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旧居阁楼的日记本与质数坐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六章旧居阁楼的日记本与质数坐标

 

晨雾漫过周明远旧居的青砖院墙时,林夏正踮脚够阁楼气窗的插销。窗框积着层薄灰,指印按上去显出半枚质数符号——和槐树年轮、钟表发条上的刻痕完全重合。“锁孔是梅花形,”她转头看向陆沉,他手里的星图硬币边缘恰好有七个凸起,“1958年实验室青铜门的锁芯也是这个规格。”

阁楼里飘着樟脑味,陆沉推开吱呀作响的木柜,底层的铁皮盒上缠着蓝黑色纤维绳。绳结打法与银戒、物证袋的死结一致,纤维检测显示含微量铍青铜粉末,正是钟表发条的材质。“盒子里是本烫金日记,”他掀开锈蚀的搭扣,1978年的日期页被反复折叠,边角嵌着的槐花瓣己经干透,“4月12日那页画着两个背靠背的人影,脚下标着‘03’和‘07’。”

林夏的指尖划过日记里的钢笔字:“双生坐标校准第13次,信标仍在漂移。”页边空白处用红笔写着警校操场的经纬度,与三个案发现场连成的等边三角形中心完全重合。“1995年爆炸案的遇难者名单里,有个叫沈砚的法医,”她翻出档案夹,照片上的沈砚戴着和周明远同款手表,表带纤维与阁楼绳结同源,“他是周明远的师弟,1978年共同参与过白矮星观测。”

陆沉突然注意到日记封底的暗袋,摸出张泛黄的合影。1978年的天文台观测台,周明远和沈砚站在望远镜前,沈砚胸前的校徽编号是“07”,周明远的是“03”。“沈砚在1995年爆炸中失踪,尸骨未寻,”他指着照片背景,观测台下的工具箱刻着棵槐树,“当年的爆炸报告说,现场发现半枚熔化的银戒,内侧刻痕与我们找到的‘03-07’一致。”

正午的阳光穿过阁楼天窗,照在林夏从樟木箱里翻出的实验记录本上。1982年的页面画着质数螺旋图谱,图谱中心写着“共振频率3.7Hz——沈砚的心跳基线”。记录本夹着根银链,链坠是微型铜齿轮,齿牙磨损形状与钟表修理铺的齿轮形成完美咬合。“齿轮内侧刻着‘13’,”林夏把链坠对着光,投影在墙上显出警校第十三栋楼的轮廓,“1995年那栋楼失火,烧毁的档案室里有沈砚的违纪档案。”

陆沉蹲在阁楼角落的铁架床前,床板背面贴着张褪色的地图。三个案件地点与警校第十三栋楼连成菱形,对角线交点正是周明远旧居。“地图用红笔圈着操场的第十三跑道,”他指尖划过墨迹,发现下面覆盖着层浅痕,是用指甲刻的质数序列,“序列最后是‘37’,对应两位死者的年龄,也是沈砚1995年的虚岁。”

下午的风掀起窗帘,露出窗外的老槐树。树杈间挂着个铁皮盒,盒盖用蓝黑色纤维系着,解开时纤维断裂的声音与钟表发条崩断的频率相同。“里面是沈砚的法医资格证,”林夏展开蜷曲的纸片,照片上的沈砚无名指有道疤,位置与陆沉指节的浅痕分毫不差,“证物编号是‘19950613’,6月13日是当年爆炸案的纪念日。”

技术科的传真机突然在傍晚响起,纸上是沈砚1995年的体检报告:左肺有个3.7毫米的弹片阴影,与周明远日记里“信标受损”的记录吻合。陆沉盯着报告末尾的签名,笔迹与自己小时候作业本上的“沈”字完全一致——他七岁前的记忆里,总有人用蓝黑色钢笔教他写质数,那人的袖口总沾着槐花香。

林夏在日记最后一页发现张剪报,1995年警校失火报道的角落,有个模糊的人影抱着档案袋冲出火场,手腕上的链表反光与陆沉抽屉里的金属扣一致。“报道说火灾后清点,少了沈砚的违纪档案和1982年的法医实验记录,”她指着剪报边缘的铅笔字,“‘信标必须有人继承’——笔迹和周明远给钟表匠的便签相同。”

深夜的警校操场空无一人,第十三跑道的塑胶地面有处凹陷。陆沉用探针挖开浮土,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金属盒。盒内的磁带转动起来,传出沈砚的声音:“当槐花第13次落满跑道,让03和07重启坐标……”磁带背面贴着的标签上,周明远的字迹写着:“他没被炸死,只是躲进了时间的缝隙——用我们的方式。”

林夏突然想起陆沉的链表:金属扣“07”的内侧,刻着极小的“沈”字。而自己警徽“03”的编号牌背面,不知何时多了道槐花瓣形状的划痕——就像有人用干燥的槐花梗,在她入职那天悄悄刻下的。

远处的旧巷传来槐树被风吹动的声响,陆沉握紧磁带盒的手微微发颤,他终于想起七岁那年,爆炸后的浓烟里,有个戴银戒的老人塞给他这枚链表,说:“等你数到第13个质数,就去找穿03号警服的人。”

此刻,操场的探照灯突然亮起,把第十三跑道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条等待被缝合的时间裂缝。裂缝尽头,蓝黑色纤维在风里轻轻飘动,如同有人在暗处,正用当年的绳结,慢慢收紧藏了三十年的真相。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f0hbc-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