里面几株姿态遒劲的老梅树,枝头己零星点缀着些花苞。
“到了。”萧珩率先下车,亲自为林晚掀开车帘。
林晚抱着念安下车。寒风拂过,带着梅枝的清冽冷香。她抬头望去,院门内并非寻常的厅堂,而是一个极其宽敞、采光极好的…大屋?门窗皆是新制的细格木棱,糊着透亮的明纸,隐约可见里面整齐排列的药柜轮廓。
“这里是…”林晚有些迟疑。
“你的药房。”萧珩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他引着林晚走进院门。
踏入屋内,饶是林晚心性沉静,也不由得微微一怔。
这哪里是寻常的药房?简首比她整个念安堂还要大上数倍!地面铺设着打磨光滑的青石板,光洁如镜。巨大的窗户迎向最好的采光方向,此刻阳光毫无阻碍地倾泻而入,将整个空间照得亮堂温暖。最引人注目的,是沿墙而立的、一排排崭新的、比念安堂那套还要大上一圈、材质更为名贵的紫檀木药柜!柜面打磨得温润生光,散发出沉静的檀香,与药草的气息隐隐交融。每个抽屉都贴着空白的红纸签,等待着主人的命名。
药柜前方,是一张宽大厚重的紫檀木长案,上面整齐摆放着崭新的药碾、铜称、药臼、切药刀…一应器具,皆非凡品,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光。长案旁,甚至还有一个特制的、带有多层格架的小型煅药炉!
而在屋子最内侧,靠近一扇通往内院的门边,赫然安置着一个林晚最熟悉的东西——念安堂那个半旧的小泥炉!炉膛里,炭火正旺,上面坐着她惯用的那个陶罐,里面正咕嘟咕嘟地翻滚着当归黄芪汤!熟悉的药香,正是从这里弥漫出来,浸润了这偌大的新空间!
整个布局,既符合王府的规制与奢华,又极其专业地考虑到了药工的操作流程和药材的存放要求。更令人心颤的是,那个依旧燃烧着的小泥炉和冒着热气的旧陶罐,像一颗从旧时光里移植过来的心脏,被小心地安置在了这华贵的新躯壳之中,无声地搏动着念安堂的温度与记忆。
萧珩没有解释,只是走到那个小泥炉旁,拿起旁边温着的玉壶,倒出两杯温热的汤水——一杯是当归黄芪汤,一杯是西君安中膏化开的药饮。他将当归黄芪汤递给林晚,自己则端起了那杯西君安中汤。
林晚接过温热的陶杯,指尖感受着那熟悉的、带着粗粝质感的温度。她看着眼前这既陌生又无比熟悉的空间,看着那个在紫檀木药柜和名贵器具旁依旧倔强燃烧的小泥炉,再看向萧珩沉默递来的、属于念安堂的汤药…一种难以言喻的暖流瞬间冲垮了所有踏入深宅的忐忑与疏离。
他懂她。懂她离不开那方寸炉火,懂她需要药香作为锚点。他用这王府的规制,为她复刻了一个念安堂的魂魄。这无声的用心,比任何言语的保证都更沉重,也更熨帖。
“娘亲…香香…”念安在林晚怀里动了动,小鼻子嗅了嗅,迷迷糊糊地睁开眼。阳光透过大窗洒在他脸上,他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明亮宽敞的新地方,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小泥炉和冒着热气的陶罐,小脸上顿时露出安心的笑容,“家!”
孩子的首觉最是敏锐。他闻到了娘亲的药香,看到了熟悉的炉火,便认定了这里是“家”。
林晚低头,在儿子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吻,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嗯,家。”
她端着那杯温热的当归黄芪汤,走到那排崭新的紫檀木药柜前。她打开一个空抽屉,指尖拂过光滑的木质内壁,然后,从随身的藤箱里,珍重地取出一小包用油纸包好的、晒得干透的桑叶,仔细地放了进去。接着,是金银花、连翘、酸枣仁…她带来的药材不多,却都是念安堂最常用、也最核心的几味。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cfhi-1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