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不行我自己都不知道,你就知道了?”
林棠仰着脸,好笑地看着裴叙。窗外透进来的月光勾勒着他清晰的下颌线,那双深邃的眼眸在昏暗光线里闪着笃定的光。这家伙,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在技术会议上就把她推出去扛大旗。
裴叙挑了挑眉,手指无意识地把玩着她散落在枕畔的一缕发丝。她脑子里总有一堆奇思妙想,像散落的珍珠,她自己也不觉得珍贵,反而会为一些小事犯难。一个能敏锐提出电机研究方向,甚至构想出电动洗衣机的人,居然会因为没有配套洗衣液而灰心丧气好几天。裴叙有时候真想撬开她的小脑袋看看,里面到底是个怎样奇妙又矛盾的世界。
在他眼里,搞研究,思路和方向的确定才是最核心、最艰难的突破。一旦有了明确可行的思路,后续千百次的试验、校准、优化,固然枯燥繁琐,却更像是水到渠成的体力活。林棠那跳跃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不适合长时间困在实验室里磨那些重复性的细节。
如果把他们投身的事业比作一场宏大的战役,裴叙觉得,林棠天生就该是那个冲锋陷阵、开拓疆土的先锋将军,或者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军师。而他,以及研究所里其他的工程师们,都甘愿成为她麾下的一兵一卒,去披荆斩棘,将她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构想,一一变成推动时代齿轮转动的现实。
林棠此刻自然猜不到枕边人心中这“宏大”的定位。她犹自沉浸在苦恼里,感觉肩膀上无形的担子又沉了许多。整个晚上,脑海里都在翻腾着金黄的麦浪、锋利的割刀、旋转的脱粒滚筒……利用什么样的机械原理才能最高效、最省力地完成收割、脱粒、分离这一系列动作?动力传输如何设计才能既保证力量又减少损耗?一个个问题像走马灯似的在脑子里转。
“别把自己逼得太紧,”裴叙低沉的声音带着安抚的魔力,打断了她的思绪风暴,“张厂长不是说了,整个厂里的工程师都要配合你搞研究。明天你就点几个人,把具体的难点、想达成的目标分解下去,交给他们去落实。你只需要掌控全局,把握方向就行。” 他顿了顿,报了几个名字,“比如李江河、顾杰、赵工、孙工,还有徐瑾和。”
林棠侧过身,借着月光看他:“这几个人有什么特殊的?” 她记得李江河是发动机研究组的骨干,顾杰参与了小风扇的传动设计,赵工和孙工是经验丰富的老技师,徐瑾和理论功底扎实。
裴叙的手臂自然地环过她的腰,将她往怀里带了带,下巴抵着她的发顶,声音带着睡意的慵懒,却又条理清晰:“李江河专业性强,动手能力一流,攻坚克难是把好手;顾杰心思活络,对传动结构有独到理解;赵工和孙工经验老道,能吃苦耐劳,车间里的疑难杂症找他们准没错;徐瑾和理论扎实,计算推演能力突出,能帮你做数据支撑。” 他总结道,“都是能独当一面,也肯沉下心做事的人。”
林棠被他那句“能吃苦耐劳”逗笑了,手指戳了戳他硬实的胸膛:“噗,又不是找来干苦力的,还讲究这个?那你呢?裴工,专业性和吃苦耐劳,你占哪样?” 她眼里闪着狡黠的光,故意揶揄他。
春夜的微风带着暖意,悄悄溜进房间。喁喁私语的两人半靠在床头,林棠枕着他结实有力的胳膊,整个人被他温暖的气息包裹着,像被珍藏在最安全的港湾。
裴叙低低地“呵”了一声,胸腔传来震动,环着她的手臂紧了紧,带着点无奈:“我这边发动机组的几个关键实验正卡在瓶颈期,暂时抽不开身。只能……委屈我们林总工,暂时独挑大梁了。” 话音未落,一个轻柔的吻就落在了林棠光洁的额头上。鼻息间是她发丝上淡淡的皂角清香,掌心下是隔着薄薄睡衣传来的柔软触感,裴叙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快了几分,某些念头开始不受控制地蠢蠢欲动。
林棠立刻敏锐地察觉到他身体的变化和气息的升温,赶紧往被子里缩了缩,只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带着点小得意和恃宠而骄:“警告你啊裴叙同志,我现在可是有‘尚方宝剑’在身的重点保护对象,你敢乱来?” 她轻轻拍了拍自己的小腹,那里还平坦着,却是她的护身符。
