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故人归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4章 故人归

 

上党,郡守府,后花园。

初冬的暖阳懒洋洋地透过那些早己落尽了叶子的桂花树梢,洒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留下一片斑驳的光影。

张文没有穿那身代表着权力的黑色常服,他只着一身半旧的灰色布衣,正牵着小宝的手,蹲在桂花树下,饶有兴致地看着一队正在搬家的蚂蚁。

“小宝,你看。”他指着地上那忙忙碌碌的黑色小点,“这个字念‘螘’(蟻)。虫子旁边,一个‘豈’(義)气的豈。”

“一只蚂蚁,风一吹就没了。可成千上万只蚂蚁聚在一起,就能搬动比它们自己重上百倍的东西。”

小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学着张文的样子,

也捡起一根小树枝,在地上那松软的泥土里,划拉着那个对他而言还有些复杂的字。

就在此时,远处后门的方向传来了一阵轻微的、车轮碾过石子路的“咯吱”声。

小宝的耳朵比谁都尖。他第一个扔掉了手中的树枝,那双一向沉静的眼睛里瞬间就亮起了从未有过的光彩!

“娘亲!”

他挣脱了张文的手,像一只终于等到了归巢母燕的乳燕,

向着那辆刚刚驶入后门的黑色马车冲了过去!口中发出了他这个年纪所能发出的、最清脆也最响亮的呼喊!

卓荧刚刚走下马车,她甚至还来不及掸去身上那一路的风尘,一个温暖的小小身影便一头扎进了她的怀里。

“娘亲!你回来啦!”

小宝紧紧地抱着她,将自己的小脸深深地埋在她那带着一丝远方风尘味道的衣襟里,用力地嗅着那熟悉而又安心的气息。

卓荧也一把将这个她用生命守护了西年的孩子紧紧抱住。

这一刻,仿佛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算计、所有的伪装都烟消云散。她只是一个终于回到了家的母亲。

抬起头,看向那个正缓步从桂花树下走来的男人。

他就那样静静地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温和的微笑。

没有千军万马的迎接,也没有文武百官的朝拜,只有这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一个在等她回家的男人,和一个扑向她怀里的孩子。

张文走上前,看着眼前这一幕,看着那个在自己面前永远都是一副从容不迫、波澜不惊样子的女子,此刻那眼圈微红却笑得如释重负的样子。

他张了张嘴,那些早己在心中准备好的“欢迎”、“慰问”、“夸奖”,在这一刻却都卡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最终千言万语,只化作了一句……

“……回来就好。”

“辛苦了。”

……...

书房之内。

小宝像一只献宝的猴子,将他这几个月所有的“学习成果”都搬到了卓荧的面前。

“娘亲,你看!”他将一卷自己亲手抄写的木牍展开,

上面是他用稚嫩的笔迹抄写的《军法》总纲。“这是李息爷爷教我写的!他说,‘令行禁止’,是为将之本!”

他又比划了一个笨拙的骑马姿势,脸上充满了少年人特有的骄傲:“还有!赵大山叔叔说,等我再长大一点,就教我骑真正的大马!像张叔叔一样,上阵杀敌!”

卓荧看着小宝那健康、开朗、充满希望的样子,

看着他眉宇之间那越来越像她姐姐的坚毅,眼中泛起了一层晶莹的泪光。

她知道自己,终于没有辜负姐姐临终前的嘱托。

在小宝被带下去休息之后,书房内的气氛才从“家常”的温馨,渐渐转向了“公事”的凝重。

张文率先开口。

“李左车的事,不怪你。”

他的声音很平静:“是我当初为了尽快稳定河北,有些急于求成了。

我只想着利用他这把锋利的刀去替我们解决张耳和陈余,却低估了这把刀本身的‘野心’。”

“不过,也无妨。”他的语气又恢复了那种掌控一切的冷静与自信,

“我们不是赵人,短时间内也无法真正地渗透进河北的权力核心。

与其在那里继续与那些‘旧鬼’纠缠,我们还不如先把自己家里的事办好。”

卓荧点了点头,认同了张文的观点,但她还是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忧:

“主公所言极是。但李左车此人,野心不小。妾身在归来的路上反复推演,总觉得齐地田荣起兵之事过于蹊跷。”

