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公寓的厨房里飘着普丽娅刚煮好的印度奶茶的香气。
程岚苓站在窗前,望着玻璃上凝结的水珠——每一滴都折射着黎茵茵昨晚安装的彩虹灯带,在晨光中形成微型的极光效果。
"听!"黎茵茵突然从地板上跳起来,打翻了装着荧光颜料的杯子,"墙壁又开始‘打字’了!"
确实,那种熟悉的金属敲击声正从东墙传来,但节奏比以往更加清晰。
程岚苓取出升级后的传感器贴在墙面上,频谱仪上立刻显现出一段完整的摩斯密码。
普丽娅快速翻译:"邀请...哈克尼区...旧电厂...今晚八点..."
卢卡斯正在检修从冰岛带回的音叉装置,闻言抬起头,左耳的齿轮耳钉闪过一丝银光:"哈克尼电厂?那里十年前就改造成艺术中心了。"
"但地下部分还是原貌。"娜塔莎的全息影像从冰箱门上的智能屏幕浮现,紫色脏辫随着动作轻轻摇晃,"建筑图纸显示有个1898年的声学实验室。"
黄昏的哈克尼区笼罩在橘色路灯下。
旧电厂的砖墙上爬满了常春藤,入口处却意外地亮着一盏音叉形状的霓虹灯。
推开门时,程岚苓闻到一股混合了臭氧与旧书的特殊气味。
地下室比想象中宽敞,拱顶上悬挂着数百个大小不一的铜制共鸣器。
房间中央站着个穿复古工装裤的女孩,正调试一台改装过的特斯拉线圈。
她转过身,鼻环上的微型音叉叮当作响:"你们终于来了,克莱拉网络的新节点。"
黎茵茵的彩虹手电照亮了墙上的金属铭牌:"声学传承协会·1898"。
下方是七行不断更新的名单,最新一行赫然写着他们的名字。
"每代守护者都会改造这个空间。"女孩递给程岚苓一个铜制耳机,"今晚我们要测试跨世纪的和声。"
当程岚苓戴上耳机时,七个不同时代的声波同时涌入耳膜:1898年克莱拉的演讲、1920年代女工们的合唱、1960年代民权运动的呐喊...首到最近冰岛火山的次声波。
这些声音在电子处理后和谐交融,形成前所未有的复合频率。
卢卡斯己经将音叉装置接入特斯拉线圈。
随着电压升高,空气中的尘埃开始排列成克莱拉的面容,她微笑着说出最后一句话:"声音永不消亡,只是等待新的共振。"
午夜钟声响起时,整座城市的地下管网传来微弱的嗡鸣。
程岚苓的传感器显示,全球七座建筑正以完美的同步率共振,而哈克尼地下室就是这曲交响乐的最新音符。
回程的夜班巴士上,程岚苓望着窗外流动的灯光。
黎茵茵靠在她肩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协会赠送的音叉U盘。
普丽娅轻声哼着冰岛学来的民谣,银镯子上的挂坠随着节奏轻晃。
手机震动,娜塔莎发来实时监测图:此刻至少有49处隐秘的声学节点正在自发激活,形成一张覆盖全球的隐形网络。
程岚苓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永恒的声波》。
当巴士驶过泰晤士河时,她似乎听见桥墩传来熟悉的敲击声——那不是幻觉,而是这座城市正在回应所有倾听者:声波的故事,永远不会有终章。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bcia-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