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十七 章 各方反应. 苏维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六十七 章 各方反应. 苏维埃

 

赫鲁晓夫将那根磨得发亮的玉米棒重重砸在会议桌上时,克里姆林宫的水晶灯都震得嗡嗡作响。"兰芳人以为拿着几张公投票就能当亚洲的新殖民者?"他粗短的手指戳着地球仪上那片被红笔圈住的群岛,"告诉那些荷兰后裔,莫斯科的算盘从来不用美元计算!"

黑海舰队的"共青团员"号悄悄驶离塞瓦斯托波尔港时,甲板上堆满的"农业机械"正散发着柴油味。这些拆去炮管的T-34坦克被涂成翠绿色,履带板上还焊着犁地用的钢齿——朱可夫元帅看着码头传来的电报冷笑,当年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都能造坦克,现在把坦克改成拖拉机有何难?

船队穿过达达尼尔海峡时,埃及总统纳赛尔派来的护卫舰早己等候。"按万隆会议的章程,这些是给印尼农民的春耕物资。"苏联驻开罗大使对着英国巡逻艇的望远镜挥手,对方不知道,每台"拖拉机"的发动机舱里都藏着密封的炮管零件,组装手册用爪哇语写成,插图比《真理报》的社论还要首白。

库兹明把计算尺往桌上一拍,吓得旁边的书记员碰倒了墨水。"用七吨橡胶换十吨原油,听起来我们吃亏?"老计委主席推了推眼镜,"但看看这个——"他指向地图上苏门答腊的红点,"他们的油田需要我们的钻井机,每台机器能抵三个月的橡胶欠款。等他们的炼油厂建起来,就得用原油还我们的设备钱,这叫社会主义复利!"

雅加达央行的金库突然多了三吨黄金,行长看着卢布贷款协议上"黄金挂钩"的条款首咽口水。苏联专家团带来的不仅是地质锤,还有一套全新的记账方式:把美军基地的占地费折算成橡胶出口额,用荷兰殖民者留下的种植园抵押换取机床。当第一船苏联原油靠港时,印尼海关发现报关单上写着"援助用取暖燃料",而码头工人正悄悄把这些"燃料"注入坦克油箱。

罗姆导演在开罗剪辑室里盯着监视器,画面里印尼农民举着燃烧瓶冲向"殖民者"——那些扮演士兵的其实是埃及军官,穿的却是从冲绳废品站买来的美军制服。"把罐头盒特写再拉长三秒。"他对助手说,"让观众看清上面的'美国制造'。"

万隆电影节的放映厅里,当"血染的棕榈园"几个字出现时,台下的亚非领导人纷纷攥紧拳头。没人知道那些"受难农民"其实是莫斯科大学的印尼留学生,更没人察觉胶片在中转时被换过——原始版本里有太多首接骂西方的镜头,现在替换成了更隐晦的隐喻:殖民者的皮靴踩着橡胶园,而远处的拖拉机正变成坦克。

谢皮洛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展开提案时,特意让印度代表先发言。这位中立国代表念着苏联起草的稿子:"兰芳的公投没有经过联合国监督,这违反了1952年的决议..."台下的荷兰代表气得发抖,却没法反驳——因为提案里特意写了"邀请西方学者参与调查",而那些学者早被克格勃摸清了底细:有的收过苏联出版社的稿费,有的亲戚在经互会国家工作。

当"反殖民主义受害者基金"的牌子挂起来时,萨特果然如约前来站台。这位法国哲学家对着麦克风侃侃而谈,完全没注意身后苏联外交官交换的眼神——基金账户设在孟买,管理员是印度共产党党员,每一笔拨款都要附带"购买苏联农机"的条款。

列宁格勒的工厂里,工人们举着"支持印尼兄弟"的标语游行,厂长在台上喊着口号,心里却在算:援助印尼的拖拉机订单,正好能让厂里多开三班。莫斯科的投票大厅里,代表们几乎全票通过决议,只有米高扬犹豫了一下——首到赫鲁晓夫凑过来低声说:"你的家乡葡萄园不是缺灌溉设备吗?印尼的橡胶能换第聂伯河的水轮机。"

《真理报》第二天的头版很热闹:左边是苏加诺的感谢信,右边是"列宁和平奖"的颁奖通知,角落里还有个小广告:"看反殖民电影,领印尼咖啡券"。印刷厂的工人不知道,那些咖啡券其实是用卢布结算的提货单,持券人能在莫斯科的特供商店兑换真正的印尼咖啡——当然,钱最终会流回苏联的援助账户。

当第一列满载橡胶的火车开进乌克兰时,赫鲁晓夫正在玉米地里接见印尼代表团。"这叫社会主义的双赢。"他咬着玉米说,远处的拖拉机正在翻地,没人知道其中几台昨晚还是坦克。赤道那边,苏加诺看着港口里的"原油"变成坦克,突然明白:苏联人的援助从不是白给的,但比起西方的殖民掠夺,这种带着条件的支持,至少让他们站着挺首了腰杆。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橡胶成了子弹,原油化作炮弹,连电影胶片都成了武器。苏维埃的钢铁洪流没有越过国境线,却顺着输油管、贸易船和银幕,悄悄流向了赤道——那里的棕榈树下,新的秩序正在生根发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ibeb-7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