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桩,也是最难办的”
张秀英的眉头又锁紧了,“是粮票。耀耀讲粮食不够,饿肚皮。梅梅信里讲习惯了,但天天苞米面高粱米,哪能会够?
我想,每月从我们自家定量里省出点全国粮票,给他俩寄去”
“姆妈!这怎么能行!”
李桂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声音陡然拔高,再也顾不上掩饰:
“屋里厢这点定量,你自家算算!阿爸、你、我、阿辉、壮壮、明明,六张嘴!每月就那么点米、面、杂粮,精打细算,月底都紧巴巴!
壮壮正是长身体辰光,一顿都饿不起!你再省?省啥?省我们大人嘴里的?还是省壮壮嘴里的?”
她越说越激动,站起来,脸涨得通红:“省出几斤粮票寄过去,我们全家人都要跟着饿肚皮!
你讲,让啥人挨饿?让壮壮挨饿?还是让阿爸、阿辉这能出力气的挨饿?
他俩在东北苦,我们在家里也不是享福!我们也要工作!没力气怎么工作?屋里厢开销怎么办?
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这是要塌屋啊!姆妈!”
李桂花平时精于算计,此刻的爆发却句句在理,字字诛心。
张秀英被儿媳这激烈的反应和直白的质问噎住了。
她何尝不知道家里定量紧张?可一想到儿子信里“饿得走路打飘”、“肚皮里空捞捞”的字眼,那颗做母亲的心就象被刀绞一样。
她嘴唇哆嗦着,想发火,却又找不到有力的理由反驳,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阳永康重重叹了口气,沉默如山。
阳光辉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看看母亲,又看看妻子,最后低下头。
壮壮被这突如其来的紧张气氛吓到,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就在这僵持不下、空气几乎凝固的时刻,一直沉默旁听、眉头紧锁的阳光明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沉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姆妈,阿哥,阿嫂。”他看向情绪激动的李桂花,目光坦诚,“阿嫂讲得对,屋里厢这定量,确实一点也省不出来了。再省,大家都要饿肚皮,影响身体,也影响工作。这条路,行不通。”
李桂花没想到小叔子会站在自己这边,愣了一下,紧绷的神色稍微缓和,但依然带着警剔看着他。
阳光明话锋一转,语气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笃定:“粮票这桩事体,我来想办法。”
“你?”张秀英和李桂花同时看向他,一个带着疑惑和希望,一个带着审视。
“恩。”阳光明点点头,思路清淅地解释,“我现在在厂务办工作,接触的人跟以前不一样了。干部、办事员、甚至有些有路子的工人师傅
他们有些人,家里负担轻,或者有别的门道,手里粮票有富馀,需要调剂点别个东西。
我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帮他们牵牵线,也帮自家调剂点全国粮票。”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肯定:“路子是有的,就是需要点时间趟一趟。我年轻,嘴巴紧,做事也谨慎,这种事体交给我办,比屋里硬省要稳妥得多,也安全得多。
等我趟熟了,不但能解决二哥二姐的粮票,说不定每月还能给屋里厢调剂回来几斤,改善改善伙食。”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却极具说服力。
金手指冰箱里,每天刷新的二斤米线,就是他此刻最大的底气。
无论是直接拿出来给家里用或者寄走,还是用它作为等价物去交换粮票,都是可行的方案。
但此刻,他只需要给家人一个合理且可行的期望。
张秀英的眼睛瞬间亮了,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明明,你你真有办法?不会为难伐?不会犯错误伐?”她既欣喜又担忧。
“姆妈放心。”阳光明给了母亲一个安心的眼神,“就是帮人牵线搭桥,调剂馀缺,不出格,也不会留把柄。我心里有数。”
李桂花紧绷的脸也彻底放松下来,甚至带上了一丝喜色。
不用动家里的定量,还能解决麻烦,甚至可能“反哺”家里?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她立刻表态:“小弟你要是有这本事,那真是再好不过!我绝对支持!需要我帮啥忙,尽管开口!”
只要不损害她小家的利益,她乐见其成。
阳永康吐出一口长长的烟雾,终于开口,声音低沉但带着决断:“明明讲得有道理。这种事体,他现在的位置,比我们窝在屋里硬省要灵光。就交给明明去办。但安全第一。”
“好!”张秀英一拍大腿,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这事体就这么定了!”
她看向阳光明,眼神充满了信任和一种新的倚重:
“明明,你现在也是拿工资的人了。阿拉屋里厢规矩,上班了就要交生活费。这样”
她略一沉吟,做出了决定,“你每月交五块给家里,贴补家用。剩下的工资,你自家保管。
但是,帮你阿哥阿姐调剂粮票这事体,就全靠你了!
量力而行,不要太拼,也不要太为难自家。你自家也要吃好点,上班费精神的!”
这既是对儿子能力的认可和放权,也是将一份沉甸甸的家庭责任交到了他手上。
每月只需交五块钱,剩下的十八块他可以自由支配,但同时要背负起为远在苦寒之地的兄姐解决“饿肚子”问题的担子。
阳光明没有丝毫尤豫,郑重地点点头:“晓得了,姆妈。我一定想办法办好。”
他心中已有计较,冰箱里那每日刷新的二斤米线,将是撬动粮票困局的第一块基石。
一场笼罩在愁云惨雾中的家庭危机,一场因资源匮乏而几乎爆发的婆媳争执,就这样在阳光明主动揽责和冰箱金手指带来的潜在解决方案下,暂时尘埃落定。
压在每个人心头的巨石似乎松动了一些,前楼里沉重的空气,也随着张秀英那句“定了”,而缓缓流动起来。
窗外的月光依旧清凉,屋内人的心却是火热的。
石库门内,至少在这一刻,大家重新找到了应对艰难生活的支点和方向。
那关乎温饱和御寒的家庭大事,就此定音,剩下的,便是各自默默的努力与等待。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hiab-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