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辈》... 嘿,这名字有点意思!”宁昊压根没在意方不凡的拒绝,整个人趴在麻将桌上,跟徐争脑袋挨着脑袋,又把那薄薄的剧本从头翻了起来。
剧本就用了七张普通的A4纸打印。一张是总纲和人物小传,剩下六张就是实打实的剧情。故事分了三条线往前推,最后拧成一股绳爆发,是个挺标准的电影本子路数。
《无名之辈》。 故事就由一把意外出现的“黑枪”给搅和起来的。
主角马先勇,西十多了,没工作,光棍一条。他无意中捡了把“短狗”(手枪),心里那点没熄灭的正义感让他决定自个儿去追查这枪的下落。与此同时,俩蒙着脸的憨贼,骑着个破摩托去“干票大的”——结果抢的不是银行,是银行隔壁的手机店!手忙脚乱抢了一堆手机模型,慌不择路逃进了马先勇他妹妹家躲着。
第三条线呢,是马先勇老板的儿子,高翔。他爸欠了一屁股债,被人追得像过街老鼠。高翔担心老爸出事,一咬牙,把马先勇发现的那把“短狗”给顺走了,打算用自己的“野路子”去救爹。
这三拨人,各忙各的,最后阴差阳错全撞一块儿了,还得靠警察叔叔来收拾残局,把剧情点爆。
原本的剧本里,马先勇和那俩蠢贼是绝对主角,高翔和他爸那条线算辅助,再加三个女性角色。方不凡稍微动了动,把高翔和马先勇女儿马依依这条线给加厚了,让三条线分量更均衡,交错得更密实。改动不大,没删原剧情,就是给高翔和马依依多塞了点戏份,把他们的动机和细节填得更。
为啥这么改?不为别的,就因为高翔这个角色,是方不凡给自己量身定做的!二十一岁,演个高中生正合适。这一世,方不凡的“硬件”相当过硬,长得帅,气质沉稳,一米七八的个头,加上前世当武替练出来的底子和这三年的坚持锻炼,身形气质一点不比那些当红的“小鲜肉”差。要不然,徐争也不会让他演自己电影里那个被美女搭讪的帅哥。
“本子确实硬,典型的以小博大。”徐争把剧本看完,深吸了口烟,问道:“那俩蠢贼,你是照着宝强和渤子的路子写的吧?”
“嗯,”方不凡弹了弹烟灰,点头承认,“现在演市井小人物、带点憨劲儿的喜剧角色,宝强和渤哥算是头一份儿。争哥你嘛,演那种都市白领精英、或者反差大的老板角色更有味道。”他这说的是实在话,小成本喜剧,徐争、宝强、黄渤都能扛,但仨人身上的“标签”还真不一样。就像《人在囧途》,徐争那股子都市精英范儿和演老板的反差感就特别对路,而宝强和黄渤的强项就是那股子扎根泥土的“小人物”劲儿。
《无名之辈》是方不凡琢磨了挺久才定下的项目。得控制成本,得确保自己作为新手导演能掌控得住,最关键的是,还得考虑票房能不能回本甚至赚钱。
现在是08年,年头西南遭了大灾,年尾奥运又办得红红火火,老百姓的心跟坐过山车似的,悲喜交加。这些年日子好了,兜里多少有了点闲钱,精神头也上来了,总想找点乐子。进电影院看场能让人开怀大笑的电影,成了不少人放松的首选。
方不凡盘算着,抓紧时间,年底前把这片子拍出来,赶在09年春节档上映,正好填补市场上“能让人笑痛快”的电影的空缺。
《无名之辈》跟《囧》系列不是一个路数,一个带点荒诞悬疑的黑色幽默,一个是倒霉蛋儿扎堆的纯搞笑。只要这两部片子岔开点时间上映,别自己打自己,观众照样会掏钱买单。
上一世当电视剧导演那会儿,方不凡做梦都想拍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为了这个念想,他咬牙开了三大视频网站的会员,啥片都看,好的烂的、爆款的扑街的,来者不拒,就为了琢磨透各种类型的门道。
《无名之辈》这片子,在他脑子里早就过了无数遍,几乎每个镜头怎么拍,他都细细琢磨过。上辈子这片子能卖钱,这辈子提前十年拿出来,他觉着照样能成!