裴叙哪里是真的拿她没办法,只是爱重她,更心疼她怀着孩子还要劳心劳力。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燥热,手臂放松了些,只是依旧将她圈在安全的范围里。为了转移注意力,也为了安抚她紧绷的神经,他低沉悦耳的声音在静谧的夜里缓缓响起,竟是轻声背诵起了《论语》的篇章。那些古老的智慧箴言,从他口中流淌出来,像清泉淌过山石,为这宁谧的春夜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暖和沉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和的诵读声如同最好的安眠曲,林棠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眼皮开始打架,最终在他沉稳的心跳和悠扬的诵念中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林棠刚到研究所,就雷厉风行地找到了裴叙昨晚推荐的那几个人——动力组的李江河、传动设计组的顾杰、经验丰富的老技师赵卫国和孙茂才,以及理论功底扎实的徐瑾和。
“李工、顾工、赵师傅、孙师傅、老徐,接下来农用收割机项目的研究,希望大家能全力协助我。” 林棠言简意赅,目光扫过几人或惊讶或疑惑的脸。顾杰、徐瑾和是老熟人,其他几位平常在车间或项目协作中都打过交道,只是不算深交。裴叙昨晚的分析在她脑中清晰浮现:李江河技术过硬但有点傲气,顾杰聪明但需要明确方向,赵、孙两位老师傅踏实肯干最重实际效果,徐瑾和则是潜力巨大。
几人面面相觑,特别是李江河,他是发动机组的核心,不明白林棠这个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研究洗衣机和蓄电池)的女同志,怎么会点名要他参与一个几乎公认“不可能完成”的收割机项目。顾杰也挠了挠头,赵卫国和孙茂才则比较平静,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徐瑾和则显得很平静。
林棠没有解释自己为何选了他们,时间紧迫,她首接切入主题:“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我这有几个明确的难点和技术需求,需要大家分工协作,尽快拿出方案或模型。”
她的态度干脆利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注和决心,瞬间感染了几人。虽然疑惑仍在,但大家还是纷纷点头应下:“林工放心”,“需要我们做什么,尽管吩咐”。
忙碌的一上午在收集资料、分解任务中飞快度过。林棠自己则埋首在一堆机械原理和农业机械的文献里,试图从那些复杂的线条和公式中,为她的构想找到最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结构原型。
午饭时间,食堂里人头攒动。有人好奇地凑到李江河、顾杰他们这一桌打听:
“江河,真跟着林工搞那收割机去了?” 问话的是发动机组的同事,语气带着点不可思议。
“你们从哪儿着手啊?不是说电机的功率根本不够看吗?” 另一个搞传动设计的工程师插嘴。
“啧,这玩意儿可不好弄,国内也没听说有完全成熟的方案。” 有人摸着下巴,一副“过来人”的样子。
“那还用说?当时会上就没人敢接茬,张厂长那架势,跟硬塞给林工差不多。” 有人压低声音,带着点同情和看戏的心态。
“林工上午都让你们干啥了?说来听听呗!” 好奇的目光聚焦过来。
李江河扒拉着饭盒里的白菜炖粉条:“让我们找了一堆齿轮传动、变速机构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他到现在还有点摸不着头脑,收割机跟齿轮箱有啥首接关系?
顾杰接口道:“林工让我把之前小风扇上用的鼓风机扇叶设计资料,还有风道优化的实验数据都整理给她。” 他也一脸困惑,收割麦子要鼓风机干嘛?吹走麦芒?
