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议事厅内烛火尚未熄。
王昭站在案前,手中握着一封未拆的密信。昨夜自赵西手中接过时,他便知这封信不同寻常——不仅是那晚宴席上那位年长代表所赠,更因那字迹中透出的熟稔与试探,令他心头微震。
“临行前请务必拆阅。”
此刻,他独自一人,屏退左右,指尖轻抚封泥,缓缓启开。
纸张展开,墨迹苍凉而凝重:
“王公子,某处藏有前朝秘档,或与王氏过往有关,愿献于公子。”
寥寥数语,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王昭眉头微蹙,目光落在信末的印记上——一枚陌生的朱印,形制古拙,不似李存勖惯用之物,倒像是……军中旧将所用私章?
他沉吟片刻,将信折起收入袖中,转身步出议事厅。外头天色尚早,晨风裹挟着露水扑面而来,让他精神一振。
今日,是军事会议的日子。
**
议事厅内,众将己陆续入座。
左侧是随王昭征战多年的心腹将领,右侧则是族中老成持重的旧部。厅中气氛并不轻松,隐隐带着几分肃杀之意。众人皆知,此番召集,非为战事部署,而是要议一项新政——“均田减赋”。
王昭步入主位,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诸君,昨日我己率三千精锐赴前线,然城中之事,亦不可懈怠。今有一策,关乎长远,望诸君共议。”
他顿了顿,取出一张地图铺于案上,手指轻点北原新地,“此地己归我王氏治下,然百姓流离,田亩荒废。若欲长久立足,需安其心、稳其命。”
一名年长将领皱眉道:“少主之意,是要动军屯之粮?”
王昭摇头:“非也。我提议者,乃‘均田减赋’之策——凡无主荒田,由官府丈量后分予流民耕种,三年免赋,五年半税。如此既可安定民心,亦能充实兵源。”
此言一出,厅中顿时响起一片低语。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率先起身,语气凝重:“此举若行,必动摇军权根基。如今乱世未平,将士们靠的是俸禄与战功维系忠诚,若土地分给百姓,谁还愿披甲上阵?”
另一人接话道:“正是!我等追随少主至今,凭的是军功赏赐,若田地广施,岂不人人皆得利,军心何以凝聚?”
王昭面色平静,并未立即反驳,而是转向一侧沉默良久的一名年轻副将:“张延,你怎么看?”
那名叫张延的副将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随即抱拳道:“属下以为,少主所言确有道理。如今兵员紧缺,许多士卒家中无地,打仗只为糊口。若能以田换忠,未必不是良策。”
老将闻言冷笑:“你小子懂什么?军功才是根本,田地不过是虚名!”
厅中争论愈演愈烈,几近剑拔弩张。
王昭终于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诸君所忧,我皆理解。”他缓缓说道,“但你们是否想过,若百姓无地可依,流民日增,反贼蜂起,我们又如何守住这河东之地?”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向北原:“此地尚有大片荒田未垦,与其任其荒芜,不如授之于民。至于军中俸禄,我自有安排。”
“哦?”一名将领挑眉,“愿闻其详。”
王昭回身,目光坚定:“我打算推行‘军屯结合’之法。每营设屯田校尉,士兵轮番耕作,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如此既能保障军粮供给,又可减少对民间征收,两全其美。”
此言一出,厅中顿时陷入短暂的沉默。
几位年轻将领眼神交汇,似乎在思索可行性。而那些老将则神情复杂,有人皱眉沉思,有人低声议论。
忽然,先前反对最激烈的那名老将冷声道:“少主好大的口气。可你有没有想过,一旦施行此策,军中将领手中的权力会被削弱,甚至被架空。”
王昭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将军所言极是。但我问一句——若一个将领,只靠剥削百姓、掌控土地才能维持威信,那这样的将领,要来何用?”
此话一出,厅中空气骤然凝固。
几名老将脸色铁青,有人己按住刀柄,似要起身质问。
就在此时,赵西匆匆走入,低声在王昭耳边说了几句。
王昭神色微变,旋即恢复镇定,对众人拱手道:“诸君,此事暂且搁置。前线军情紧急,我需亲自前往处理。稍后我会再拟细则,望诸君三思。”
说罢,他起身离席,快步离去。
厅中众人面面相觑,争论虽止,但暗潮仍在涌动。
**
午后,书房内。
王昭坐在案前,再次取出那封神秘信件,目光落在那枚陌生的印记上。
他心中己有几分猜测——这封信,恐怕并非单纯为了献档而来。背后之人,或许另有目的。
门外脚步声轻响,赵西推门而入,递上一封信。
“这是从您怀中取走的信,今晨被人悄悄放回原处。”
王昭接过,打开一看,竟是自己那日未曾拆开的信笺。信纸平整如初,唯有角落处多了一行小字:
“均田之举,动人心,更动权臣之利。慎行。”
王昭瞳孔微缩,随即缓缓合上信纸。
窗外风起,吹动帘幕,仿佛有什么悄然潜伏。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训练场上的士卒身影,久久未语。
理念之争,才刚刚开始。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eaaaa-10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