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夜王昭独坐书房,案头烛火摇曳,映得墙上竹帘的影子斑驳陆离。他凝视着掌心那枚古旧玉佩,心中默念系统激活指令。
“叮——”
一声微不可闻的轻响在寂静中响起,玉佩表面泛起一层淡青色光晕,几道模糊轮廓缓缓浮现于空中,似有若无,仿佛被雾气遮掩。
王昭屏息凝神,指尖轻轻勾勒出轮廓线条,脑海里迅速调取前世水利课程的记忆。水车、风车……这些看似寻常的农具,在这个时代却足以改变生产力格局。
“这图纸,怎么会有汴梁工部的字样?”他低声自语,目光落在投影右下角的一行小字上,心头微微一震。
窗外秋风拂过,书页翻动,带来一丝凉意。
翌日清晨,后院偏僻角落己搭起一座简易棚架,铁匠王二蹲在地上,手中锤子敲打着一根粗壮木轴,火星西溅。王昭亲自绘图,分段讲解,每一道工序都力求精准。
“少爷,这玩意儿真能转起来?”王二擦了把汗,满脸狐疑,“咱村里的老辈人说,水车要靠水流推力,可你这设计,好像不是这么个理儿。”
王昭笑了笑:“理是一样的,只是方法不同。”他指着图纸上的叶片部分,“你看这里,角度调整之后,水流冲击更均匀,效率自然更高。”
王二挠了挠头,半信半疑地点头,继续埋头干活。
数日后,第一台水车在田边悄然矗立。清晨薄雾未散,王昭带着几名年轻族人来到河边,调试装置。随着水流涌入导槽,叶片缓缓转动,带动连杆结构,水斗依次将河水提至高处,注入干涸的田垄。
“成了!”一名少年激动地低呼。
王昭望着汩汩流入田间的清流,嘴角微扬,眼中却藏着更深的思索。
与此同时,另一侧山坡上,风车的试制也在紧张进行。王昭站在风势最强的坡顶,观察风向变化,记录数据。他亲手调整叶片角度,尝试用弧形结构减少风阻,提高旋转效率。
然而,首次运行便出了问题。
“咔嚓——”
一阵沉闷的断裂声惊起飞鸟,风车主轴应声而断,叶片轰然倒地,尘土飞扬。
“少爷,这材料怕是撑不住。”负责搭建的木匠皱眉道,“咱们这边没那么结实的木材。”
王昭蹲下身,捡起一段断轴仔细端详,眉头紧锁。
“换材。”他站起身,语气坚定,“去找市集上那种黄铜片材,加在轴承处。”
“黄铜?那是做首饰的料子,贵得很。”木匠迟疑。
“我来想办法。”王昭转身离去,心中己有计较。
三日后,风车重新组装完毕。这次,叶片改用弧形设计,支撑结构加固为双轴联动,黄铜轴承嵌入关键部位,整体稳定性大大提升。
当晨风掠过山脊,风车缓缓转动,带动石磨发出沉稳的嗡鸣。围观的族人们瞪大了眼,只见磨盘上麦粒不断被碾碎,细粉簌簌落下。
“一天能磨五百斤?”一名年长族人喃喃道,难以置信。
“不止。”王昭淡淡一笑,“若风势稳定,六百斤不成问题。”
人群骚动起来,有人欢喜,也有人忧虑。
“这东西……太邪门了。”一名族老低声嘀咕,“咱们祖祖辈辈都是靠人力磨粮,哪见过这种怪物?”
“怪物?”王昭听闻,目光扫去,“它不过是工具罢了,与犁铧锄头无异。”
族老面色微变,不再言语。
午后,王昭召集众人,在田边设演示场,请族中长辈亲身体验。水车灌溉效率之高,风车磨坊之快,令不少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族人也频频点头。
“少爷,照这法子,咱们明年的收成恐怕能翻一倍。”一名年轻族人兴奋道。
王昭点头,却并未露出多少喜色。他望向远处,思绪飘远。
他知道,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效率,还有觊觎。
果然,当晚,王昭回房时,发现案上多了一张纸条,字迹潦草:
“慎行。”
他神色不变,将纸条揉作一团,投入灯焰之中。
翌日,刘玉娘悄然来访。
“少爷,我听说,有族人在背后议论您。”她轻声道,手中团扇轻摇,扇面图案正是一组弧形叶片,与风车设计惊人相似。
王昭抬眸看她,眼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他们说什么?”
“有人说这是妖术,也有人问您从何处得来此等奇技。”她顿了顿,“还有一人,问起了您的玉佩。”
王昭沉默片刻,忽然笑道:“看来,是时候让这玉佩再帮一次忙了。”
他说罢,掌心轻握玉佩,意识再次沉浸其中。
“叮——”
系统界面再度开启,一幅新图缓缓展开。
这一次,是一张更为复杂的结构图——曲辕犁改良版,标注着详细比例与受力分析。
王昭目光微闪,心中己有计划。
但他没有注意到,刘玉娘看着那图纸的眼神,似乎比他对系统的理解还要透彻几分。
夕阳西斜,余晖洒落在风车之上,金光闪闪,仿佛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而在这光芒之下,暗流,也正在悄然涌动。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aaaa-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