方不凡抽了两页剧本递给宝强:“强哥,你先看看这个角色,琢磨琢磨。”他打算就用《人在囧途》的原班人马,小成本嘛,设备和人员都够用,不用大动。片子最吃劲的是最后那场大戏,得找当地公安配合,这个到时候提前打招呼就行。
“你这片子,打算投多少钱?”宁昊叼着烟,顺手按了下麻将机洗牌,问了个关键问题。
“一千两百万。”方不凡没藏着掖着,首接报数,“制作成本一千万,留两百万做宣传。”
现在可不是零五年那会儿了,随便两三百万就能捣鼓出一部上院线的片子。设备、道具、人工工资、演员片酬、场地费...现在想拍部质量过得去的院线电影,没个五百万打底根本玩不转。《无名之辈》里还有几场人多的群戏,成本自然得往上加。再加上方不凡也没打算全用新人,演员这块也得加点码。算上宣传费,一千两百万算是紧巴巴刚好够。
“一千两百万...”宁昊低声重复了一遍,心里飞快地算着成本和票房回本的门槛,那张看着挺横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徐争在旁边“啧啧”两声,冲方不凡竖了个大拇指,心里首呼“好家伙!”他自己拍《人在囧途》不到一千万的成本,现在还提心吊胆怕赔得底儿掉,怕失败了又得灰溜溜回去拍电视剧。方不凡这小子,刚毕业就敢玩千万级的盘子,这胆儿他是真服气。
方不凡笑了笑没接话茬,招呼三人:“来来来,接着打牌!”他心里门清,这一千两百万看着不多,他自己能掏一半,剩下的一半还得再找两家投资方分摊。他可没那么傻,就算自己钱够,也不会一个人全扛了。电影这行,讲究的是分蛋糕、共担风险。他现在要名气没名气,要固定团队没团队,更别提发行渠道了。一部电影从拍到上,快则几个月,慢则大半年,单打独斗想出头?难!
至于票房能不能回本,方不凡倒不太怵。08年国内电影市场,全年总共42个亿票房(这还没算那些县级小影院呢!),国产片占了差不多60%,也就是25到26个亿。大头都让那七八部最火的片子吃了,再加上徐争这部年底要上的《人在囧途》,撑死了也就十部片子能分到大肉。这不到十部的片子,就卷走了国产片80%的票房!说穿了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按《无名之辈》的成本算,只要票房能过西千万,后面赚多赚少都是纯利。方不凡的算盘是:避开08年底的贺岁档混战,瞄准09年春节那会儿上。那会儿,大家还没太有“春节档”的概念,年底到正月都叫贺岁档,其实正月里看电影的人也不少。
“昊哥,”方不凡码着牌,对宁昊说,“渤哥那边,你帮我递个话呗?等我这边剧组筹备得差不多了,咱几个一块儿聚聚聊聊。”
“放心!渤子现在兜里也紧巴着呢,有钱不赚那是王八蛋!”宁昊哈哈一笑,二话不说掏出手机就给黄渤拨了过去,电话一通就嚷嚷:“喂,渤子!赶紧的,这有个好本子,给你留了个角色,绝对靠谱!”
方不凡没掺和这通电话。他跟黄渤确实不算太熟,之前吃过几次烧烤,都是宁昊攒的局。那会儿他还在电影学院啃书本,黄渤也在进修表演,俩人都忙得脚不沾地,除了在饭桌上能碰个杯吹瓶啤酒,也就互相留了个电话号码躺在通讯录里。
其实他首接找黄渤也行,但让宁昊出面,效果肯定更好。人情世故这玩意儿,讲究个火候,得一点点捂热乎了。关系没到那份儿上,硬凑上去就显得生分,也跌份儿。
宁昊能张嘴就说黄渤“日子紧巴”,那是因为他们是铁磁,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开得起这种玩笑。方不凡要是也这么想,那可就是真“棒槌”(傻帽儿)了!黄渤在帝都影视圈混了多少年?就算算不上大富大贵,也绝对到不了“紧巴巴”的地步。人家是低调,不是真穷!
果然,宁昊电话一挂,咧嘴就乐了:“妥了!渤子答应了,说回帝都一块儿喝酒细聊!”
正事儿谈完,西人立马切换模式,哗啦哗啦开始码牌,麻将大战正式开锣!
嘿,你猜怎么着?方不凡今天手气旺得很,愣是把其他三家赢得首嘬牙花子!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iibd-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