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偷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章 偷师

 

如今的天宇传媒,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五脏俱全,己经搭起了六个核心部门:

剪辑工作室:眼前的这个技术核心,专门负责后期精修。

影视制片部:这是林妃妃的“主战场”,她作为公司副总兼制片部总监,手下聚集了一批搞制片的好手,专门负责公司主控或参投的那些电影电视剧项目,从立项到拍摄落地,都得她的人盯着。

总经理办公室:这摊子归安迪管。她同样挂着副总头衔,日常就是坐镇中枢,处理公司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运转和运营事务,大到战略协调,小到流程优化,都是她的职责范围,确保公司这台机器高效、稳定地跑起来。

摄制设备部:负责管理和维护公司的拍摄器材,为项目提供硬件支持。

电影制作部:这个部门更侧重于电影项目的具体执行层面,配合制片部把项目从蓝图变成现实。

文学编辑部:负责剧本的筛选、开发、润色,是内容创意的源头之一。

方不凡一边往里走,一边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公司的架构。林妃妃和安迪,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配合得相当不错,让他省了不少心。林妃妃带着制片部冲锋陷阵,安迪则在后方运筹帷幄,稳住公司大盘。他看着师兄们接过母带,开始讨论剪辑思路,心里那份“捡漏”《宫》和准备吃下《步步惊心》的兴奋劲儿还没完全平复。公司虽小,但骨架搭得正,人才也到位了,这感觉,挺好。

天宇传媒这艘小船,部门架构算是基本搭起来了。除了林妃妃和安迪坐镇的那几个核心部门,另外三个技术口的关键位置,方不凡也尽量找了专业对口的能人来扛:

剪辑工作室:三位北影厂出身的师兄坐镇,技术活交给他们,方不凡心里踏实。

摄制设备部:总监不是别人,正是《无名之辈》的摄影师老张!他整天跟各种机器打交道,管设备再合适不过了,门儿清!

电影制作部:这个部门负责把项目具体落地执行。里面还有个熟面孔——副导演文牧野,小伙子有想法又肯干,方不凡让他在这部门挂了个副总监,算是重点培养对象。

唯独那个文学编辑部,让方不凡有点头疼。现在就是个空架子,小猫三两只,正经能挑大梁的编辑人才稀缺得很。他心里盘算着,得赶紧去北电的编剧系“扫荡”一圈,或者干脆去那些火爆的网络小说网站蹲点挖人。这部门太重要了!天宇要想成为顶尖的内容制作商,没一支强大的编剧队伍撑着,光有好点子可不行,得能源源不断产出高质量的剧本才行。

方不凡拿着《无名之辈》的母带走进剪辑室,一股熟悉的“战斗”气息扑面而来。三位三十多岁的师兄正围着几台专业设备忙活,键盘鼠标敲得噼啪响。

“师兄,情况咋样?”方不凡凑过去问道。

“刚到,刚传上去,就等你来掌眼了。”负责主导的刘洋头也没抬,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着,一边连接设备一边说,“不凡,这粗剪的活,你就放心交给我们仨吧。你这导演啊,留着精力把关后面的复剪和精剪才是正经。不然从头跟到尾,非得把你累趴下不可!”

“行啊!那我正好偷个师,学学咱们剪辑的艺术。”方不凡哈哈一笑,顺手拖了张凳子坐下,一副准备当“学生”的样子。

“打住打住!可别捧杀我们哥几个!”刘洋斜了他一眼,赶紧结束这商业互吹环节。只见他麻利地接过母带,塞进机器,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个指令。瞬间,三台专业显示器亮起,开始滚动播放《无名之辈》拍摄时堆积如山的原始素材——有精彩的表演,有穿帮的NG,有各种备用镜头,看得人眼花缭乱。

“哥几个,开干吧!”刘洋大手一挥,颇有几分豪气,“甭客气,该下手时就下手,给我往‘死’里剪!把那些没用的、多余的、拖节奏的,统统咔嚓掉!”

“得嘞!走着!”另外两位师兄咧嘴一笑,打了个响指,一屁股坐在各自的电脑前,眼神瞬间变得专注起来。

随着胶片被专业设备读取,转换成数字信号,工作室里响起了规律的“沙沙”声和键盘鼠标的敲击声。三位剪辑老手正式施展他们的“庖丁解牛”之术。

方不凡看着这一幕,心里有些感慨。08、09、10这三年,真算是电影胶片时代最后的辉煌了。再过不了多久,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突飞猛进,电影剪辑也将彻底告别过去那种需要拿着剪刀在胶片上“咔咔”动手的原始方式。以后就全在电脑上搞定,鼠标一点,轻松搞定两小时的大片。当然,这电脑也不是咱家打游戏的那种,是专门用来“伺候”电影的高配怪兽!CPU要快,内存要大,显卡要猛,显示器要够专业,运算速度得跟得上,硬盘容量更是得海量,不然一部电影动辄几个T的素材,根本装不下。

《无名之辈》这片子,为了追求质感和情怀,大部分镜头还是用了胶片,只有小部分用了数码设备。在方不凡看来,这绝对算得上是一部倾注了心血的“诚意之作”。

沙沙…嗒嗒嗒…

工作室里,剪片的声音和键盘声此起彼伏。西个人从早忙到晚,眼睛都看花了,进度条却只艰难地往前挪动了一小格——粗剪刚完成了十分之一。

电影剪辑这活儿,远没有外人想的那么简单。所谓粗剪,就是要把拍摄时积累的海量素材里那些多余、重复、效果不佳的镜头“大刀阔斧”地剪掉,同时还要补充必要的连接内容(比如空镜、转场),把那些拍摄时没顾上或者遗漏的小细节给补上。一部电影最后能不能立住,能不能打动观众,后期制作起码要占三分之一的份量,一点不比前期扛着机器风里来雨里去地拍摄轻松。

方不凡想起早些年,很多导演都是自己撸起袖子干剪辑,毕竟是自己“生”的“孩子”,交给别人总怕被“糟蹋”了。但随着电影工业发展,项目越来越庞大,导演的活儿也越来越多,分身乏术,这才催生了剪辑师这个专门的行当。看着眼前三位师兄专注的身影,他庆幸自己不用一个人扛下所有。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效率更高,效果也可能更好。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iibd-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