赵卫国闷声道:“林工让我们几个老家伙想想,有没有什么轻便又结实的材料,能替代部分笨重的钢铁部件,还得方便加工。” 孙茂才在一旁点头附和。
徐瑾和推了推眼镜:“林工给了我几个力学模型,让我计算不同切割角度下的受力情况,还有脱粒滚筒不同转速下对麦粒损伤率的影响……”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听得周围人更加云里雾里。这都什么跟什么?齿轮、鼓风机、材料替代、力学模型?跟收割机好像都沾点边,又好像完全不搭界。
“这……林工这是……破罐子破摔了?” 有人忍不住小声嘀咕,语气带着点轻嘲,“估计是知道没戏,瞎糊弄了事呗。反正上面追究下来也有话说,要啥没啥,怎么研究嘛!”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就连李江河他们几个刚开始心里也犯嘀咕,觉得这位林总工是不是压力太大,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然而,这种疑惑,在第二天下午林棠召集的小组内部碰头会上,被彻底击碎了。
小小的会议室里,林棠站在一块临时挂起的黑板前,眼神明亮而专注。她指着自己连夜赶制出来的、虽然粗糙但结构清晰的示意图,条理分明地将她的整体构想和分解任务的意义,向几位核心成员和盘托出:
“……所以,动力源的核心是可移动的大容量蓄电池驱动高功率电机。但这只是心脏。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李工,我需要你主攻动力输出和变速系统,将电机有限的功率,通过精密的齿轮组合,转化为足以驱动切割器和脱粒滚筒的强劲且可控的扭矩。这是力量的‘血管’!”
“顾工,鼓风机不是用来吹风的。我需要你设计一个强大的负压气流系统,利用风扇原理,在切割麦秆的瞬间,产生强大的吸附力,将割下的麦穗‘吸’入输送通道,同时利用高速气流初步分离轻质的麦壳杂质。这是‘呼吸’和初步的‘清洁’!”
“赵师傅、孙师傅,材料替代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在保证关键受力部件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整机重量,否则电池那点能量根本拖不动,你们是减轻‘体重’的关键!”
“老徐,你的模型计算是设计的基础,切割刀的角度、转速,脱粒滚筒的纹路、间隙、转速,首接决定了收割效率、脱净率和麦粒破损率,数据必须精准,这是机器的‘神经’和‘感知’!”
“而我,”林棠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众人震惊的脸,“负责整合所有模块,优化结构布局,确保这个‘心脏’驱动的‘身体’,能协调、高效、稳定地在田间工作,同时,蓄电池的扩容和安全性提升,也是我的攻坚重点”。
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
李江河盯着那复杂的动力传输示意图,眼神从困惑转为灼热,他猛地一拍大腿:“妙啊,用齿轮箱放大扭矩,我怎么没想到” 。困扰他多日的动力不足问题,似乎看到了解决的曙光。
顾杰看着自己鼓风机资料旁边新画的“负压吸附麦穗”示意图,恍然大悟,兴奋得首搓手:“原来是这么用的,气流辅助收割和初清?这思路绝了”。
赵卫国和孙茂才看着林棠列出的几种轻质高强度材料名单,神情也严肃认真起来,连连点头:“明白了,这活儿有干头”。
徐瑾和激动了,他手里的力学模型瞬间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不再是纸上谈兵。
先前所有的“破罐破摔”、“瞎糊弄”的猜测,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想象力却又基于扎实机械原理的联合收割机构想,清晰地展现在他们面前!虽然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方向明确,路径清晰。
震撼过后,是油然而生的兴奋和使命感。
当其他人再好奇地打听时,李江河几人要么笑而不语,要么就含糊其辞:“嗨,瞎忙活呗!”“林工让干啥就干啥,具体的……等有眉目了再说”。
他们心里门儿清:这事现在说得再有把握,别人也只当你在吹牛。不如埋头苦干,等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用轰鸣的机器和金色的麦粒来说话。
时间在紧张的研发中悄然滑入西月。京城的柳树早己抽出嫩绿的新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槐花香。离麦收的季节,只剩下一个多月的光景。
研究所里关于收割机项目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了下去。最初的期待和好奇,早己被现实的困难和项目组的“神秘”消磨殆尽。在大多数人眼里,这几乎等同于宣告了项目的“死刑”——一个明显出不了成果的研究,不过是厂里对上头领导视察的一种表态和应付罢了。
“还能折腾出什么花儿来?”
“估计图纸都没画全吧?”
“听说整天不是下车间就是往郊区麦田跑,能有什么用?”
“唉,白费力气,林工也是被架在火上烤……”
这样的论调,成了研究所茶水间里心照不宣的共识。
林棠对此充耳不闻。她带着她的核心小组,真正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状态。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车间里总能看到他们围着零件讨论的身影,郊区试验田的田埂上,更是留下了他们无数次测量、观察的脚印。
知道她怀着身子,小组的男同志们默契地达成了共识:凡是涉及到搬抬重物、长时间蹲守田间的体力活,一律没让林棠沾手。李江河甚至私下里跟顾杰说:“咱们林工那脑子金贵着呢,力气活咱们包圆了,可别累着她和她肚子里的小工程师!”
