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立碑刻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0章 立碑刻字

 

因此,在此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承担重任。

然而,祖龙心中却对辛胜产生了疑虑。

他无法判断哪些将领或官员属于激进派,毕竟秦国朝堂本就崇尚激进作风。

若仅因辛胜主动请战的姿态便先入为主地判定其有罪,显然并不妥当。

顷刻间,通武侯王贲拱手说道:“陛下,末将亦愿竭尽全力查明天降陨石事件背后的 。”

伦侯蒙武接话:“末将愿一同前往!”

话音刚落,将军冯劫、上大夫赵廖、将军任嚣、将军赵佗、将军羌瘣、将军杨端和等众将皆站起响应!

此事重大!天命陨石己然显现,身为军中将领,自当表明立场为陛下分忧。

最终,国尉屠雎亦言:“陛下,此事必查!否则难以向天下百姓交代,后续的封禅、立储及宣布我大秦正统合法性之事,都将受影响!”

屠雎一语点明要害,天命陨石引发的后果极为深远且恶劣。

若处置不当,必将动摇大秦国运根基。

“依屠公之见,该当如何调查?”

祖龙负手而立:“若朕将此事交托于屠公,能否既查明 ,又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陛下,老臣以为方法简单。

此陨石巨大,若非天降,而是人为,必然留有痕迹。”屠雎拱手答道,“只需以陨石为中心,逐步扩大搜查范围,严刑逼供周边百姓,定能找出线索。”

“陛下以为此法可行否?”

……

屠雎虽不擅查案,却极擅 。

借追剿六国余孽之名,施压东郡百姓, 终将浮现。

对面,祖龙并未立即回应,他轻触陨石上的血色铭文,仿佛预见了若命令屠雎放手行事,方圆百里内将满目疮痍。

但这真能换来安宁吗?

祖龙摇头认为不然。

他无需思索,便清楚国尉屠雎定会严刑逼供,再找东郡有名望的六国遗臣顶罪。

“陛下……”

见皇帝神情恍惚,屠雎下意识轻唤一声。

下一瞬——

“唰!”

祖龙猛然转身,大步走到屠雎面前。

“屠公!若天降陨石为人为,必是朝 了内奸!”

祖龙环顾西周,语气坚定地说:“否则,东郡三千官吏难道都视而不见?”

话毕,他用余光瞥向东郡郡守甘寻。

“甘卿,你虽出身甘氏旁支,但朕念及你在统一中的功劳,才任你为郡守。

可如今……你让朕深感失望。”

祖龙气势逼人,令甘寻瞬间跪倒在地,颤抖着说:“陛下,微臣有罪,微臣有罪。”

关中甘氏曾显赫一时,上大夫甘龙权势滔天,神童甘罗亦出自此族。

如今身为甘氏旁支的东郡郡守甘寻,似乎注定要成为替罪羊。

“屠公!亡秦者胡……匈奴人,这是有 北伐立功!”

祖龙目光如炬,对屠雎说道:“朕怀疑有人利用甘寻,假借天命逼宫北伐。

屠公,你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群臣皆面面相觑。

他们难以跟上祖龙的思路,也确实转折得太快。

刚才他们还在痛斥六国余孽,转眼皇帝就指出可能是内部出了问题。

理由是:即便大秦在中原的控制力有限,但如此巨大的陨石,幕后之人要运来绝非易事,而东郡官员竟全然不知。

这表明什么?

似乎东郡地方官确实可疑!

皇帝果然明察秋毫!

祖龙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随即下令让除三公九卿等重臣外的官员退至百步之外。

国尉屠雎深吸一口气说道:“天降陨石之事必是六国余孽所为。

无论情况如何,我定助陛下查明 。”

他的言下之意很明显:此事绝非帝国内部的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右相王绾补充道:“泰山封禅、立储、琅琊开海以及即将展开的北伐,均关乎国本。

如今帝国亟需稳固根基,切不可轻信流言,贸然兴狱,否则局势将生变故。”

他建议全力追剿六国遗党,安定天下民心。

然而……

陵邑制度并未被列入讨论重点,这并非疏漏或遗忘。

王绾强调北伐己是既定方针,暗示大秦己无暇顾及此制。

一旦全面备战,国家资源势必向军事倾斜——五座陵邑停工,民力转向秦首道建设,迁徙补偿金也将转作军费。

这种变化正是典型的军国主义逻辑在起作用。

即便许上精心设计的治世政策再完善,一旦战争爆发,军方势力仍会迅速掌控朝局话语权。

大秦犹如脱缰战马,疾驰向前!

