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城的城墙刚刚筑起三尺高,赵宸便将目光投向了百里之外的海岸线。 “大人,真要去海边晒盐?”魏平勒住马缰,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大海,眉头紧锁,“那地方除了沙子就是风,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而且……海边的盐是苦的,能吃吗?” 他身后,墨老和陈默也带着几分疑虑。在他们的认知里,盐要么是从盐井里熬出来的,要么是从盐池里晒出来的(内陆盐池),海边的“卤盐”又苦又涩,根本不能入口,顶多用来腌咸菜。 赵宸却指着海岸线一处向内凹陷的海湾:“就是那里。魏平,你看那片滩涂,地势平缓,退潮时能露出数十里的泥滩,而且有淡水溪流注入——这是天赐的盐田。” 自开春筑城以来,粮草消耗巨大,虽然屯田有所收获,但食盐这种“百味之祖”却成了短板。他们带来的盐不多,与周边部落交易时,对方往往用劣质盐抬高价格,几乎要掏空他们的积蓄。 赵宸很清楚,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财源。辽东靠海,若能掌握制盐技术,不仅能自给自足,更能通过“盐铁专卖”积累财富,与高句丽、乌桓等部落建立贸易优势。 而他要做的,正是打破古人对“海盐苦涩”的认知——用科学的方法,提炼出雪白的精盐。 “苦是因为杂质多,尤其是氯化镁、氯化钙这些东西。”赵宸解释道,“但只要用‘淋卤法’和‘分级结晶’,就能去掉杂质,得到干净的盐。” 他翻身下马,在滩涂上蹲下身,抓起一把的泥土,又舀起一勺海水:“这滩涂的泥土里,含盐量极高。我们先把这些泥土挖起来,堆成小丘,让太阳晒到半干,再用淡水淋浇——” “用淡水淋?那不是把盐冲没了?”陈默忍不住问。 “是冲出来,不是冲没了。”赵宸笑了笑,“盐分能溶于水,杂质大多不溶。我们在盐丘底下挖个坑,铺上茅草过滤,淋下来的水就是‘卤水’(高浓度盐水),杂质会被茅草挡住。” “然后,把卤水引入不同的池子——”他指着规划好的区域,“第一个池子让太阳晒,蒸发掉一部分水,让卤水更浓;第二个池子继续晒,首到水面出现盐花;最后引入第三个池子,让盐结晶出来——这时候的盐,杂质己经很少了,再用少量淡水冲洗一下表面,就能得到雪白的精盐。” 这番话,听得墨老等人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那些苦涩的海水、盐碱地,竟能通过如此“简单”的步骤,变成雪白的好盐。 “这……这真能成?”墨老搓着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要是真能大规模晒出精盐,咱们兴元城就再也不用愁盐了!” “不仅不愁,还能卖钱。”赵宸站起身,望向茫茫大海,“传我令,调拨五百屯田兵,由魏平统领,即刻在此地筑盐田。” 他的规划极其细致,完全是“格物之术”的应用: - **选址**:背风向阳的海湾,利用地形减少风力蒸发损失;靠近淡水溪流,解决淋卤和洗盐的水源问题。 - **盐田结构**:按“三级梯度”划分——最高处是“储卤池”(收集浓缩后的卤水),中间是“蒸发池”(让卤水进一步浓缩),最低处是“结晶池”(出盐),利用地势差控制水流,无需额外动力。 - **防渗处理**:盐池底部先用夯土夯实,再铺上一层蜃灰(贝壳烧成的石灰)混合黏土,最后覆盖一层细沙,既能防渗漏,又能过滤部分杂质。 - **工具制作**:让墨老的工匠营打造“盐耙”(疏松盐丘用)、“水闸”(控制各池水位)、“盐铲”(收盐用),甚至还有测量卤水浓度的“比重计”(用不同密度的鸡蛋或竹筒制作,浮得越高,浓度越大)。 开工的日子,海风凛冽,吹得人睁不开眼。屯田兵们踩着冰冷的滩涂,挥舞着锄头开挖盐池,虽然辛苦,却没人抱怨——赵宸承诺,每晒出一石精盐,参与的士兵就能分到一斗,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赵宸亲自在工地上指导,教士兵们如何判断卤水浓度(用舌头尝,咸得发苦就是浓度够了),如何控制结晶池的水位(水位过高会影响盐的纯度,过低则产量不足),甚至连盐丘的堆放角度(斜面朝向太阳,增加受热面积)都做了规定。 墨老带着几个石匠,蹲在储卤池边,小心翼翼地安装用青石制作的水闸:“大人,这闸门的缝隙只有半寸,真能控制住水流?” “放心,”赵宸指着闸门上的刻度,“每升高一分,流量就增加一成,这都是算过的。等卤水满了,你就知道好用了。” 十日后,第一批盐池终于完工。当士兵们将收集来的盐丘泥土堆好,淋上淡水,看着浑浊的卤水顺着渠道流入储卤池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又过了五日,蒸发池里的卤水开始泛出细密的盐花。 “成了!要出盐了!”一个眼尖的士兵大喊起来。 赵宸走到结晶池边,看着水面上漂浮的白色晶体,拿起盐铲轻轻一刮,铲起一片雪白的盐粒——晶莹剔透,没有丝毫杂质,放在嘴里尝了尝,只有纯粹的咸味,没有一丝苦涩。 “是精盐!真的是精盐!”魏平激动得满脸通红,抓起一把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人!您看!比咱们带来的官盐还要白!” 士兵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连凛冽的海风都仿佛变得温暖起来。他们这才明白,赵大人说的“格物之术能变废为宝”,绝非虚言。 第一批精盐收获了五十石,堆在临时搭建的盐仓里,像一座座小小的雪山。陈默用这些精盐做了一锅肉汤,不需要其他调料,就鲜得让人舌头都要吞下去。 “传下去,”赵宸看着喜滋滋的众人,高声下令,“盐田三班倒,日夜不停地晒!墨老,让人把精盐装袋,每袋五十斤,标记‘兴元精盐’——咱们的第一笔生意,就从周边的高句丽部落做起!” 海风依旧凛冽,但滩涂上的盐田却热闹非凡。阳光下,结晶池里的盐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连成一片白色的海洋。 赵宸站在盐田边,望着这片“人造雪原”,嘴角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这雪白的盐,不仅能调味,更能调出兴元城的未来——用盐换粮食,换马匹,换矿石,换一切他们需要的东西。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盐田规模的扩大,随着“兴元精盐”的名声传开,这片曾经荒凉的滩涂,终将成为支撑他重铸汉鼎的重要基石。 远处的海面上,几只海鸥盘旋鸣叫,仿佛在为这片新生的盐田,唱响赞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hccab-1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