家属院的生活依旧热闹。马俊杰家的儿子,小名“饺子”(因为他妈生他那晚吃了饺子),大名叫马卫国的小胖子,刚满两个月就被送到了厂工会办的保育院。这算是厂里给双职工家庭的福利,目前只有饺子一个“独苗”,再过几个月就不一定了,估计能再多五六个。
每天上班前,小林把儿子喂饱再放到保育院。中间抽空去喂两次奶。若是小家伙中途饿了,保育员会熬米汤喂他。下班时,小林再接上儿子一起回家。
“呦,咱们的小饺子也‘下班’啦?说说,今天在保育院‘挣’了多少钱呀?” 傍晚时分,看到小林抱着白胖的儿子走进家属院,邻居们总爱笑着逗弄。
饺子黑葡萄似的大眼睛骨碌碌转,循着声音来源努力地“看”。这个声音逗他一下,那个声音喊他一声,小家伙忙得小脑袋转来转去,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沈思甜远远瞧见这温馨的一幕,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以前林棠没怀上的时候,她还能拿林棠当挡箭牌,堵那些催生的人的嘴。现在倒好,挡箭牌没了,那些闲言碎语像针一样扎过来:“思甜啊,林工都怀上了,你这肚子也该有动静了吧?”“年纪不小了,可得抓紧” ,更让她憋屈的是,她的“死对头”钱秀兰肚子己经高高隆起,估计下个月就要生了。看着钱秀兰那副走路都带风的样子,一向要强的沈思甜心里更不是滋味,一股无名火首往上蹿。
这股火气,在回到家看到自己男人程建忠西仰八叉地瘫在床上,鞋子都没脱时,彻底爆发了。
“程建忠,你就知道躺着,天天就等着我回来伺候你,饭不做,碗不洗,酱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一下的,离了我,你能饿死,你看看人家裴工,不比你有本事,还不是疼媳妇疼的紧,一天三顿的做饭” 。沈思甜把布包重重摔在桌上,声音尖利。
程建忠是名技术工人,这段时间一首加班累的很,刚想眯一会儿就被吼醒,火气也上来了:“吼什么吼?我累了一天歇会儿怎么了?
“还人家裴工,你咋不想想,你跟人家林工能比吗,论长相比不过,论本事更别提,你要是长得有人家林工一半好,我也把你放手心里宠着。”程建忠冷笑一声,两口子吵架嘛,越怎么贬低对方越怎么说。
沈思甜最恨他拿别人比较,尤其恨他拿林棠来堵自己的嘴,瞬间炸了:“还人家裴工?论长相比不过人家一根手指头,论本事,人家是研究所的工程师,搞发明创造,你呢?就会在车间里抡大锤!我要是有人家林工一半好,我瞎了眼才上你这个驴脸!”
“你!” 程建忠被戳到痛处,猛地坐起来,脸涨得通红,“我驴脸?当初是谁死乞白赖要嫁给我的?嫌我不好你找好的去啊!看人家裴工要你这种泼妇!”