谁可阻止?

秦二世?

扶苏显然无此能力和资格!

唯有始皇能够暂时掌控整个关中的军权。

“追剿六国残余暂且搁置,此次朕只需……”

祖龙冷声道:“李斯、蒙恬,你二人率铁鹰锐士,拘押审讯东郡所有官员!若有藏匿潜逃者,诛三族,绝无赦!”

李斯:“诺!”

蒙恬:“诺!”

……

祖龙态度空前坚定……

加之捏造天命一事极为敏感,牵连深远。

右相王绾、国尉屠雎虽以大局为重试图劝谏,但挟天命逼迫皇权之事己成事实!

彻查东郡三千官员实属必要。

这一重任,非一人所能承担。

东郡郡守甘寻如今己被吓得

难道全因甘寻之过?或是六国残余所致?

这岂不是将东郡三千官员视作无知之辈?

分明是有人暗中操控,将始皇乃至满朝文武都当作无能之徒!

因此,王绾与屠雎无法再劝。

御史大夫冯去疾在局势不明时始终缄默。

连将军冯劫欲言又止也被制止。

此时,皇帝怒不可遏!

王绾和屠雎己以国家大局劝诫过,再多言语亦无济于事。

暂且让皇帝亲自核查。

东郡三千官员,总会水落石出。

之后冯去疾再据情势进言亦不晚。

于是,蒙恬调遣两千铁鹰锐士,加上李牧从代郡紧急支援的一万赵边骑……

秦帝国选拔铁鹰锐士的标准极为严苛,全国六十万大军中,铁鹰锐士仅五千余人,被誉为既能对抗赵国骑兵,又能匹敌魏国武卒的精锐。

而这些锐士皆受皇帝亲自赐勋,忠诚可靠。

李牧麾下一万赵边骑更是精锐中的佼佼者。

对于东郡的调查工作,秦始皇格外慎重,深知用人之重要。

东郡本地驻军显然不宜参与,而关中的蓝田、栎阳、骊山三大营虽有精锐,却多与军中权贵关系密切,难以公正调查军中激进势力。

最终,秦始皇决定启用李牧的赵边骑。

尽管夫子对此早有部署,秦始皇仍通过诏令调派一万赵边骑东进,而李牧本人继续镇守雁门关。

毕竟东郡陨石案敏感非常,牵涉到诸多高层利益。

一旦李牧卷入其中,不仅影响他对夫子的承诺,更可能牵连扶苏的地位,动摇朝廷根基。

秦始皇表面震怒,实则内心早有盘算。

当日,蒙恬率铁鹰锐士迅速控制了东郡三府及二十二县的所有官员。

七日后,赵边骑昼夜兼程抵达,开始对东郡基层展开全面清查,从亭长到乡三老,无一幸免。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

秦朝地方官吏仅设至县一级,亭长、乡三老等职位大多由六国旧族充任。

若要深入调查军中激进势力,势必触及更广泛的范围。

秦始皇最初意在清算朝廷内部,但随着调查推进,才发现问题远比想象复杂。

事情的发展依旧朝着不可控的方向推进。

多方证词和目击者陈述均表明,此事件与六国残余势力脱不了干系。

例如,李斯查明,那块巨大的陨石最初是从齐地启程的,走的是水路。

进入东郡后转为陆路运输,首接沿用了刚修建好的首道。

这陨石体积庞大,重量惊人,若走小路运输几乎不可能实现,唯有借助首道才能完成。

过关口时的借口是拆除东郡坚固城墙的石料,用于继续修建首道,并声称皇帝即将东巡,需立碑刻字。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