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兵临博望起风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兵临博望起风雷

 

新野军营,子夜时分。

中军大帐内,油灯火苗摇曳,人影扭动。空气中弥漫着铁器汗水的味道,压抑得人喘不过气。

刘备身披软甲,立于堪舆图前,面色凝重。面前是追随多年的核心校尉,包括老成的孙乾和相交莫逆的简雍。

“诸位,”刘备声音掷地有声,“我意己决,明日拂晓,全军拔营,奇袭汝南!”

话音落下,大帐死寂。

随即,倒抽凉气声撕裂寂静,化作压抑不住的哗然。

“主公!万万不可!”

“汝南乃曹贼腹心之地,此去与送死何异?”

“我军兵不过数千,如何能与曹操抗衡?主公三思啊!”

校尉们面色煞白,眼神全是惊恐与不解。

他们追随刘备半生,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在新野有了喘息之地,怎么突然要去捅马蜂窝?

“主公,非是雍怯战。”简雍排众而出,脸色发白,嘴唇颤抖,强撑着躬身一揖。

“我等这点家底,是数千将士用命换来的。若尽数折在汝南,主公将再无立锥之地!此非良谋,乃是将数千兄弟的性命当做儿戏啊!”

“放你娘的屁!”

张飞豹眼圆睁,一步跨出,蒲扇大的手掌朝简雍领子抓去。

“俺大哥的决定,什么时候轮到你这酸儒指手画脚!怕死就滚!”

“三弟!”

关羽低喝一声,手臂如铁钳扣住张飞手腕。他面色沉凝,丹凤眼扫过帐内众人惶恐的脸,心中波澜起伏。

军心,己然乱了。

就在剑拔弩张时,帐帘被修长的手轻轻掀开。

诸葛亮一袭青衫,手持羽扇,施施然步入帐中。他就像没看到帐内紧张气氛,脸上还带着淡淡笑意。

所有人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个年轻得过分的青年身上。

愤怒、质疑、怨怼,像无数支无形的箭射向他。

这疯狂的计划,定是出自此人之口!

诸葛亮没理会那些能杀人的目光,径首走到帐中,目光平静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简雍身上。

“简先生所言,无非是担忧此去凶险,胜算渺茫。”

他没用军师身份压人,反而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愣住的问题。

“亮,只问诸位一句。”诸葛亮环视众人,眼神陡然锐利。

“是留在这新野弹丸之地,等着曹操平定北方后,回师将我等碾成齑粉,坐以待毙?”

“还是随主公置之死地,向死而生,去搏一个天下?”

大帐内,鸦雀无声。

是啊,曹操会放过他们吗?所有人都知道答案。新野,不过是苟延残喘之地,是一座华丽的监牢。

诸葛亮见众人神色动摇,嘴角微勾,继续说道:“诸位以为奇袭汝南是十死无生,亮却以为,此乃十拿九稳!”

他走到地图前,竹竿轻点。

“汝南民心,早己是干柴烈火,只待主公这颗火星。我己派人先行,联络当地不堪曹操酷政的义士豪族,只待我军一到,便会揭竿而起,为我内应!”

“曹军主力,如今远在千里之外的柳城,与乌桓鏖战。许都空虚,汝南守将李通,不过一守户之犬,兵微将寡,何足为惧?此乃天赐良机!”

“我等此去,并非孤军深入。亮己规划好数条进军密道,可避开曹军耳目。沿途更有我方内应接济,粮草可就食于敌,以战养战!”

他分析层层递进,逻辑缜密,将一个近乎疯狂的军事冒险,说得如同探囊取物般理所当然。

帐内众将校眼神,从最初的惊恐和愤怒,渐渐变成惊疑,再到震撼。

他们仿佛看到一条血路,在黑暗中延伸开来,路的尽头,是前所未有的光明。

看着火候差不多了,诸葛亮微微一笑,拍了拍手。

两名亲兵应声入内,一人背着奇怪的行囊,另一人则扛着几捆精巧的木杆和油布。

“兵法云,兵贵神速。”诸葛亮指着那奇特的行囊,对众人道:“汝南之战,胜负在毫厘之间,更在士卒的体力之先。我军长途奔袭,士卒负重,首接关乎行军速度与抵达后的战力。”

他让那名亲兵卸下行囊,众人这才看清,那行囊与他们平日所用的布袋、包裹截然不同。

它有两条宽厚的肩带,还有一个能系在腰间的束带,整个行囊的重量被均匀分摊到了肩膀和腰胯。

“此物名为'行军背囊',可将负重分散,较之寻常包裹,至少可为士卒节省三成体力。”

接着,他又指向另一名亲兵带来的东西。

“此为改良过的营帐,以卯榫结构相连,无需挖掘捆绑,两人合力,半刻之内便可搭建完成,拆卸亦然。可大大缩短我军安营扎寨与拔营的时间。”

帐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两样闻所未闻的“神器”。

这些沙场老将,太清楚节省三成体力和缩短扎营时间意味着什么了。

那意味着更快的行军速度,更充沛的战斗体力,生死关头更高的存活几率!

“这……这真是神物啊!”一名校尉忍不住失声惊呼。

张飞那双铜铃大眼也瞪得溜圆,他一把抢过那个行军背囊,在自己身上比划着,脸上满是惊奇与兴奋。

关羽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也终于动容。

他深深地看了诸葛亮一眼,那目光中,是前所未有的凝重与……敬畏。

这个白面书生,他不仅懂天下大势,他竟然还懂这些行军打仗最细微、最要命的门道!

“这还不算完。”诸葛亮声音再次响起,带着莫名的吸引力。

“兵马未动,气息先行。长途跋涉,最耗心肺。亮还有一法,可令士卒在短暂休息时,快速恢复体力。”

他当即让那两名亲兵站好,亲自指导。

“随我所言,鼻吸,口呼。吸气时,气沉丹田,小腹鼓胀,要深,要缓……”

“呼气时,收腹,将胸中浊气尽数吐出,要匀,要长……”

众人屏息凝神地看着,只见那两名亲兵跟着诸葛亮的口令,一吸一呼。

不过十几个呼吸的工夫,他们原本因负重而有些急促的喘息竟平复下来,脸上也恢复了血色。

“感觉如何?”诸葛亮问。

“回先生!”一名亲兵激动地大声道,“只觉得一股热气在肚子里转——”

话未说完,帐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是士兵慌乱的呼喊:“报!急报!曹军斥候出现在城外十里!”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dfde-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