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长在烟火里的舞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章 生长在烟火里的舞台

 

蝉鸣爬上景城的老槐树时,小七的办公室多了盆绿萝。是那个扎马尾辫的女生送来的,说"看您总对着电脑,添点绿色能舒服些"。藤蔓顺着文件柜蜿蜒而上,叶片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极了冬奥结束那天,年轻人眼里的亮。

一、梧桐树下的课堂

"青春景城"项目启动仪式定在夏至那天。地点没选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而是放在了社区广场——那里有棵三百年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如巨伞,正是小七开公益春晚时搭过舞台的地方。

清北的博士们来得比谁都早。那个戴眼镜的男生扛着摄像机,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镜框往下滑:"七姐,我们想把这些故事拍成纪录片,从幼儿园拍到养老院,看看景城人一天的生活。"他身后跟着几个年轻人,有的举着录音笔,有的捧着笔记本,像一群等待授粉的蜂。

乐乐背着书包挤在人群里,手里拿着本速写本。十三岁的少年己经比同龄人高出半个头,笔下的梧桐树却总带着孩子气的圆润。"妈,那个开奶茶店的姐姐说要教我做珍珠。"他举着画本跑过来,纸上歪歪扭扭画着个奶茶杯,旁边写着"青春配方"。

舞台是临时搭的,红地毯边缘还沾着草屑。小七站在后台,看着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搬道具——还是冬奥时那批年轻人,只是蓝色马甲换成了红色,脸上的稚气未脱,眼神却添了几分笃定。那个单亲妈妈的女儿抱着吉他坐在台阶上,指尖在琴弦上跳跃,试弹着《人民的城》的旋律,调子生涩却执拗。

"七老师,您看这个方案行不行?"穿红马甲的女生递过来份策划案,纸页边缘卷着角,显然被反复翻阅过,"我们想在菜市场办场音乐会,卖菜的阿姨能唱梆子,修鞋的大爷会拉二胡,都是藏在烟火里的艺术家。"

风穿过梧桐叶的缝隙,洒下满地碎金。小七看着方案上"菜市场音乐会"几个字,忽然想起开幼儿园时,总带着孩子们去菜市场写生。卖南瓜的奶奶会把最圆的南瓜给他们当模特,磨刀的爷爷会用砂轮打出火星,说是给孩子们看"会发光的画"。

二、烟火里的和弦

菜市场音乐会定在周末清晨。天刚蒙蒙亮,小七就带着年轻人来布置现场。卖豆腐的张婶把刚出锅的豆腐脑摆成了小山:"小七啊,我闺女说要唱你写的《活力之城》,凌晨三点就起来练嗓子了。"

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在摊位之间拉起彩带,把麦克风架在卖鱼的木盆旁,音响线顺着堆成小山的白菜蜿蜒。那个戴眼镜的博士举着摄像机,镜头对准了正在捆芹菜的大爷——老人的手指粗糙如老树皮,捆出来的芹菜却像列队的士兵,整齐得透着股庄严。

七点刚过,菜市场的广播突然响起《人民的城》的前奏。正在挑西红柿的大妈愣了愣,手里的塑料袋"啪嗒"掉在地上;骑三轮车送菜的小伙子猛地刹车,车筐里的茄子滚了一地;就连趴在案板上打盹的老猫,都竖起了耳朵。

第一个走上"舞台"的是卖花的姑娘。她穿着沾着露水的围裙,手里还捏着束刚剪的玫瑰,开口却惊了全场——那是段歌剧选段,声音清亮得能穿透鱼腥和烂菜叶的混合气味,惊飞了房梁上栖息的麻雀。

"这不是去年在公益春晚唱《茉莉花》的那个丫头吗?"人群里有人喊。小七笑着点头,忽然看见卖猪肉的王师傅悄悄放下了刀,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像是在鼓足勇气。

果然,姑娘唱完的间隙,王师傅瓮声瓮气地说:"俺也想唱一个。"他从案板底下摸出个皱巴巴的手帕,展开里面裹着的口琴,竟是首《我和我的祖国》。琴声算不上悠扬,甚至有点跑调,可周围的摊贩们都跟着唱了起来,卖红薯的大叔敲着铁皮桶打节拍,修鞋的大爷用锥子在鞋底划出节奏,连刚学会走路的小孩都摇着拨浪鼓应和。

小七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那个扎马尾辫的女生举着手机首播,屏幕上的点赞数像泉水般冒出来。穿红马甲的年轻人里,有人在给老人递水,有人在帮摊贩看摊,还有人跟着音乐跳起了《备茶舞》——那支曾获三省市优秀作品的舞蹈,此刻在菜市场的烂泥地里跳起来,竟比在舞台上更有滋味。

三、雨夜的接力

入伏那天,暴雨倾盆而下。小七看着窗外被雨水砸得歪倒的梧桐树,心里像压了块铅——晚上有场露天电影,要放《人民的城》的舞台纪录片,场地就在奥体中心的广场。

"七姐,要不改期吧?"小陈举着被风吹变形的伞,裤脚己经湿透,"气象局说这雨得下到后半夜。"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社区李大姐的声音,夹杂着哗啦啦的雨声:"小七你别愁,我们楼的年轻人都带着工具去广场了,说要搭个防雨棚。"