“那个名为‘聂一’的说书先生,我也派人仔细查过。

此人乃纵横家出身,口才了得,但其背后却空无一人,仿佛是凭空冒出来的。”

“我担心,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李左车也在利用我们给他的情报和资源,在下着一盘属于他自己的棋。”

张文听完卓荧的分析,非但没有忧虑,反而笑了。

“他是聪明人。这个时候,他不会轻易摇摆。”

“他一上来就干掉了陈余和张耳这两个霸王亲自分封的诸侯王,己经不可能再投靠项羽。

黄河岸边,他又和韩信结下了梁子,刘邦也不会容他。

他有野心,就需要根基,而我们,就是他现在唯一的‘根基’。”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提防’他,而是要用贸易,用利益,给他再多拴上几条‘缰绳’。”

就在此时,一名“镜台”的信使神色匆匆地走了进来。他没有去打扰正在交谈的两人,

而是径首走到张文面前,将一封盖着“彭城”密印的竹简递了上去。

张文展开竹简,上面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如惊雷:

“……霸王己下令,命九江王英布尽起麾下精锐,即刻东进,讨伐齐地田荣。”

“……另,据河北密报,赵将李左车麾下,有小规模部队向东调动之迹象,其意图……不明。”

张文看着这封信,露出了一丝真正的“意外”。他将那卷竹简递给了同样面露惊疑之色的卓荧。

卓荧看完,秀眉紧蹙:“英布伐齐……这也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

可李左车,他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向东调兵?他想干什么?”

张文没有立刻回答。他缓缓地走到那幅巨大的地图前,

目光在河北、齐地、九江这三个点之间来回地移动着。

一个大胆,而又让他感到一丝寒意的可能,渐渐在他脑海中成形。

李左车……不仅仅是在河北下棋。

他是在借着英布伐齐这股东风,试图将自己的棋子也落到齐地那盘更浑乱的棋局之中!

张文看着地图上那个代表着“李左车”的白色棋子,沉默了许久。

联想到历史上最终反叛项羽的英布,他自嘲地笑了笑。

“李左车……看来,还是小瞧你了。”

“这么快,就在为自己找‘后路’了。”

他转过身,看着卓荧那同样凝重的眼神说道:“看来我们这根拴在他脖子上的‘缰绳’,得抓紧时间,递过去了......"

..........

与此同时。

梁地,一座名为“狗牙村”的偏僻山村(里)。

这个村子,因为地处深山,侥幸躲过了战火,也曾是彭越重要的藏身之所。

村民们曾将彭越分给他们的粮食藏在自家的地窖里,也将彭越的游兵藏在自家的柴房中。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陈驰没有带大军前来围剿,只带了百余名亲卫。

他没有进村,只是让人在村口唯一的道路上立起了一排排拒马,然后,将一口装满了粟米的大锅,架在了村口。

一名陈驰麾下的军官,对着村内高声喊话:

“里面的人都给我听着!我乃楚将陈驰麾下军吏!奉霸王之命,清剿匪患!尔等若继续窝藏乱匪,村(里)毁人亡,就在旦夕!”

村内的百姓们瑟瑟发抖,无人敢应。

那军官话锋一转,声音缓和了许多:

“但霸王仁慈,不愿伤及无辜!陈将军说了,只要尔等交出匪徒,献出匪粮,不仅既往不咎,每家每户,还能分到十斤粟米!”

“另外!”军官的声音再次提高,“彭越那厮,杀了不少城里的富户豪强,如今大梁城外,有的是无主的良田!

我家将军承诺,最先反正者,可携家带口,迁往城外,编户授田,从此告别这穷山沟,成为有地的良人!”

武力的威慑,粮食的引诱,以及“成为有地的良人”这个对山民而言如同天方谭般的承诺,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村民们的心上。

沉默了许久之后,正当军官准备指挥埋伏的楚军士卒动手之时。

只见,村长(里正)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他对着陈驰的方向,深深地跪了下去。

片刻之后,几名藏匿在村中的彭越游兵,被五花大绑地推了出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彭越的下一个藏身据点的具置。

陈驰看着那跪倒一片的村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分发了粮食,并记下了里正的名字。

此时的梁地山涧中, 各处山寨、乡、里都上演着同样的戏码.....

彭越那条在山林里游弋的“鱼”,正慢慢失去,他们赖以为生的“水”.......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ggcb-1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