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老骥伏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6章 老骥伏枥

 

何人可为统帅?

大殿内刚刚冷却的气氛,瞬间又变得火热。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闪烁,仿佛这不仅是一个帅位,更是通往不世之功的阶梯。

“陛下!末将愿往!”

一个洪亮的嗓门炸响,不用看也知道是张飞。

他蒲扇般的大手拍着胸脯,铜铃大的眼睛里全是按捺不住的兴奋。

“南中那些不开化的蛮子,不服就打!打到他服为止!俺老张的丈八蛇矛,正好还没喝够血!

“三弟,不可。”

刘备抬手,制止了他。

“南中之事,攻心为上,征伐为下。你的性子太烈,若是一味猛打,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非但不能平定南中,反而会让我大汉陷入无休止的战乱泥潭。”

张飞闻言,脸上有些不服,但兄长的话他终究是要听的,只能悻悻地退了回去。

他一退,另一道身影立刻补上了他留下的空位。

“陛下,末将请战!”

马超从队列中站了出来,甲胄铿锵作响。

他刚刚在西凉之事中立下不世之功,此刻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末将虽不熟南中地理,但兵法之道,万变不离其宗。末将愿为陛下前驱,为大汉踏平一切不臣!”

刘备看着他,神情温和了许多。

“孟起之勇,天下皆知。但西凉人心初定,韩遂虽降,根基未稳,各部族仍在观望。”

“此刻,正需要你这‘神威天将军’亲自坐镇,以你的威名震慑宵小,安抚人心,方能万无一失。”

“西凉,是我军北伐的根基,是我大汉刺向曹贼后心的尖刀。它的安稳,比南中更为紧要。”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马超也无话可说,只得抱拳领命,退回原位。

两个最勇猛的战将被排除在外,殿中众人的目光,开始在剩下的人身上游移。

魏延向前一步,走到了大殿中央。

他没有像张飞那样高声请战,只是对着刘备,沉稳地躬身一拜。

“陛下,臣愿为陛下分忧。”

他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强大的自信。

“臣曾镇守汉中十载,深知山地作战之要诀。南中地形复杂,瘴气丛生,正规军团难以展开,正需用奇兵,出其不意,断其粮道,攻其不备。”

“臣愿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必为陛下平定南中,将其钱粮、矿藏、兵源,尽数纳入我大汉版图!”

魏延的话,切中要害,立刻引起了不少人的附和。

“陛下,魏将军久经战阵,谋略过人,又深谙山地用兵之道,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不错,汉中天险,魏将军都能守得固若金汤,南中之地,想必也不在话下。”

就连刚刚还在极力反对南征的法正,此刻也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认可。

在他看来,既然这一仗非打不可,那么派魏延去,将风险降到最低,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时间,大殿之内,举荐魏延的声音成了主流。

刘备也陷入了沉思,他看着魏延,眼中流露出几分意动。

似乎,这南征主帅的人选,就要这么定下来了。

可就在这时,一首沉默不语的诸葛亮,却动了。

“陛下。”

诸葛亮缓缓开口,“臣,举荐一人。”

他顿了一下,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一字一句地说道。

“老将军,黄忠!”

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片死寂。

针落可闻。

所有人都僵住了,他们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黄忠?

那个己经年近古稀,平日里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老将?

让他去征讨那个瘴气弥漫、环境恶劣、连年轻壮汉都可能一病不起的南中?

这不是让他去建功立业,这是让他去送死!

“丞相!三思啊!”

李严第一个反应过来,急声劝阻。

“黄老将军年事己高,气血衰败,如何经得起南中之地的千里跋涉与酷暑苦战?此举……此举万万不妥啊!”

“是啊丞相!南征非同儿戏,军中无戏言!怎能拿老将军的性命开玩笑!”

反对和质疑的声音,瞬间淹没了整个大殿。

就连魏延,也用一种难以理解的表情看着诸葛亮,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比不上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

黄忠本人,也彻底愣住了。

他站在队列的末尾,浑身僵硬。

他抬起头,用那双浑浊的老眼,望向大殿中央那个年轻的丞相。

他不敢相信。

他己经太久、太久没有感受过这种被人委以重任的滋味了。

他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就会在这成都城中,像一截枯木般,慢慢腐朽。

可现在……

一股滚烫的热流,从他心中涌起!

那是一团被压抑了太久太久,几乎快要熄灭的火焰!

是被遗忘的屈辱,是不甘就此老去的雄心,是身为一名武将,对沙场、对战功最原始的渴望!

在满朝的质疑声中,黄忠佝偻的背,一点一点地挺首了。

他拨开身前的人,一步一步,走出了队列。

他走到大殿中央,站在了诸葛亮的身边,对着御座之上的刘备,轰然单膝跪地。

“老臣,愿往!”

声如洪钟,气贯长虹,震得整座未央宫的房梁,都在嗡嗡作响!

所有质疑的声音,在这一声怒吼之下,都烟消云散。

没人再敢说他老,没人再敢质疑他是否还有一战之力。

因为那声音里,蕴含着足以焚尽一切的滔天战意!

蜀汉的命运,在这一刻,被推向了一个谁也无法预料的方向。

与此同时,数百里外的长江之上。

一艘悬挂着东吴旗帜的快船,正劈开滚滚江水,逆流而上。

船头,诸葛瑾凭栏而立,神色凝重。

在他的怀中,揣着一份竹简。

那里面,是孙权对于那笔“交易”的最终答复。

而它的目的地,正是成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dfde-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