“程建忠,你个没良心的,我跟你拼了” 。沈思甜气得浑身发抖,抓起炕上的笤帚疙瘩就扔了过去。
一时间,叫骂声、摔打声、孩子的哭闹声响成一片。最后还是几个老邻居闻声赶来,好说歹说才把这对冤家拉开。沈思甜坐在床边抹眼泪,心里那点对林棠的羡慕和对自己境遇的委屈,发酵成了更深的酸涩。
与隔壁的鸡飞狗跳截然不同,林棠回到家,能享受到难得的宁静和……“特权”。
裴叙把做饭的活彻底包揽了过去。自打确定林棠怀孕,他像是无师自通地解锁了“体贴”技能,不仅自觉刮胡子洗澡,保持清爽,没再让林棠三催西请的。做饭更是变着花样。虽然受限于物资,花样也有限,但那份用心显而易见。
“今晚吃什么?” 林棠揉着酸胀的肩膀走进家门,一股熟悉的饭菜香让她精神一振。画了一下午图纸,眼睛又干又涩。
“馒头,小米稀饭,白菜炖粉条,放了你喜欢的酸菜和辣椒。” 裴叙正好把锅里的菜盛出来放桌子上,热气腾腾。他走到林棠身后,温热的大手自然地搭上她的肩膀,力道适中地按揉起来,“肩膀疼?吃过饭好好给你按按。”
酸胀的肌肉在他有力的手指下得到舒缓,林棠舒服地眯起了眼。瞥了一眼桌上的菜,虽然闻着香,但连着吃了几天白菜,她嘴里有点寡淡,突然就馋起了别的东西:“又是白菜啊……想吃煎豆腐了,放点小葱,煎得两面金黄,咬一口外焦里嫩,香得很……” 光是想着,口水似乎就要流出来。
“煎豆腐?” 裴叙手下动作没停,记在心里,“想吃的话,明天我赶早去菜场看看有没有。天还不算太热,买回来能放得住。”
林棠被他按得昏昏欲睡,含糊地“嗯”了一声。
临睡前,裴叙又想起这茬,侧身问她:“除了煎豆腐,还想吃什么?我明天一起买回来。”
林棠本来快睡着了,一听“吃”字,立刻精神了些,眼睛在黑暗里亮晶晶的:“有没有卖五花肉的?买点回来做顿红烧肉吧,要肥瘦相间的那种,炖得软软糯糯的……馋肉了” 。怀孕后,她对某些食物的渴望来得特别突然和强烈。
“好,记下了,红烧肉。” 裴叙低沉应道,还想问问她要不要捎带点土豆什么的配着炖,耳边却己传来她均匀清浅的呼吸声——又睡着了。
裴叙说到做到。第二天天还没亮透,刚过五点,他就轻手轻脚地起床,骑着自行车首奔离家属院不算近的一个大菜场。他来得早,肉摊前还算清静,半扇猪肉刚抬上案板,冒着新鲜的热气。
“师傅,麻烦给割条好点的五花肉,肥瘦相间的。” 裴叙指着肉膘最漂亮的那块。
“同志好眼光,这块‘上五花’,三层分明!” 肉贩子麻利地下刀,一条足有两斤多的上好五花肉被割了下来。
“再要几根排骨。” 裴叙又指了指旁边的肋排。
肉贩子乐呵呵地又砍了几根。裴叙还想多买点猪板油熬油,肉贩子却摆摆手:“对不住啊同志,肉有定量,这都算您一个人的量了,不能再多啦!”
裴叙也不强求,付了钱和肉票,又挨个菜摊逛。水灵的芹菜、顶花带刺的黄瓜、刚挖出来的新土豆、一小捆嫩生生的小葱……看到耐储存的大白菜和萝卜,也买了不少。等他驮着满满一车筐“战利品”回到家,还不到七点。林棠还在熟睡中。
有了充足且相对丰富的食材储备,裴叙的“喂养”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林棠这两天的伙食水准首线上升,红烧肉软糯入味,煎豆腐金黄焦香,连素炒的芹菜都格外清脆爽口。营养跟上了,加上裴叙无微不至的照顾,林棠整个人气色红润,精力充沛,干起活来更是劲头十足。
她带着她的核心小组,像上紧了发条。实验室里,齿轮啮合的模型被反复组装测试;车间里,根据徐瑾和计算数据打造的新型切割刀片和脱粒滚筒纹路正在精加工;郊区试验田里,他们测量着不同品种麦秆的高度、硬度、麦穗的疏密……小组的进展外人无从得知,只看到他们一会儿埋头搞齿轮传动,一会儿又对着小风扇的鼓风机修修改改,忙得脚不沾地,却看不出个明确的名堂。
“啧,我看林工这也是没招了,破罐子破摔吧?”
“就是,搞那些齿轮、风扇能造出收割机?这不是闹呢吗?”
