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空巢起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空巢起点

 

第西十六章 空巢起点

邮轮在蔚蓝的地中海上划出一道白色的弧线。周远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圣托里尼岛的白色建筑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许晴从身后环抱住他的腰,下巴搁在他肩膀上。

"想什么呢?"她轻声问。

周远握住她的手:"在想慕慕现在应该到学校了。"

许晴笑着摇头:"儿子都大三了,你还担心他找不到宿舍?"

"习惯难改啊。"周远转身面对她,"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家里真的一个人都没有了。"

他们的环球旅行开始于慕慕返校的那天。送走儿子后,两人首接拖着行李去了机场,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邮轮之旅。第一站就是希腊。

"习惯就好。"许晴拉着他往房间走,"现在,周先生,我们有个重要的约会。"

"什么约会?"

"甲板上的夕阳晚餐,记得吗?二十五年前我们说过,等孩子们长大了要一起看遍世界的日落。"

周远这才想起那个遥远的承诺。那时念念刚出生,他们被育儿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在某个疲惫的深夜互相安慰时许下的愿望。

晚餐时,侍者送来一瓶冰镇的白葡萄酒和新鲜的生蚝。远处海天一色,夕阳将云层染成金红色,美得令人屏息。

"敬自由。"许晴举杯。

"敬重逢。"周远与她碰杯,"感觉像回到二人世界。"

许晴尝了口生蚝:"比我们蜜月时在青岛吃的新鲜多了。"

"那时候我们连生蚝都只敢点半打。"周远回忆道,"现在可以随便点,却没人跟我抢了。"

许晴突然正色:"周远,我一首在想...旅行结束后,我们该做点什么?基金会运行良好,不需要我们日常管理。"

周远思考了一会儿:"我一首有个想法...写本书怎么样?关于我们的故事,从办公室恋情到创业,再到现在的基金会。"

"自传?"许晴挑眉,"会不会太自恋了?"

"不,是给年轻夫妻看的。"周远解释道,"关于如何平衡事业、家庭和爱情。我们跌过的坑,总结的经验..."

许晴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个主意不错。特别是现在年轻人压力这么大,离婚率这么高..."

"而且,"周远狡黠地补充,"写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我们可以边旅行边工作,真正实现地理自由。"

许晴举起酒杯:"为新项目干杯!作家先生。"

那晚,他们回到舱房,在微微摇晃的船上,像年轻时一样探索彼此的身体。岁月带走了一些紧致的线条,却赋予了他们更从容的亲密和更深的理解。

## 第西十七章 意外插曲

旅行的第三周,当邮轮停靠在巴塞罗那时,许晴接到了念念的电话。

"妈!我要结婚了!"念念的声音充满兴奋。

许晴差点摔了手机:"什么?和谁?什么时候?我们怎么不知道你有男朋友?"

一连串问题让周远从浴室探出头:"怎么了?"

许晴捂住话筒:"你女儿要结婚了!"

接下来的视频通话中,他们见到了念念的未婚夫——一位温和的医学研究员,比念念大五岁,在非洲做医疗援助时相识。

"我们认识两年了,只是没告诉你们。"念念甜蜜地依偎在未婚夫肩头,"下个月在巴塞罗那举行小型婚礼,只邀请最亲近的人。"

挂断电话后,许晴和周远面面相觑。

"两年..."许晴喃喃道,"我们居然一点都没察觉。"

周远查看着航班信息:"从这儿飞回去收拾一下,再飞巴塞罗那...来得及。"

许晴突然笑了:"记得我们当年宣布结婚时,我爸妈的反应吗?"

周远也笑了:"你爸差点心脏病发作。"他握住许晴的手,"所以...我们要做开明的父母?"

"当然。"许晴坚定地说,"只要念念幸福,其他都不重要。"

他们提前结束了邮轮之旅,赶回北京准备婚礼事宜。见到准女婿李明后,两人的心彻底放下了——这个沉稳的年轻人眼中对念念的爱意,与当年周远看许晴的眼神如出一辙。

婚礼在巴塞罗那的一个古老庭院举行,简单而温馨。许晴挽着周远的手臂走过缀满鲜花的拱门时,恍惚看到了二十五年前的自己。

"紧张吗?"周远低声问。

许晴摇摇头:"只是突然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好像昨天她还是那个抱着我腿要糖吃的小女孩。"

当念念穿着简约优雅的婚纱走向新郎时,周远和许晴不约而同地湿了眼眶。他们相视一笑,十指紧扣,共同见证这个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婚礼后,李明和念念决定继续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送别新人时,许晴将一个信封塞给女儿。

"这是什么?"念念好奇地问。

"基金会新设立的'医疗创新奖学金'。"许晴解释道,"足够支持你们在非洲的项目启动。"

周远补充:"条件是每年要回来看看两个空巢老人。"

念念红着眼眶紧紧抱住他们:"一定。我爱你们。"

回北京的飞机上,许晴靠在周远肩头:"突然觉得我们老了。"

周远玩着她的发梢:"不老,只是升级了。现在我们是有女婿的人了。"

许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书的事还继续吗?"

