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万历十五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章 万历十五年

 

高育良和吴惠芬正聊着,氛围看似融洽。

“铃铃铃……”

高育良的电话响了。

他拿起一看,是侯亮平打来的。

电话那头,侯亮平语气急切:“老师啊,我在京城还只是个处长。

在京城挥出去一块板砖,就能拍到一个处长。

祁同伟都当上厅长了,陈海也是反贪局局长。

老师,我想去汉东工作,我也想进步啊!”

高育良眉头微皱,不紧不慢道:“猴子,你急什么急,先把小艾伺候好、哄开心咯。

你岳父啊,早晚能帮你,你个猴崽子着哪门子急。

很多人一辈子也就只是个科员。你别急。”

“好的,老师,要是有机会,你可一定记得帮帮我呀!我太想进步了。”

高育良敷衍地应着:“好的,猴子。先这样,我手机马上没电了,改天再聊。”

说罢,便挂断了电话。

刚打电话的时候,开着免提,吴惠芬自然是听的清清楚楚。

“育良,亮平不也是你的得意学生吗?还差点和芳芳在一起,成为你的女婿。

我听着火药味怎么这么重啊!”

高育良脸色一沉,冷哼一声:“惠芬,侯亮平就是个喂不熟的白眼狼。

以后,离他远点。

当年,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芳芳,还不是为了抱上钟家的大腿。

侯亮平把芳芳伤的不轻。

这种人,我们以后要保持距离。”

吴惠芬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唉,人心隔肚皮,真真假假,谁又能说得清呢。”

高育良缓缓摇头,神色有些落寞:“这就是现实,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什么都可能变味。侯亮平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软饭男。”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吴惠芬也不可能和他心平气和的坐而论道。

一时间。

陷入短暂的沉默。

暖黄的灯光柔和地洒下,高育良与吴惠芬挨着坐在沙发上。

茶几上摆着一本略显陈旧的《万历十五年》。

半晌,高育良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惠芬,我们也好几年没像这样静下心来聊聊了,就像以前一样,谈谈《万历十五年》,怎么样?”

和小高上床,本质上是高育良交给赵家的投名状。

至于小高对于《万历十五年》所谓的见解多么的深刻,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

或者说是高育良从高小凤那里获得的情绪价值。

如果论对于历史的见解,高小凤给吴惠芬提鞋都不配。

吴惠芬点点头:“好的,育良。”

高育良轻轻翻开书页,神色透着几分感慨:“惠芬,这《万历十五年》写得着实精妙。表面上看,万历十五年不过是平平无奇的一年,可黄仁宇先生却从这一年入手,牵出大明王朝种种症结。”

吴惠芬微微点头,目光落在书上,接过话茬:“对啊,难得一见的好书。

书中从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等不同人物角度,展现出明朝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弊。

你就说张居正,生前大刀阔斧改革,一条鞭法让国库充盈,看似力挽狂澜,实则触动诸多利益,死后便被清算,家破人亡,实在令人唏嘘。

他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可见改革之路,从来都不容易。”

高育良扶了扶眼镜,若有所思道:“这也反映出明朝体制的僵化,哪怕有张居正这样的能臣,以霹雳手段推行改革,也难以扭转乾坤。

明朝的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万历皇帝,本有一腔抱负,想做出一番功绩,却在文官集团的掣肘下,诸多政令难以推行,逐渐心灰意冷,怠于朝政,大明江山便在这无声中走向衰落。”

吴惠芬点点头,又摇摇头:“育良,海瑞也是个值得玩味的人物。他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在当时的官场可谓是一股清流。

可他的行事风格,虽符合道德标准,却与现实官场格格不入。

他想以一己之力改变官场风气,终究是孤掌难鸣。”

高育良微微皱眉,认同道:“没错,海瑞这种理想化的清官,在那个大环境下,更像是一个符号。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是海瑞式的人物能解决的。明朝的灭亡,实则是制度性的崩塌。”

吴惠芬微微点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感慨,放下茶杯:“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说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讲的那些事儿,放在如今,竟也有些相似之处。”

不愧是历史学教授,还会联系现实。

高育良眼神一亮,仿佛找到了共鸣:“没错,你看这书里,表面上看似平常的一年,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相互交织。

这就如同咱们汉东如今的局势,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吴惠芬思索片刻,说道:“育良,对啊!

万历皇帝虽居高位,却受各方掣肘,很多事有心无力。

这次空降省委书记,说是要收拾赵家那帮人,谁知道会不会牵连更广。”

高育良皱了皱眉头,缓缓说道:“惠芬,你说得有道理。就像书里的文官集团,表面上尊崇皇帝,实则为了自身利益,结成朋党。

赵立春在汉东为官20多年,这些年在汉东培植势力,盘根错节。

如今新书记一来,怕是要掀起一阵风暴。

我和同伟,还有汉大帮,都难免会被卷入其中。”

吴惠芬轻叹一声:“这官场啊,就像一个大棋局,一步错步步错。

张居正虽有改革之心,可最终也落得个悲惨下场。

育良,你得吸取教训,不能重蹈覆辙。”

高育良神色凝重地点点头:“我明白。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这场风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能保全自己,又不能丢了原则。”

吴惠芬看着高育良,认真地说:“育良,我觉得咱们可以学学申时行。他懂得在各方势力中周旋,平衡各方利益,虽不能有大作为,却也能维持局面的稳定。

你在汉东为官,是不是也该如此,别太锋芒毕露,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高育良沉思片刻,说道:“惠芬,你这个想法有一定道理。但申时行的做法,也只是权宜之计。长期来看,治标不治本。

汉东的问题,积重难返,光靠周旋怕是不行。

不过,在这敏感时期,收敛锋芒,低调行事,确实是个办法。”

在聊书,聊历史中,吴惠芬说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翌日。

高育良和祁同伟搭乘飞机落地红港。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gaefc-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