“估计就是做做样子,对上头有个交代,反正时间到了拿不出东西,理由也好找,条件不具备嘛”。
“可惜了,白瞎了裴工天天变着法儿给她做好吃的补身子……”
这样的议论,在研究所的角落里悄悄蔓延。连带着李江河他们几个,偶尔也会收到一些同情或探究的目光。然而,只有深入参与其中的核心成员们才知道,那些看似零散的、甚至有些“不务正业”的工作,正在林棠清晰的蓝图下,一步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当林棠终于将蓄电池扩容方案的关键参数敲定,并将优化后的动力传输、负压收割、轻量化脱粒清选等核心模块的设计图整合完毕时,时间己经指向了五月初。
傍晚,林棠回到家,难得地没有立刻去看资料,而是半靠在旧沙发椅上,小口小口地喝着裴叙给她泡的、加了点红糖的温开水,眉眼间带着一丝大战前的疲惫,也有一丝即将亮剑的兴奋。脚边放着一个半旧的蓝布包裹,是王慧阿姨托人捎来的。得知她怀孕,王阿姨高兴坏了,光是柔软吸水的纯棉尿布就寄了二十多条,还有几件小衣服。
“王阿姨太客气了,” 林棠放下杯子,摸了摸那些细软的棉布,“老收她东西,怪不好意思的。等过些天端午节,我多包点粽子,你给王阿姨和小王送点过去。” 这些日常人情往来的琐事,现在基本都是林棠在记着安排。
裴叙坐在旁边的小凳上削着土豆,闻言点点头:“好。” 他注意到她最近因为项目压力大,有时会忘事,便默默在心里也记了一笔。看着她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思虑,他放下土豆,擦了擦手,问道:“眼瞅着快收粮了,你的‘秘密武器’,准备得怎么样了?” 他指的是那台凝聚了无数心血、却从未对外展示过的联合收割机样机。
林棠眼睛一亮,身体坐首了些,正想跟他说这个:“差不多了,核心部件都齐了,明天组装调试,后天就去郊区试验田做第一次实地试验” 。她的语气带着跃跃欲试的激动,随即看向裴叙,带着点小小的狡黠和依赖,“你后天有空吗?跟着一起去吧?”
裴叙挑眉,带着点明知故问的笑意:“我去做什么?给你们的技术成果鼓掌?”
林棠伸手拽了拽他的衣袖,小女儿情态自然流露:“当然需要裴工的专业眼光指导把关啊,而且……” 她顿了顿,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主要是这大家伙,瞧着有点……嗯,不太寻常。多带点人手,万一需要搬搬抬抬,或者临时调整什么的,总归方便些。你就当去给我们当个高级苦力” 。她知道裴叙的动手能力和临场应变都是一流的。
裴叙被她这半是撒娇半是认真的小模样逗乐了,反手握住她拽着自己衣袖的手指,捏了捏,眼底是纵容的笑意:“好。林总工都发话了,我这个‘高级苦力’,随叫随到。”
两天后,五月初一个晴朗的早晨。京郊一片己经泛出金黄的麦田边,围拢了不少人——有研究所被惊动自发前来看热闹的工程师,有附近被好奇心驱使的村民,也有厂委得到消息匆匆赶来的张厂长、高建国等人。
人群的中心,是林棠、裴叙和她的核心小组成员们。他们围着一台用帆布半遮盖着的、造型奇特的机器。
“这……这啥玩意儿?” 一个老农瞪大了眼,看着那怪模怪样的铁家伙。
“瞧着像……像台车?又不像……”
“前面那排是刀?后面那个大圆筒是干啥的?”
“真能自己个儿割麦子?吹牛吧?”
议论声中,李江河和顾杰深吸一口气,合力拉开了遮盖的帆布。
一台从未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的机械,露出了它的真容。它有着类似小型拖拉机的底盘,但结构更加紧凑。前方是闪烁着寒光、排列紧密的往复式切割器,切割器上方连接着一个造型独特的、带有宽大吸口的金属管道。中部是一个体积不小的、用轻质合金和部分木质结构包裹的箱体,箱体侧面能看到精心设计的筛网和气流出口。后部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用于收集纯净麦粒的粮箱。整个机器看起来线条硬朗,结构复杂而充满工业力量感,与周围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嚯!” 人群发出一阵更大的惊叹。这玩意儿,看着就不简单。
马俊杰也抱着儿子饺子挤在人群里看热闹。小林紧张地抓着丈夫的胳膊。饺子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那个大家伙。
林棠走到机器旁,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裴叙鼓励的眼神上。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动和一丝忐忑,对负责操作的李江河点了点头,声音清晰而镇定:
“开始吧”。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ecag-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