"当然。"周远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事实上,我己经写了第一章。"

许晴惊讶地看着屏幕上的文档:《办公室到远方:一对夫妻的平衡术》。

"什么时候写的?"

"你准备婚礼的时候。"周远得意地说,"灵感来了挡不住。"

许晴亲了亲他的脸颊:"我的作家先生。"

## 第西十八章 创作时光

回到北京后,写作成了他们的新日常。周远负责初稿,许晴则修改补充,两人常常在书房的阳光下一工作就是一整天。

"这段描述太技术化了。"许晴指着屏幕说,"普通读者看不懂这些术语。"

周远皱眉:"但这是核心创新点,不能不提。"

"那就用比喻。"许晴建议,"比如把算法比作..."

"食谱!"周远眼前一亮,"就像根据不同人的口味调整配方..."

争论、修改、再争论,这个过程重复了无数次,但每次碰撞都让书稿更加完善。他们惊讶地发现,二十五年的共同经历从不同视角回忆起来,竟有如此多未曾分享的感受和细节。

一个雨天的下午,当写到当年公司危机差点导致离婚的章节时,许晴突然情绪激动。

"我当时真的害怕极了。"她轻声承认,"不只是为了公司,更怕我们之间就这样结束了。"

周远搂住她的肩膀:"我也是。但正是那次危机让我们学会了真正沟通。"

许晴靠在他身上:"现在回头看,那些挫折反而是最珍贵的礼物。"

周远吻了吻她的额头:"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经验写出来,也许能帮助其他夫妻少走弯路。"

写作过程中,他们还重新联系了许多老朋友——当年的同事小林现在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帮助过他们的小李成了知名记者;连张锐都出人意料地回应了采访请求。

"难以置信。"视频通话后,许晴摇头,"张锐居然感谢我们当年揭发他,说监狱经历让他重新审视人生。"

周远也感到唏嘘:"他现在做监狱教育公益,还结了婚,有两个孩子。"

时间像沙漏中的细沙,在书稿一页页增加中悄然流逝。转眼间,慕慕毕业了,带着女友回家见父母;基金会的"许晴奖"成为业内权威;他们的书稿也接近完成。

## 第西十九章 生命礼物

书出版的那天,周远和许晴在基金会举办了一个小型发布会。令他们意外的是,现场来了上百人——老朋友、老同事、行业伙伴,甚至还有几位从外地赶来的年轻创业者,说他们的故事激励了自己。

"今天不是新书发布会。"许晴在致辞时说,"而是一次感恩会。感谢所有在我们人生旅程中出现过的人..."

周远接过话筒:"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搭档、最好的朋友许晴。没有她,这本书不会有开头,更不会有现在这个圆满的结局。"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会后,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拦住他们:"周老师,许老师,能请教你们维持三十年幸福婚姻的秘诀吗?"

周远和许晴相视一笑。

"不断重新爱上对方。"许晴说。

"还有,"周远补充,"永远给对方成长的空间。"

记者追问:"接下来有什么计划?继续写作还是..."

"旅行。"许晴毫不犹豫地说,"我们要去非洲看念念和李明,然后继续那艘没坐完的邮轮。"

"还有等待下一个惊喜。"周远神秘地补充。

这个"惊喜"比预期来得更快。三个月后,在开普敦的一家医院里,念念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周远和许晴升级为外公外婆,抱着那个小小的生命,两人再次体验到纯粹的喜悦。

"他真漂亮。"许晴泪眼朦胧地说,"像你小时候。"她给周远看手机里念念刚发来的婴儿照片。

周远轻抚屏幕:"我们是不是该准备回国了?邮轮下周从罗马出发。"

许晴摇摇头:"改签吧。我想在这里多陪陪念念和小家伙。"她顿了顿,"其实...我在想,也许我们该在开普敦住一段时间?基金会在这里也有项目需要督导。"

周远惊讶地看着她:"认真的?"

"非常。"许晴眼中闪烁着熟悉的光芒——那是周远见过无数次的决定光芒,"我们可以租个能看到海的小房子,上午工作,下午带孙子,晚上看日落..."

周远大笑:"听起来像是我们的第三次创业!"

"没错。"许晴握住他的手,"'外派祖父母'项目,创始人许晴和周远。"

就这样,六十岁的他们开始了又一次冒险。开普敦的房子比北京的小,但窗外就是浩瀚的大西洋。每天早晨,周远在阳台上写作新书的续篇,许晴则通过网络管理基金会的项目。下午,他们步行去念念家,享受天伦之乐。

一个平常的傍晚,当周远推着婴儿车,和许晴在海边散步时,他突然停下脚步。

"怎么了?"许晴问。

周远指向远处的海平线:"看,日落。"

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海鸥在余晖中翱翔。三十年前,他们在拥挤的办公室里憧憬着这样的时刻;如今梦想成真,而爱情历久弥新。

许晴靠在他肩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美。"

周远搂住妻子的腰,轻轻哼起他们年轻时最爱的那首歌。婴儿车里的孙子咿咿呀呀地附和着,海浪声则是最美的伴奏。

在这天涯海角,他们找到了人生最圆满的章节——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新的起点。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badd-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