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战斗的痕迹尚未完全清除。王昭立于庭院之中,手中握着一封刚送来的文书,目光沉稳而深远。
赵衡站在一旁,轻声道:“少爷,魏帅那边虽受挫,但不会善罢甘休。”
“我知道。”王昭将文书叠起,收入袖中,“但我们不能只防不攻。”
他转身望向书房方向,脚步不急不缓。昨日一战虽胜,却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技术可以改变生产力,但若无法推广开来,终究只是藏在密室里的图纸。
进入书房时,刘玉娘正坐在案前,翻阅一份手抄的农产账册。她抬头看了王昭一眼,眼中带着几分笑意。
“你来得正好。”她合上账册,语气平静却不容忽视,“我有个想法。”
王昭在她对面坐下,目光微凝:“说。”
“这曲辕犁改良了,也试用了,可要真正让百姓受益,不能只靠我们一家之力。”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王氏虽有田地,但周边士族、庄主、乡老才是真正的耕作主力。若能让他们接受这新式农具,不仅能提升产量,也能为我们赢得民心。”
王昭沉默片刻,缓缓点头:“你是想……推广?”
“正是。”刘玉娘眼神坚定,“我可以出面,联络几个与王氏关系尚可的庄主,先做试点。”
王昭看着她,忽然笑了笑:“你倒是比我还着急。”
“不是我着急。”她微微一笑,“是你太谨慎。”
王昭没有反驳。他知道,自己确实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多疑。但这乱世之中,一步错,便可能满盘皆输。
“好。”他最终开口,“但必须稳妥行事。”
三日后,王氏家族议事厅内,气氛略显凝重。
三位长老围坐于主位之上,王昭与刘玉娘分坐两侧。桌上铺着一张绘有农田分布的简图,旁边还放着一块从试验田带回的翻土样本。
“这是用新犁翻出的泥土。”王昭指着样本说道,“质地松软,利于播种。”
二长老皱眉:“可这东西打造起来费时费力,又无利可图,为何要投入?”
刘玉娘适时开口:“长老所言极是,但您是否想过,若邻村因这犁增产,将来若有战事,他们愿不愿为王氏出力?”
三长老抚须思索:“此话倒也有理。”
王昭趁势道:“更何况,这犁并非强求所有人使用。我只是希望能在几处村庄先行试点,若效果显著,再逐步推广。”
大长老终于开口:“你们打算先从哪几个村子开始?”
“河东三村。”刘玉娘答道,“那里的庄主虽与王氏有些旧怨,但我己有计划。”
“哦?”大长老来了兴趣,“什么计划?”
刘玉娘嘴角微扬:“以茶会之名,请三家女眷齐聚一堂,借由她们化解庄主之间的成见。”
三长老轻笑:“女子之道,倒也不失为妙策。”
王昭拱手:“请三位长老准许。”
大长老沉吟片刻,缓缓点头:“那就试试看吧。”
次日清晨,刘玉娘己带着两名随行丫鬟离开王氏庄园,前往河东三村。
王昭站在门前目送她远去,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不安。
赵衡低声问道:“少爷可是担心她?”
“她比我想象中更懂人心。”王昭淡淡道,“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想知道她到底是谁。”
赵衡没有接话,只是默默地看着前方渐行渐远的身影。
三日后,刘玉娘归来,神情轻松。
“成了。”她将一封信递给王昭,“三村庄主答应参与试点,且愿意各自提供十亩良田供测试。”
王昭接过信扫了一眼,嘴角微扬:“你果然有一套。”
“不过是投其所好罢了。”刘玉娘笑道,“其中一庄主之女对诗词颇感兴趣,我便借机聊了几句诗文,她便对我多了几分亲近。”
王昭闻言,神色微动:“她问你出身了吗?”
“问了。”刘玉娘坦然道,“我没说太多。”
王昭点了点头,未再多问。
接下来的日子,王氏庄园进入了紧张的制造阶段。
铁匠与木匠被分成多个小组,每组负责不同部件。图纸被拆解为模块化设计,使得工艺难度大大降低。
然而,人手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
“李三那边己经加派人手。”赵衡汇报,“但进度仍慢。”
王昭听完后,看向一旁正在监督工坊的刘玉娘:“你怎么看?”
“工匠们缺乏动力。”她首言不讳,“不如设立奖励机制,每完成十套,便可得额外银钱。”
王昭沉思片刻,点头:“可行。”
命令很快下达,工匠们的积极性果然提升不少。原本预计需半月完成的订单,提前了五天。
就在众人以为一切顺利之时,一名年轻铁匠在夜间加班时,偶然发现图纸边缘有模糊字迹。
他凑近细看,隐约辨认出几个古篆文字,像是某种密码。
他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将此事告诉了李三。
李三听后,脸色微变,立刻将此事上报。
当夜,王昭在书房内,仔细研究那张图纸。
火光照耀下,那些模糊字迹竟渐渐清晰起来——
“天启之钥,非命者勿近。”
王昭瞳孔微缩,脑海中浮现出密室墙上那串相似的铭文。
他猛然意识到,这块玉佩,或许并不只是个简单的系统触发器。
它背后,藏着更深的秘密。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aaaa-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