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提议听着确实,但问题紧跟着就来了,怎么才能搞到 S 级诡异?
虽说可以通过‘传说十连招募’,保底产出一只。
但每次十连需消耗十万积分,积分与营业额挂钩,十万积分即对应一千万营业额。
就算最近项目爆火,单日流水也不过五位数。
一千万?
这数字对现在的林渊来说,简首是天文数字。
别说十连招募,就连凑齐一次单抽的积分都得精打细算。
这么一想,林渊顿时觉得憋屈,忍不住抱怨:“现在别说十连抽要的一千万积分,就连单次招募的一百万积分我都凑不齐。就算凑齐了,谁信单抽能出奇迹啊?”
他太懂这些抽卡套路了。
所谓的概率,早就被算法固定死了。
说是随机,其实都是在预设范围内的伪随机,想逆天改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往死里氪金,一次不行就砸十次、百次。
正吐槽着,系统突然出声。
【传说招募首次单抽,保底获取一只 S 级诡异,这算是系统福利】
林渊眼睛瞬间亮了,首次单抽就送 S 级?
好手游的套路。
但是我喜欢啊!
哪怕这需要一百万营业额,也不是遥不可及了。
按现在的客流量,生意好的话一个月就能达标,慢些撑死两个月。
这个目标具体又实在,完全能让人踮踮脚够着,林渊心里顿时燃起了盼头。
只是,开心过后,林渊心里还是打鼓,忍不住追问:“用诡异的规则来保自己安全,就没什么隐患吗?”
【作为系统持有者,在鬼屋场地内,宿主拥有无限复活权限,任何诡异造成的伤害都无法真正杀死宿主。至于鬼屋场地之外,系统会确保宿主绝对不会被诡异伤害】
林渊愣了愣,突然反应过来。
这分明是能卡 BUG 啊。
诡异的保护和复活能力看着好用,实则藏着巨坑。
用得越多,越容易被规则反噬,到最后多半是死得不明不白。
但他不一样,有系统兜底,诡异伤不了他。
也就是说,他能无视那些反噬风险,放心大胆地用诡异的规则来护身。
这大概就是系统对他的另类保护了。
虽说不能首接防车祸、挡意外,但靠着这套 “借诡异之力,又不受诡异所制” 的机制,就能把安全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林渊琢磨透这层关节,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只要攒够积分抽来 S 级诡异,周明远可能有的小动作,根本不足为惧。
而且他这鬼屋本就不同寻常,将来必定会大火,到时候各种麻烦和问题只会接踵而至。
有了这份安全保障,他就能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扑在鬼屋的经营上。
念头落定,林渊转身投入到工作中。
前台的叫号声、游客的惊叫声此起彼伏,鬼屋的挑战仍在继续。
刚开放的新项目中,作业鬼和点名鬼两个项目,用的都是 C 级诡异。
这类诡异的规则不算特别严谨,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容易不到哪里去。
就拿作业鬼来说,哪怕现在大家都摸清了它的套路。
只要在限时内解出它出的题目就能活,可实际挑战时,几乎没人能逃过死亡命运。
原因无他,那些题目是真的难。
初中奥数级别的几何证明、掺杂着冷僻知识点的历史论述、甚至还有涉及大学物理的力学分析,普通游客别说解出来,光是看懂题目都得费半天劲,自然只能乖乖触发死亡规则。
点名鬼的规则看似更简单,只要没听到它喊自己的名字,就能安全离开。
但 “知道” 和 “做到” 完全是两码事。
上次那个侥幸逃脱的女生,纯属极端情况,她被吓得全程尖叫,精神高度混乱,注意力完全被恐惧攫住,这才没听见点名。
可现在的挑战者们,要么刻意绷紧神经去 “躲” 那声点名,结果越在意越容易捕捉到声音。
一来二去,至今没人能复刻那份好运。
相比之下,B 级的镜面鬼项目就棘手多了。
它的规则严谨度远超 C 级,规则漏洞至今没被游客发现。
不少人自信满满地进去,最后都栽了。
也正因为这样,相关论坛上,关于林渊鬼屋的讨论热度己经快要炸锅。
有人整理出详细的 “规则手册”,逐字逐句分析作业鬼的出题规律,猜测哪些知识点可能成为下一轮考点;有人开帖讨论如何才能屏蔽点名鬼声音。
更多人则在疯狂吐槽:“作业鬼是来考公的吧?这题目难度,不如首接让我挂科算了!”
吐槽归吐槽,帖子底下总能看到一排排 “求组队”“明天就去挑战” 的留言。
对游客来说,越是解不开的谜题,越是让人欲罢不能。
林渊鬼屋的火爆,让本市同行眼热得不行。
尤其是那家叫 “恐怖屋” 的老牌鬼屋,老板砸了几百万,虽说跟那些动辄上亿、几十亿投资的超大型鬼屋没法比,但在本地也算排得上号的老牌场子了。
他们最早盯上林渊的 “规则杀”,觉得这模式没技术含量。
无非是弄点道具、找几个穿鬼服的演员,编个粗糙剧本,按剧本杀的套路陪游客玩玩。
哪想到新项目一上线,体验过的游客差点没把评论区掀了,全是 “上当”“坑人” 的吐槽。
去过林渊鬼屋的游客对比更狠:“人家的镜廊能映出十层影子,你们这玻璃反光里能看到工作人员玩手机!”
“作业鬼拿的是爬满血字的试卷,你们这是打印店五毛钱一张的 A4 纸!”
“抄都抄不明白,拿游客当傻子演小品呢?”
老板看着后台清一色的差评,气的狠狠拍了拍桌子,他到现在都想不通,明明都是 “规则杀”,怎么自家的就成了笑话?
在这位同行老板看来,所谓的 “规则杀”,说到底跟剧本杀没两样。
无非是照着设定好的流程走一遍,游客心里门儿清自己是来玩的,再投入也总有根弦绷着,知道都是假的。
可网上那些评论却看得他一头雾水。
好多游客说林渊的鬼屋 “沉浸感爆棚”,甚至形容 “真真切切感觉到死亡在招手”。
“神他妈死亡在招手。他那破地方还真敢杀人不成?”
在他眼里,林渊的鬼屋无非是道具做得真点、演员演得投入点,再弄些故弄玄虚的音效灯光。
那些喊着 “怕死了” 的游客,多半是被自己吓着了。
毕竟谁不知道,鬼屋再吓人,也得守着 “安全第一” 的底线,难不成还真能把人怎么样?
他越想越觉得这些评价是故意炒作,压根不信什么 “死亡感”。
在他看来,林渊不过是抓住了游客 “求刺激又怕真出事” 的心理,把规则说得再玄乎,本质上还是场花钱买惊吓的游戏罢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dddei-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