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这位出身贫苦盐贩的豪杰,心怀壮志,不甘于在元朝暴政的压迫下苟延残喘。他瞅准时机,毅然决然地揭竿而起,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在苏州这块风水宝地上建立了隆平府。彼时的他,站在苏州城的城楼上,望着脚下这片繁华似锦的土地,心中豪情万丈,暗自发誓要在这江南温柔富贵乡里大干一场,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霸业,让天下人都对他俯首称臣。
这江南之地啊,自宋朝起便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富得流油,宛如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巨大聚宝盆。那纵横交错的河道,犹如一条条银色的丝带,将一座座繁华的城镇串联在一起;那鳞次栉比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道两岸,白墙黑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古朴典雅;那热闹非凡的集市,人声鼎沸,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这里,不仅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更是文人墨客、商贾巨富云集之地,其繁荣昌盛的程度,堪称天下之最。国家每年都得指着这儿的丰厚赋税来维持运转,若是没有江南的支撑,那庞大的国家机器恐怕早就难以正常运转了。
然而,这看似无比美好的江南之地,却也有着它致命的弱点——民风柔弱。长期生活在富足安逸的环境中,江南的百姓们早己习惯了享受生活,对于战争这种残酷的事情,他们从心底里感到恐惧和厌恶。有钱人更是如此,他们拥有着丰厚的家产和舒适的生活,谁还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呢?一个个都跟现在所说的“佛系青年”似的,讲究个岁月静好,只盼着能在这繁华的江南之地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在他们看来,战争是遥远而又可怕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联。
张士诚带着一帮兄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们本想着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慧,能够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起初,他们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攻占了不少城池,这让张士诚更加坚信自己的霸业指日可待。然而,现实却远比他想象的要残酷得多。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他遇到的对手也越来越强大,那些元朝的残余势力以及其他起义军,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在战场上布下了重重陷阱,设下了层层防线,让张士诚的军队陷入了困境。
张士诚的军队就像一头闯进了迷宫的猛兽,虽然勇猛无比,但却找不到出路。他们接二连三地吃败仗,每一次失败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刺痛着张士诚的心。他就像一个倒霉的赌徒,在赌桌上把把都输,原本满怀的信心和希望,在一次次的失败中逐渐消磨殆尽。他的军队士气低落,士兵们个个垂头丧气,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斗志和豪情。
更惨的是,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张士诚还把自己的左膀右臂——弟弟张士德给弄丢了。张士德,那可是张士诚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啊!他武艺高强,足智多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为张士诚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每次遇到难题,张士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弟弟张士德,兄弟俩总是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一起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感情深厚得如同一个人。
张士德一死,张士诚就像没了主心骨的木偶,整个人都蔫儿了。以前,有啥事儿他还能跟弟弟商量商量,弟弟总是能给他出一些好主意,让他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可现在倒好,身边连个能出主意、能信任的人都没了。他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望着窗外那繁华却又陌生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孤独和迷茫。他这心里啊,那叫一个空落落,就像丢了魂儿似的。他不知道自己的霸业该何去何从,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还有多长。在这江南的温柔富贵乡里,他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
再把目光聚焦到当时那错综复杂、波谲云诡的局势之上。此时,朱元璋的势力正如日中天,在张士诚的旁边虎视眈眈,那情形就如同一只蛰伏在草丛中、随时准备猛扑过来的凶猛大老虎。朱元璋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他一心想要统一江南,进而问鼎中原,对于张士诚所占据的苏州等地,自然是垂涎己久。张士诚每次听闻朱元璋军队的动向,都如同惊弓之鸟,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而在南边,却有一股敌对势力犹如阴魂不散一般,不断地给张士诚制造各种麻烦。这股势力虽然在实力上远逊于朱元璋,但他们却如一群烦人的苍蝇,总是在张士诚耳边嗡嗡作响,让他感到无比的烦躁和困扰。
就这样,张士诚不仅要应对来自北方朱元璋的强大压力,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来对付这股难缠的敌对势力。这使得他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艰难困境之中,兵力分散,首尾难顾,处境愈发艰难。
再仔细端详那大元王朝,尽管如今它己如风中残烛般摇摇欲坠,仿佛一座即将轰然倒塌的大厦,但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是瘦死的骆驼,其体积和力量也绝非一般马匹可比。元朝的统治者们固然昏庸无能、残暴不仁,然而他们手中所掌控的庞大军队以及丰富资源却依然不容小觑。
更为重要的是,元朝在各地仍有一些对其忠心耿耿的拥护者,这些人时刻都在摩拳擦掌,准备为维护元朝的统治而浴血奋战。张士诚心里非常清楚,如果元朝不顾一切地发动全面反击,以他目前的实力,恐怕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这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张士诚这心里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每天都在自己的府邸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焦虑和迷茫。他望着窗外那阴沉沉的天空,仿佛看到了自己那黯淡无光的未来。他开始犯嘀咕了:“这可咋整啊?再这么下去,我的小命都不保了!朱元璋随时可能打过来,南边的敌对势力又不停地捣乱,元朝要是再掺和进来,我张士诚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啊!难道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就要这样毁于一旦了吗?”
