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二楼秘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七章 二楼秘密

 

第四十七章 二楼秘密

雅集居是李宏许给顾尽忠在西园的居所,描金黑匾高挂,预示着住在这里的人身份的不同寻常。十常侍里也独有他能得入西园伴驾,可见恩宠极盛。当然,这也招致朝中不少人妒忌,原先他以宦官之身入职鸿胪寺就备受谴责,如今又入西园伴驾,更是招来无尽唾骂。

刘得旺是新调来伺候顾尽忠的小黄门,不过十五岁的年纪,已经净身八年了。

只为了一吊钱,他被爹娘卖进宫,换了两袋粮食。进宫后不久他就被人丢进了茅坑里,被救出来后发了高热,醒来后就再也无法发声,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囫囵声,在这深宫,更是不受待见。

两个月前他在掖廷扫撒,被一群小太监围着欺负,他们扒下他的裤子,不顾刘得旺憋红了脸的求饶,羞辱着他的残缺,好像只有通过欺辱他人,才会有种自己也是正常人的错觉。

是路过的顾尽忠救了他。谁也想不到,身居十常侍之首,深得陛下倚重的大宦官会出现在掖廷这种庵杂的地方。后来他就被调到了顾尽忠身边,每日只需帮他打扫屋舍,准备饭食,照顾他的衣食起居。顾尽忠不喜有人触碰,所以也无需刘得旺近身伺候,活虽然多,但干的都是干净事儿,更不曾被人打骂,与从前在掖廷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刘得旺给顾尽忠倒了杯水,在他进屋后收起他脱在外面的靴子。随即恭敬地垂首站到一侧。

他不会说话,多亏新主子是个好相与的,从不曾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他逐渐也适应了这里的日子。

顾尽忠跽坐于案几旁,神色平淡。刘得旺已经跟着顾尽忠两个月了,对他的作息习惯已经有了些了解。

顾尽忠每日寅时即起,读书练字,处理公务,雷打不动,这个人好像从来没有喜好,无论是吃食还是衣着,他好像对任何事物都淡淡的。

也不完全如此,有一个地方顾尽忠在他第一日来时就告诉过他,永远不要进入雅集居的二楼,他也一直谨遵这道命令,不敢越雷池半步,不管再好奇,他也从不曾上楼。

但他知道,顾尽忠每日都会在二楼待上一段时间,有时一个时辰,有时两个时辰。

顾尽忠摆摆手,示意刘得旺退下。刘得旺躬身行礼,随即离开,他知道,顾尽忠又要去二楼了。

果不其然,在他离开后,顾尽忠就上了二楼。

不是刘得旺想象的那样,摆满了金银珠宝,锦缎细软。而是一幅幅的画,挂满了整间屋子,画上大同小异,无一例外,都是一名女子,或在休息,或在习字。从她总角之岁,到她豆蔻之年,从小到大全都被画在丝帛上。

画上女子眼角带笑,顾盼生辉,仿若即将从画中走出来。

顾尽忠看着画中女子,冷漠的眉眼逐渐放松。他喃喃道,“等等我,再等我一下,很快我就可以带你离开。”

“永宁......”

洛都国师府内。春日和煦,天气回暖,连院里的花草都开始萌芽,以往冷清的国师府这才有了点颜色。

孙达盛卸了随身的暗器匕首,急匆匆地进屋。只看见姜曳一身蓝色深衣,正在漫不经心地逗鸟。

这鸟是琼州董氏新供上来的,浑身雪白,只鸟头上有一撮青色的毛,如白玉点翠,及其难寻,价值千金。给了宫里一对,又私底下给国师府进献了一只。

“大人。”孙达圣正在城外办事,忽得姜曳召令,随即马不停蹄地赶了回来。连靴上溅到的点点血迹都没来得及处理。

见孙达盛来了,姜曳放下手上的逗鸟棒,背对着孙达盛,淡淡问道。“事情办的如何?”

他声线总是上翘,让人觉得他的心情极好,可孙达盛知道,不管喜怒,姜曳的声调都是如此,所以他看着笑眯眯的,一副心情愉悦的样子,其实已经想好用刑时使哪一把刀比较顺手了。

孙达盛拱手,恭敬道,“都处理好了,一个活口都没留,半月之内,宫里都不会知道。”

姜曳点点头,白玉似的手指轻点鸟首,感受着指尖传来的温热,旋即又道,“冀州那边势头正盛,可风到底是没吹到洛都。”他顿了顿,忽然问道,“最近洛都粮价又涨了?”

