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廷虽财力有限,但应对此等大事尚能周全。
至于治水匠人,便要看你自身在中原的人脉了。
你说关中不可靠,那咱们就瞧瞧,中原匠人能否在黄河之水前站稳脚跟!”
子思齐沉默片刻,脸色渐显苦涩。
他迟疑道:“阁下,治黄并非易事,所需木石甚巨。
即便我愿意率族人与曲阜孔氏共赴此事,协调关中官吏亦是难事……”
“罢了,不必赘述。”许上不愿在此耽搁太多时间。
他首截了当地说道:“今日我在此立誓,皇帝东巡归途经魏地时,必会巡查黄河工程。
只要查明症结,两年之内,黄河必治。
若未能完成,任凭处置!”
子思齐无言以对。
如此一来,儒家八派的愿望总算达成。
许上表明决心,未作过多解释,却以性命担保。
两年期限,黄河必治!
忽而,人宗长老木虚子开口:“实不相瞒,我曾前往魏地考察,对郑国治黄方案略有耳闻。
不过无非拓宽河道,清理下游泥沙,但这只是治标之举。”
他顿了顿,继续道:“黄河得名‘黄河’,正是因为河水含沙量极高,流经之处经年累月便会淤积抬高河床,下游沉积加剧,最终导致改道甚至泛滥。
若秦廷每年从国库拨款维持,这根本无法长久。”
……
道家有人宗长老出面,子思齐心中暗松一口气。
果然,还是儒家那套……
喊口号易,亲力亲为难,子思齐亦如此。
治河关乎民情,他屡借此事攻讦秦廷。
然子思齐于水利一窍不通,需仰赖人宗站台长老补位。
长老沉声言:"其一,中原诸国向来对黄河敬而远之,因其难治。
但农事需其灌溉,黄河两岸土地肥沃,水源便利,若能驯服黄龙,实为中原百姓之福祉。
"
郑国渠与黄河相较,不过沧海一粟。
春秋战国粮产低,不仅因粮种落后,更因水利未兴。
蜀地得都江堰方成粮仓,郑国渠两岸良田亦助秦国东进。
黄河,乃中原命脉。
若中下游尽得开垦,加之两季稻谷之法,水利、沃土、良种皆备,诸夏粮产腾飞无疑。
许上首言:"治河利在国计民生,秦廷对此甚是重视。
黄河安,则中原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可谓双赢。
"人宗木虚子深以为然。
他曾以为治河耗资巨大,不如迁魏民,弃大梁。
但今见许上之策,亦点头赞许。
若一味挥霍却无收益,终难持久。
许上从农业着手,化解了木虚子的疑虑——治黄、移民、增产、得民心、充实国库,形成完整闭环。
此举利民又利国,治理黄河势在必行。
许上续道:“黄河贯穿九州,治之不仅推动农耕,还能连通商路与水运,助力天下一统,我秦廷深以为然。”他强调:“九州同属华夏,绝无关中官差漠视中原黄河之理。
黄河、长江乃国之命脉,治理有益全局。”
他语气坚定:“凡借黄河泛滥挑拨关中与中原者,必严惩不贷!”
……
木虚子赞道:“阁下见解高明,不知可否分享更优方案?”他己对许上刮目相看,即便在其他事务上存异议,但治黄安民之举令他敬佩。
鹖冠子虽有不满,此刻亦无话可驳。
许上微笑答道:“我确有一策:上游广植林木,稳固土壤,减少泥沙流入;下游采用‘束水攻沙’法,缩窄河道、增高堤岸,加速水流冲刷泥沙。”
“最终引黄河入海,如此一来,下游的泥沙也能被冲刷大半,剩余部分只能靠人力清理疏通。”
……
许上提出的策略,正是出自治水名臣靳辅、陈潢治理黄河的良策,实在堪称妙计。
以此法治理,黄河定能得以整治。
仅此一条,就足以让大秦国力大幅攀升。
然而……
木虚子立即提出质疑:“束水攻沙,前所未闻,阁下的确富有谋略,但河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无常,仅仅通过缩窄河床和增高堤岸,恐怕难以掌控水流速度。”
“也就是说,若河床过宽,多数情况下毫无效果,泥沙依旧会沉积;而河床过窄,在洪水期又可能引发决堤,再次酿成水灾,该如何应对?”
……
木虚子认可许上的治河思路,但在具体操作上,许上显然有所不足。
常言道:“水无常形。”更别说黄河了,想控制它的流速谈何容易?
“其实很简单,将河床收窄,同时在黄河上游建设减水坝,另外开挖蓄水湖和分流河道……”
许上从容说道:“我们总不能被水困住,实地考察后采取多重措施,即便是洪水期的黄河,也能通过分流调控。”
只要方向正确,其他细节问题,完全可以因地制宜解决,算不上什么难题。
“阁下谋略古今罕见,必能驯服黄河,造福万民。”
木虚子站起身拱手道:“佩服,佩服。”
……
儒家有八派,道家人宗同样各有主张。
各人行其道,互不干涉。
人宗掌门鹖冠子与长老木虚子之间并无上下级关系,因此不存在制约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木虚子更像是一位客卿,他可以挂着宗门长老的名号,但也有权随时退出。
道家向来随心所欲,不受拘束。
他对许上的敬佩发自内心,绝非客套话。
这一态度令子张正与子思齐皱眉不悦。
他们本以为请来道家人宗能解决问题,却不料反添困扰。
鹖冠子虽倾向儒家,但其他长老仅凭事实判断,从不偏袒。
面对黄河泛滥的问题,许上以清晰逻辑指出秦廷必会全力修复的原因:农业、贸易、水运等关乎国计民生,不容忽视。
如此,子思齐指责官员不力的说法便不攻自破,这关乎秦魏关系的稳定。
若黄河久治不愈,魏地的局势将更加复杂。
子思齐的行为不论出于何意,都显得极为阴险。
幸亏许上及时应对,明确表态:“两年之内定能解决黄河问题,造福百姓。”此言一出,即确立了基调。
公孙龙称颂其功德,邹奭赞其为统一奠定基础,颜产则认可治河对百姓的重要意义。
公孙龙与邹奭支持许上,属情理之中。
二人皆为同道。
颜产虽属儒家八派之一,理论上应支持子思齐。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ccff-1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