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门在货架尽头,被厚厚的灰尘覆盖,伪装得天衣无缝。苏霜霜用战术笔撬开生锈的搭扣,一股浓烈的、混杂着霉菌、铁锈和某种化学药剂残留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呛得她咳嗽起来。门后是一条狭窄、陡峭向下的金属楼梯,通向深不见底的黑暗。
手电筒的光柱刺破黑暗,照亮了布满蛛网的楼梯。墙壁上残留着斑驳的绿色油漆,依稀可见几十年前的标牌:“认知神经研究所 - 样本库”。这里是警局大楼的前身——母亲李婉教授曾经工作过的“先锋认知神经研究所”的旧址!母亲从未提起过警局建在她的旧研究所之上!
楼梯尽头是一扇厚重的、布满铁锈的防爆门。门中央,赫然镶嵌着一个老式的机械密码转盘锁,三个旋钮分别对应着十位、个位和十位(即百位)。锁盘下方,刻着一个小小的沙漏标记——与林夏日记残页上那个模糊的符号一模一样!
6 - 12 - 24。
苏霜霜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她转动冰冷的金属旋钮。第一个旋钮转到“6”,齿轮发出轻微的“咔哒”声。转到“12”时,声音更清脆了些。当最后一个旋钮停在“24”,她屏住呼吸。
“咔哒——嚓。”
一声沉重而顺畅的机括转动声响起,门锁弹开了。一股更浓烈的、带着陈腐血腥味的铁锈气息涌了出来。
门后是一个不大的房间。墙壁是的水泥,布满冷凝水珠。房间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个半人高的、灰绿色的沉重金属保险箱。箱体表面布满了划痕和锈迹,但箱门上的复合锁却显得异常精密现代,与整个房间的陈旧格格不入。锁具上方,有一个圆形的、类似生物识别扫描仪的凹陷。
苏霜霜走近,手电光扫过保险箱顶部。那里放着一个落满灰尘的硬壳笔记本,封面上印着褪色的研究所徽标,下方是手写的名字:李婉。
母亲的研究笔记!
苏霜霜的心猛地一沉。她拿起笔记本,拂去厚厚的灰尘。翻开第一页,是母亲那熟悉的、一丝不苟的笔迹:
> 项目代号:回声(Echo)
> 目标:消除“冗余记忆负载”,优化核心认知潜能,创造“绝对纯净”思维模板。
> 实验体:SR-Alpha(本体),SR-Beta(复制体)
> 核心理论:记忆非信息存储,而是认知结构本身。剥离特定关联记忆(尤其是关于‘他我’的存在认知),可重塑神经通路,定向强化特定领域(如逻辑、空间、决策)…
> 风险:极高。Beta体将丧失自我认知核心,成为“认知残渣”。本体将承受永久性记忆空洞及潜在人格解离风险…但为科学突破,值得尝试。SR-Alpha必须完美,这是唯一的出路。
冰冷的文字像毒蛇缠绕住苏霜霜的心脏。母亲将她(SR-Alpha)和那个红裙女孩(SR-Beta)视为实验品!“剥离关于‘他我’的存在认知”——这就是为什么她完全不记得“妹妹”!母亲用“妹妹”的记忆和人格作为代价,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她!而“妹妹”,在母亲眼中,只是可以清除的“冗余记忆负载”和“认知残渣”!
笔记本后面的内容更加触目惊心,详细记录了记忆剥离手术的过程、SR-Beta在手术后出现的认知混乱和情感崩溃(被李婉冷酷地记录为“预期内的冗余清除反应”),以及SR-Beta被秘密转移出研究所后的“最终处置方案”——字里行间充满了冰冷的术语,却掩盖不了其下的残忍。
苏霜霜强忍着呕吐感和滔天的愤怒,继续翻看。在笔记的中间部分,夹着一张薄薄的、泛黄的设备说明书示意图。标题是:“认知囚笼”原型机(ition Cage Prototype)操作手册。
示意图显示了一个类似头盔的装置,连接着复杂的管线和中央处理器。说明文字提到:“…通过量子纠缠锁定特定记忆片段(标记为‘囚笼’),将其从主体意识流中剥离并‘封存’,同时植入‘遗忘屏障’…‘囚笼’片段可通过特定频率的生物共振(需本体DNA激活)临时‘召回’观察,但无法真正回归意识流…警告:过度或强行召回可能导致‘囚笼’崩溃及本体严重认知障碍…”
苏霜霜的目光猛地锁定在保险箱那个生物识别锁的凹陷上。DNA激活!
她立刻掏出随身携带的证物采集工具包,取出一根无菌采血针,毫不犹豫地刺破指尖。一滴鲜红的血珠渗出。她将带血的手指,稳稳地按在那个冰冷的生物识别凹陷处。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gbhc-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