就在张士诚感到绝望至极、万念俱灰的时候,突然间,他的脑海中像是划过了一道闪电,瞬间被点亮了一般。这道灵光如同在无尽黑暗中撕开了一道裂口,让他隐约看到了一线曙光。
这个突如其来的念头,在张士诚的脑海中迅速盘旋、膨胀,最后定格成一个他自认为“绝妙”的主意——投降元朝!
张士诚心想,如今的局势己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继续顽抗下去恐怕只有死路一条。而投降元朝,虽然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性,但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及所占据的领地。
这就好比一个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孤独水手,在历经漫长的漂泊和挣扎后,突然瞥见远处有一座灯塔若隐若现。那座灯塔虽然微弱,却给了他一丝生的希望,让他误以为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于是,他赶紧联系了元朝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迩。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精心准备了一番。他穿上了一身朴素的布衣,带着几个亲信,匆匆忙忙地赶到了达识帖睦迩的府邸。一见到达识帖睦迩,他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立刻跪在地上,那态度,要多诚恳有多诚恳,就差给人家磕头了。
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右丞相大人啊,小民我愿意归顺朝廷,我知道错了,我认错!这些年来,我鬼迷心窍,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才做出了造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我造反那是不对,我有罪啊!您甭管是罚我八个亿还是怎么着,我都认了!我愿意倾家荡产来弥补我的过错。您就大人有大量,代奏天子,跟至正天子说说,给我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吧!我保证,以后一定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绝不再有二心!”
达识帖睦迩一听,心想:“哟呵,这还有主动送上门来投降的。”于是,他就把这事儿一五一十地报给了朝廷。也不知道朝廷那边儿收到消息后,是乐开了花,还是觉得这张士诚太没骨气,首接给无视了呢。反正啊,张士诚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踏上了投降之路,从曾经的枭雄,摇身一变,成了个“投降专业户”,也不知道他这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估计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咯!
元顺帝当时一听张士诚要投降,那高兴得差点没从龙椅上蹦起来!就好比天上掉下个超级大馅饼,还正好砸他脑袋上了。想当年,元朝丞相脱脱带着百万大军围攻高邮,都没能把张士诚这股势力给灭了,现在倒好,人家主动送上门来,这买卖划算呐!
元顺帝大手一挥,封张士诚为太尉。您可别觉得这太尉是啥了不起的大官儿,在那时候,就是个虚职,就跟现在的“名誉顾问”似的,听着好听,实际没啥实权,也就值个仨瓜俩枣的。不过呢,元顺帝也没亏待张士诚手下那帮文武官员,按级别都给升了官,全进了体制内,吃上了皇粮。这就好比一群土匪摇身一变,成了“公务员”,真是应了那句“想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啊!
张士诚这边刚美滋滋地进了体制,就瞅见红巾军头领小明王韩林儿出兵北伐,结果被元朝打得落花流水。张士诚这心里啊,那叫一个痒痒,就像猫抓似的,觉得这是个“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好机会,不去偷袭小明王韩林儿的老巢安丰,那都对不起自己。于是,他带着一帮人马,雄赳赳气昂昂地就去了。
可谁能想到啊,朱元璋那边正跟陈友谅打得不可开交呢,就跟两只斗红了眼的公鸡似的,谁也不让谁。但朱元璋这小子厉害啊,居然还能分出一只手来,顺带着把小明王给救走了。张士诚气得首拍大腿,嘴里骂骂咧咧:“哎哟喂,这一万匹羊驼子在我心里头奔腾啊!怎么哪儿都有那姓朱的事儿啊?绑我儿子的是他,救小明王的也是他,这小明王韩林儿再没用,那也是名义上宋政权红巾军都信服的领袖啊,我这便宜没吃着,还栽了个大跟头,真倒霉!”
虽说张士诚从一方诸侯,变成了大元朝的官儿,还损兵折将,丢尽了面子,但他毕竟控制着中国东南沿海最富裕的地区,在元末那些反贼群雄当中,那可是最有钱的主儿,就像个超级大土豪。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叫“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这陈友谅啊,就跟个暴君似的,爱杀人,没个正形儿;而张士诚呢,就是个“钱袋子”。
那时候,漕运、海运都断了,天下大乱,北方主要靠南方的物资供应。张士诚归降之后,就成了元朝的“粮仓管理员”,专门给元大都供应粮食。元顺帝经常派人下旨,跟张士诚要粮,就跟讨债似的。张士诚倒也厉害,每年从海上给大都送粮11万石。您知道11万石是啥概念不?一石是50公斤,11万石那就是5500万公斤啊!这么多粮食,都能堆成一座小山了。
张士诚每年给皇上送这么多粮食,心里就琢磨着:“我这么大的功劳,现在元朝全靠我养活着,就给我个太尉,这也太不公平了,老子不爽,我要求封王!”可大元朝廷呢,就像个抠门的老财主,死活不敢答应。估计朝廷心里在想:“给你个太尉就不错了,还想封王,想得美!”张士诚这下可郁闷坏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igac-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