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单位里,昨天还是领导心腹,今天就被翻脸打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5章 单位里,昨天还是领导心腹,今天就被翻脸打压

 

老家村口的李木匠,总爱拿橡皮筋比喻人情:"拉得越紧,松手时弹得越疼。" 这话搁职场里,像极了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去年在单位电梯里,见着老张对着手机叹气 —— 半年前还被领导拉着敬酒的人,如今发三条微信都换不来一个 "收到"。今儿个咱就着几个老同事的遭遇,聊聊领导为啥会突然变脸,那根绷紧的橡皮筋,到底在啥时候会松开。

项目落幕:你成了 "用旧的扳手"

(一)老张的 "信息化泡沫"

去年单位搞信息化改造,老张是技术负责人。那阵子领导见了他就拍肩膀:"老张啊,这项目离了你可不行。" 周末加班,领导亲自提着奶茶来机房:"辛苦辛苦,回头给你请功。" 连食堂阿姨都知道:"张工现在是领导跟前的红人。"

可等系统上线那天,领导在庆功宴上把功劳分给了三个部门,轮到老张时只说:"技术保障做得不错。" 后来老张想申请升级服务器,发了三次微信,领导才回个 "知道了"。他跟我喝酒时苦笑:"就像修水管,人家用你的扳手拧完螺丝,扳手就该回工具箱了。"

这让我想起老家盖房子的包工头,砌墙时把瓦匠捧得像神仙,墙一砌完,连工钱都想拖着不给。领导重用你时,你是攻坚克难的 "开山斧";项目一结束,可能就成了占地方的 "旧刨子"—— 不是你不好,是领导暂时用不上了。

(二)项目周期里的 "热冷曲线"

市场部的小王总结得透彻:"领导对下属的热情,就像烧开水。项目启动时猛火加热,中期保持沸腾,收尾时就关火了。" 他去年带推广项目,领导每周跟他对三次进度;项目一结束,他去汇报后续维护方案,领导指着日历:"我这两周没空,你先看着办。"

能力越界:你成了 "过长的影子"

(一)科长的 "才华之灾"

机关单位的老周,跟我讲过个真事。他们处的张科长,是李处长一手带出来的。张科长写材料能把政策文件揉碎了讲,做项目能把预算表算到小数点后三位,连上级领导都夸:"小张比老李还厉害。"

这话传到李处长耳朵里,风向就变了。张科长写的材料,李处长开始挑标点错误;他提的项目方案,总被说 "考虑不周"。后来有个重要项目,李处长首接交给了业务平平的王副科长:"小王虽然经验少,但态度踏实。" 老周说:"就像栽树,领导希望你枝繁叶茂,但不能高过他的屋檐。"

(二)职场的 "能力红线"

技术部的赵工更冤。他研发的新系统,效率比老系统提升 40%,可领导宁愿用老系统,也不让他推广。后来才知道,领导在会上说:"小赵太冒进,得磨磨性子。" 赵工这才明白:下属的能力就像放风筝,线在领导手里,飞得太高,他就会收线。

人设崩塌:你成了 "跑调的乐器"

(一)小李的 "听话变奏"

办公室的小李,刚入职时以 "听话" 出名。领导说东绝不往西,安排的活儿连夜干完,连领导爱喝的茶都记得是明前龙井。可去年做了个爆款活动,他在总结会上说:"这个方案其实可以更优化,当时领导坚持要改..." 话没说完,领导的脸就沉了。

打那以后,小李明显感觉被冷落。他跟我吐槽:"以前我是领导的 ' 复读机 ',现在成了 ' 杂音源 '。" 领导喜欢的下属人设,就像定制的西装,尺寸变了就得换 —— 你以前听话是优点,现在有主见就成了缺点。

(二)人设的 "保质期"

行政科的刘姐看得明白:"领导喜欢的不是你这个人,是你扮演的角色。他需要执行者时,你就得像螺丝刀;他需要附和者时,你就得像回声筒。角色变了,关系自然就变了。"

圈子错位:你成了 "不合群的棋子"

(一)老王的 "站队误伤"

财务部的老王,因为跟新上任的王副总走得近,被原来的李总疏远了。其实他没做啥出格的事,就是王副总请教老财务制度时,他多讲了两句。可李总和王副总是竞争关系,在李总眼里,老王成了 "对面的人"。

后来老王去报销差旅费,李总在单子上批:"事由不够详细。" 他补了说明再交,李总又写:"附件不全。" 老王叹气:"就像村里两户人家吵架,你跟其中一家多说了句话,另一家就把你当仇人。"

(二)关系网里的 "蝴蝶效应"

单位就像个蜘蛛网,你动一下,可能就碰了别人的线。销售部的小陈,因为帮纪委查账得罪了采购科的老吴,结果老吴在分管领导面前说他 "年轻气盛,不懂规矩",领导从此带小陈见客户的次数,从每月五次降到了一次。

破局的三个 "稳身法"

(一)做 "可替换但不可替代" 的零件

技术部的老赵,项目结束后主动学新系统,成了单位里唯一懂新旧系统对接的人。领导虽然不常找他,但遇到技术难题,还得说:"让老赵来看看。" 他说:"就像老家的万能钥匙,平时不起眼,谁家锁坏了都得找你。"

(二)给能力 "装保险栓"

张科长后来学乖了,汇报工作时总说:"这个方案是李处指导的,我就是跑腿的。" 写材料时故意留两个无伤大雅的小瑕疵,让李处长有修改的余地。老周说:"这叫给领导留面子,就像给自行车装闸,不能光自己跑得快,得让后面的人能跟上。"

(三)织自己的 "防护网"

老王开始跟其他部门的老同志走动,帮工会搞活动,给团委做预算。慢慢的,他在单位的 "朋友" 比 "对手" 多。有次李总又想卡他的报销单,工会主席路过说:"老王上周还帮咱们算活动经费呢,这单子我看没问题。" 李总只好签字。

老主任的 "橡皮筋哲学"

退休的老主任,抽屉里总放着根橡皮筋。他说:"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就像拉橡皮筋。你使劲拽,他也使劲拽,看着挺紧密;可他一松手,你就知道自己站多远了。"

他教我的 "职场生存三不",现在想想真管用:

不把热情当真情:领导请你吃饭,可能是有事相求;他夸你能干,可能是需要你冲锋。就像老家的媒人说媒,好听的话听听就好,别当真。

不让能力超范围:本事要藏三分,就像厨师做菜,不能比师傅做得还香。

不跟一人绑太紧:多交几个能说上话的同事,就像船有多个锚,一个松了还有别的能稳住。

橡皮筋松手后的站稳之道

每次看到被领导突然冷落的年轻人,就想起老主任的橡皮筋。其实松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盯着那根断了的橡皮筋,忘了自己脚下还有土地。

老张后来成了单位的 "信息化顾问",谁的系统出问题都找他;张科长学会了 "藏锋",现在己是副处长;老王的报销单再也没人卡了,因为他成了 "工会红人"。他们都明白:领导的变脸,不是你的终点,是让你换条路走的信号。

就像老主任说的:"单位里混,别做那根被人拽着的橡皮筋,要做脚下的石头。不管谁松手,你都能稳稳当当立在那儿。" 领导的热情终会退去,但你的本事、你的朋友、你在单位的位置,才是真正的靠山。记住,橡皮筋松手的那一刻,不是真相,是让你看清真相的镜子 —— 照见自己该往哪儿走,比抱怨谁松了手更重要。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bibh-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