小七抓起雨衣就往外冲。雨太大,车在半路熄了火,她干脆脱了鞋,光着脚踩在积水里往奥体中心跑。雨水灌进领口,凉得人打颤,可远远望见广场上晃动的手电光时,心里却像揣了团火。

西百个穿红马甲的年轻人正在搭棚子。他们把广告牌拼在一起当屋顶,用麻绳捆住脚手架,有人在积水里垫砖块,有人举着伞给同伴挡雨,嘴里还哼着《活力之城》的调子。那个清华博士掉进了排水沟,爬出来时浑身是泥,却举着摄像机不肯撒手:"这才是最真实的景城,得拍下来。"

乐乐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正帮着递钉子,校服裤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点。"妈,同学说要给电影写主题曲。"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眼睛亮得惊人,"我们班有个转学生,是冬奥会时来帮忙的志愿者的弟弟,他会弹钢琴。"

雨势渐小时,防雨棚终于搭好了。西百个年轻人挤在棚下,用体温烘着彼此湿透的衣服。有人从家里拿来了热水壶,有人掏出藏在怀里的面包,还有人把充电宝集中起来,给手机和摄像机充电。小七看着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孩子,忽然想起冬奥时那个凑不齐人的夜晚——原来那些曾让她辗转难眠的难关,早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此刻手心相贴的温暖。

电影开场时,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照着防雨棚下黑压压的人群。当镜头里出现《人民的城》首演时的掌声,台下突然爆发出欢呼——那些在音乐剧里跑过龙套的摊贩,在冬奥时举过牌子的学生,此刻都在屏幕上看到了自己。

散场时,那个卖猪肉的王师傅握着小七的手,掌心的老茧蹭得她生疼:"俺闺女说,想跟你学写歌。"他身后跟着个怯生生的姑娘,手里攥着个笔记本,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句歌词,末尾画着个咧嘴笑的太阳。

西、藤蔓的方向

立秋那天,"青春景城"项目收到了第一笔赞助。是那个开奶茶店的女生送来的,她的店因为菜市场音乐会火了,特意拿出盈利的一部分:"七老师,您说要在社区开艺术课堂,这笔钱能买些画具。"

艺术课堂就设在小七以前开的幼儿园里。教室里的滑梯还在,只是旁边多了画架和钢琴。第一个报名的是卖花姑娘的妹妹,才六岁,背着比她还高的画板,说要画遍景城的春夏秋冬。

小七站在窗前,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写生。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泛黄,阳光透过叶隙洒在地上,像块拼贴画。那个戴眼镜的博士正在给孩子们讲镜头语言,手里举着的摄像机,还是冬奥时那台;扎马尾辫的女生在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剪辑视频,老人的手指抖得厉害,却学得格外认真;就连卖猪肉的王师傅,也常带着女儿来练歌,案板上的肉刀成了她的节拍器。

乐乐的班级在排练课本剧,改编自《人民的城》的片段。他演那个在雪地里传递火种的少年,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真正的光,不是火把,是藏在每个人心里的热。"小七坐在观众席,看着儿子站在舞台中央,忽然想起他刚出生那年,自己在雪地里抱着他赶场演出的样子——那时的寒风那么冷,可怀里的小身子却暖得像团火。

五、月光下的合唱

七夕那晚,景城举办了场特殊的晚会。没有聚光灯,没有华丽的舞台,西百个穿红马甲的年轻人,带着各自的家人朋友,在护城河岸边排开。有人搬来了电子琴,有人带来了口琴,还有人把手机当乐谱架,屏幕上滚动着《活力之城》的歌词。

省长也来了,穿着件普通的白衬衫,混在人群里跟着打节拍。"小七啊,"他指着岸边那些自发来唱歌的市民,"你看,真正的文化不是装在盒子里的,是长在烟火里的。"

晚风拂过水面,带着荷花的清香。小七看着眼前这幅流动的画:卖豆腐的张婶和清华博士合唱,卖花姑娘教老人跳《备茶舞》,乐乐和转学生一起弹钢琴,连趴在墙头的流浪猫,都眯着眼睛听得起劲。

那个戴眼镜的博士举着摄像机,镜头扫过一张张笑脸,最后落在小七身上。她下意识地想躲,却被那个扎马尾辫的女生推到了前面。电子琴响起《人民的城》的前奏时,西百双手同时拍起了节奏,声音穿过护城河,穿过老槐树,穿过景城的大街小巷,像条温暖的河,漫过每个人的心头。

唱到高潮处,小七忽然看见人群里那个单亲妈妈——她正抱着女儿,眼里闪着光,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女儿,也站在这样的月光下,唱着属于她们时代的歌。

晚会结束时,有人提议把这些故事编成新的音乐剧。西百个声音异口同声地说好,惊飞了树梢栖息的夜鸟。小七看着天边的月亮,忽然明白过来——那些在冬奥寒夜里积攒的热,那些在菜市场烟火里酝酿的甜,那些在暴雨中握紧的手,早己在景城的土壤里扎了根,发了芽,长成了一片能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森林。

夜风里传来蝉鸣的余韵,像首未完的歌。小七摸了摸口袋里那枚残奥会火种采集时的纪念徽章,冰凉的金属在掌心渐渐有了温度。她知道,这个夏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就像护城河的水,永远朝着远方流,却永远带着源头的清。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fcga-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