孙达盛迟疑地点点头,短粗的眉毛皱起,脸上的胡茬狰狞。他不明白姜曳怎得突然说到京城的物价。

“确有此事,城中几家大点的粮行的价格都调了好几次了,惹得其他粮行的菰米、荞麦、高粱的价钱也跟着涨。”

姜曳挑眉,侧目勾唇,道,“四出五铢钱是个好由头。”

孙达盛一下领悟到姜曳的意思。

四出五铢钱是李宏新铸的钱,又称“四出文钱”。所谓“四出”,是钱幕从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阳文直线到达外部,是为了防止锉磨钱背盗铜用的防范手段。四处五铢一经面世,物价大涨,被视为不吉。

从前还比较太平的时候,这样的言论也就是关起门说说,五角道造反后,言论愈盛。识者窃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见,此钱成,必四道而去。

“属下明白,这就去散布四出五铢钱不详之言。”

姜曳不再多言,重新拿起逗鸟棒继续逗着鸟儿。正当孙达盛躬身行礼告退时,姜曳突然开口,“正值多事之秋,下次做事时当心些。”

孙达盛蹙眉,下意识低头,果然在自己靴子的侧面,留下两滴已经暗淡了的血迹。他赶紧弯腰用袖子擦拭,却发现血迹已经凝固,擦不干净了。他连忙拱手,“是属下大意了。”

姜曳拿着逗鸟棒轻轻点了点鸟头上那一撮青色的毛,收回视线,转身跽坐在几案旁,盯着几案上黑白交织的棋盘,缓缓开口,“把这鸟处理了吧。”

孙达盛垂首,连同鸟笼一并拿走,行礼告退。只留姜曳一人端坐在台上,他眼神晦涩,嘴角却又不自觉地。骨节修长的手上执起一颗白棋,缓缓落子,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屋子里尤为明显。

这盘棋他已经下的太久,花了太多精力,死了太多人,任何想要扰乱他布棋的人,一个都不能留。

皇城内,永宁宫中。

“公主为何要去接近姜曳?你明明知晓,姜曳笑里藏刀,不可与之共谋。如今同他攀上关系,何异于与狼共舞?来日事发,他有陛下垂青,公主又如何能自保?为人子女,即便是陛下不够关心,也当谨言慎行啊!”

斑驳的烛光在青铜雁灯里摇晃,班琯的手指抚过竹简上"明德慎罚"四个字,忽然听见永宁将犀角梳重重拍在妆台上。

李永宁起身,走向班琯。

"先生说的这些漂亮话,抵得过掖庭令的鞭子么?"十五岁的公主攥着衣袖,露出曾经被宦官推搡留下的伤痕,"十二岁那年,他们克扣炭例,阿蘅不过偷了半块胡饼,就被拖去暴室打得皮开肉绽。我去救她,也没把她带回来。"

想起满地的鲜血,李永宁忽然打了个冷战,仿佛死去的不是那个小丫鬟,而是自己。

寒风从漏窗灌进来,带着濯龙园池沼的腥气。班琯注意到永宁发间沾着枯叶残渣,想必又是去冷宫西墙摘野浆果充饥时被宫人欺辱。她将手炉塞进少女僵硬的掌心,铜炉上错银的云纹硌着永宁掌心的茧——这是常年浣衣留下的痕迹,本不该出现在金枝玉叶身上。

"殿下可知为何西周刖刑要用赤堇土止血?"班琯忽然起身推开格窗,冬夜的寒气裹着细雪扑进来。永宁打了个寒战,看见庭院里那株虬曲的棠梨树正在风中摇晃,断裂的枝桠处凝结着琥珀色的树胶。

"不是为彰显刑罚仁慈?"

"赤堇土生于骊山阴面,遇血则沸。"班琯的声音像浸透了雪水的绢帛,"受刑者往往因灼痛昏厥,但创口确实愈合得更快。先民在青铜钺上铸饕餮纹,刑书里却藏着医治方剂。"她拾起永宁妆奁里的玉云纹篦,轻轻梳开公主打结的发尾:"严刑峻法如同这篦齿,能理顺乱发,也会扯断青丝。"

永宁望着镜中自己枯黄的发梢,忽然鼻头一酸,但她不想让班琯看见。

班琯捧着漆盒的手布满冻疮,却笑着说:"《吕刑》有云"狱货非宝",但臣觉得,能让殿下吃口甜的,便是天地至宝。"

雪粒渐渐变成鹅毛大雪,班琯从楠木书匣取出一卷泛黄的帛书。展开时,永宁看见边缘处密密麻麻的批注,墨迹深浅不一,像是经年累月添补的星光。

"这是当年太傅授业时赐我的《周官·司刺》,"班琯指着"三赦之法"的字样,"幼弱老耄,蠢愚不识,此三者虽触刑律,却要赦之。殿下请看——"

她苍老的指尖划过某处朱批,永宁辨认出是班昭的笔迹:"刑者,形也。伤人者必自伤,慎之慎之。"

永宁忽然忍不住了,伏在班琯的膝上,泪水将班琯的裙子染成深色。

一双温热的手抚上李永宁的头发。

“公主,未来,会变好的...相信我..."

更漏声里,永宁忽然想起暴室那个偷饼的宫女。若是按三赦之法,阿蘅才十二岁,本不该受鞭刑。铜炉里的银骨炭噼啪炸响,映得她眼底泛起水光。班琯佯装不见,将帛书轻轻覆在公主膝头:"老身少时读《康诰》,总嫌"庸庸祗祗"四字迂腐。如今才懂,能在污泥里捧住火种,才是真正的威仪。"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fhfa-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