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五万钱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章 五万钱

 

屠雎承诺道:“夫子请放心,您为九州统一付出诸多努力,我定会在陵邑制度进入提议流程时全力支持。”一项政策从提出到实施需反复商讨,因为涉及统一之事,每件事都至关重要。

“唉……”

许上轻声叹息道:“我先提醒你,为关中军武阶层争取胜利者的特权和利益虽属合理,但若百年后出现‘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的局面,你莫要后悔。”

九品中正制终究无法长久。

后世定会有黄巢这样的人物崛起,血洗关中士族贵族。

唯有彻底清除顽固的权贵阶层,科举制才能真正扎根基层。

否则,只能暂时借助九品中正制过渡。

“哈哈哈!”

国尉屠雎握拳说道:“夫子,我坚信百年后即便遭遇逆境,函谷关依旧坚不可摧!”

着眼于当下更为实际。

屠雎对关中的军事力量充满信心,这种自信近乎盲目。

霸道思维让人执着于武力,最终可能陷入深渊。

武将与文官的泛滥,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许上常思考为何明末东林士人宁愿困窘,也不愿资助抗击李自成和八旗军。

原因显而易见——明末朝廷腐朽至极,谁出钱便成众矢之的,被贴上 的标签。

明末东林士人阶层积弊己深,必须彻底变革。

正如今日关中的文武阶层,他们凭借战功获取特权利益,有何过错?

祖龙不同于朱元璋,他对功臣多有厚待,甚至承诺功臣若不得善终,他无颜面对天下。

基于此,许上无法提出长远国策。

本章节尚未结束,请翻页查看后续精彩内容!

即便提议了,也无法实施。

"夫子,让我们一起敬您一杯,感谢您的殚精竭虑与英明决策。

"

祖龙率先举杯,带领着忘尘子、蒙毅、徐福以及许负一同敬酒,所有人皆恭敬饮尽。

就连国尉屠雎也随即饮下第二杯。

许上自是十分高兴。

闲谈之间,有三两好友如此捧场,也不算虚度光阴。

此时,

忘尘子己略显醉意,他含糊不清地说道:"老许,有时候我真好奇,你的脑袋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这陵邑制度、九品中正制与清官、浊官制度,前所未闻,你却能提出如此配套的政策,且完美契合秦国现状,实在令人惊叹。

"

以往忘尘子总爱在许上面前调侃几句,如今却不敢再轻易放肆。

毕竟多次对比后,他深知自己与许上之间的差距,虽不至于天壤之别,但也相差甚远。

忘尘子所学的黄老之道,在实际治国理政方面,难以提出具体有效的方案。

"哈哈,或许我真的有所领悟了。

"

许上无法解释自己的智慧来源,公开穿越者的身份显然不可行。

不仅身边人未必相信,还可能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许上希望继续享受平静的日子。

对面,

银发的许负罕见地主动开口:"夫子身为农家重臣,于田间开悟,此等智慧必当千古流传。

"

许上笑着回应:"很好,田野开悟,确实贴合我的身份。

"

许上对许负的印象不错,毕竟同为许姓。

而且许负总能让人感到亲切舒适,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特质。

相较之下,

徐福让许上颇感不适。

尽管徐福对他态度极为恭敬,甚至带着几分崇拜。

但徐福的气质有些异样,或许许上早己熟知他的历史评价,先入为主地产生了偏见。

祖龙缓缓说道:“夫子,晚辈还有一疑问。”

许上举手示意:“不妨首说。”

“是,夫子。”祖龙略作思索后问道,“中原百万贵族迁移之后,他们遗留的土地与家宅等物,朝廷该如何处置?此外,迁移造成的损失,朝廷是否应提供相应补偿?”

祖龙再次聚焦核心。

家宅土地虽易解决,但中原百万贵族腾出的土地极为可观,这是关键所在。

此问题归根结底仍涉及大秦对中原土地政策的考量——是让百姓自行开垦,还是如国尉屠雎主张的军屯模式?

土地政策才是根本。

因为土地关乎粮食,而粮食关乎生死存亡。

“小赵,此事牵涉重大,今日恐难详谈。”许上今日饮酒不少,自觉头脑有些昏沉,不适合继续讨论复杂议题。

“至于迁移至关中的中原贵族,朝廷是否需补偿,”许上沉吟片刻后说道,“依我之见,初期应给予丰厚补偿,中期适当减少,后期则完全取消。”

“中原贵族远离故土,失去土地与家宅,资产必然大幅缩减。

因此,在陵邑制度推行之初,朝廷应设立专项迁徙补偿基金,按固定金额分配,先到者多得,稍晚者递减,坚决拒绝顽固抗拒者。”

“至于那些不愿搬迁的人……”许上冷笑一声,“明智之举自然是顺应朝廷政策,否则难免受地方官员刁难与剥削。”

……

自古以来,民不与官争锋。

依照华夏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若家中无人入仕为官,即便家财万贯,也难免沦为砧板上的鱼肉。

这也是许上信心满满的原因所在。

只要承诺配合迁徙者可获陵邑士族身份及家族子弟入仕机会,中原贵族定会争相追逐。

做官,无疑是延续家族的最佳途径!

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路!

若不做官,就只能任由他人欺凌。

若不迁居关中的陵邑,早晚会被地方官员榨干至倾家荡产……到那时,人财两空,便是反抗朝廷政策的代价。

或许有人会质疑:

秦国律法严密完备,地方官员难道会明知故犯?一旦引发民变……

但问题在于,从国尉屠雎对待中原的态度便可看出,关中的文武阶层只将中原人视作失败者,而非同类。

至于法律……

地方官员本身就是法律的执行者,一切解释权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最终的结果是:

逼出民变又如何?

后世的王朝或许对民变深感忌惮,

但秦国不同,

因为它依然实行军功爵位制度!

你敢反抗?

呵!

正合我意!

这样我就能向朝廷申请钱粮,借剿灭六国残余势力的名义, 这些乱民!

年底回京述职时,地方官员不仅能大获利益,还能获得军功奖励。

何乐而不为?

综上所述,

秦国的地方官员在中原可以肆意妄为,天高皇帝远,难以监管。

所以,

陵邑制度不仅在政治上连接了中原与关中,

还通过允许陵邑子弟入仕的方式,尽量维持地方行政的平稳运行。

“夫子,”

国尉屠雎皱眉问道:“不知您能否详细说明,朝廷对中原的大族大概需要提供多少迁徙补偿?”

许上举起一只手说道:“中原大族多有巨额田产,朝廷至少需准备五万钱。

对外称为补偿,而在朝会上提出时,也可说是低价购地的费用。”

许上清楚,关中的军武阶层定然认为给予中原人入仕机会己是莫大的恩惠,何须再倒贴补偿?

这岂不是荒谬至极?

因此,

朝会上将其描述为低价购地更为合理。

“起步五万钱!”

国尉屠雎神色复杂地道:“夫子,这是否过于丰厚了些?”

“丰厚到何种程度?”

许上轻笑一声,道:“纵横小友,你未免太过吝啬。

钱财若不与权势结合,不过是一堆流通之物罢了。”

“朝廷以五万钱起步的迁徙补贴,再附加士族身份与入仕机会,三者齐发,引中原遗贵迁入关中的陵邑!”

“这些人到了陵邑,难道不会需要资金购置住宅,以及采购日用品,甚至还要用于官场的交际应酬?”

“就连每年一次的春祭,也能让陵邑的士族通过购买白鹿皮来获得随行祭祀的资格……那白鹿皮定价十万还是二十万,不过是皇上的决定罢了。”

……

这钱给了你,便是你的了吗?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3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