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东林党到底是什么底色?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六十六章 东林党到底是什么底色?

 

“左光斗左共之,孙伯雅你服不服?”

孙传庭咽了咽口水,讪笑道:“皇上,你说共之先生,那臣必须服。”

朱由校谑笑地问:“为什么服?”

“皇上,天启元年,共之先生领直隶屯田事,写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当时臣任河南永城知县,在邸报看到这份上疏,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共之先生说,北方地区非常特殊,如果不兴建水利,一年之后容易造成耕地荒废,两年之后农民见状就会背井离乡,数年之后这块地就不再适合耕种了,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容易饿死。

臣当时勘查过永城县各乡镇,验证了共之先生的说法没错。”

孙传庭双眼炯炯有神。

“共之先生提出北方应效仿南方,兴修水利,开荒屯田,引进种植水稻等措施。臣在永城按照共之先生的《三因十四议》,试着行了浚通河流,挖渠和引水,略有小成。”

朱由校背着手,站在窗前,看着夜色。

“左共之的《三因十四议》疏,朕也看过。

一因天时,二因地利,三因人情。

一议浚通河流,二议挖渠,三议引水,四议修坝,五议建闸,六议设坡,七议地势,八议筑塘,九议招徕百姓,十议选人,十一议选将,十二议兵屯,十三议种田赋额,十四议富民可以拜爵。

都是肺腑良策,而且多是从实践考虑的可行之法。”

孙传庭看着朱由校的背影,心里翻腾不已。

皇上不象那些人说的昏庸懦弱,他心里有大明,有苍生黎民。

他机敏瑞智、心思缜密,坚毅果敢、当机立断,现在已经显现出一代雄主明君的气质。

现在的大明需要一位气逾霄汉、旋干转坤的雄主明君,只有这样才有希望。

迟疑了二十馀息,孙传庭终于开口。

“皇上,臣恳请赦免左共之杨大洪等六人。”

朱由校猛地转过头来,目光如刀剑一般看着孙传庭。

“你是东林党人?”

孙传庭强撑着答道:“回皇上的话,臣不是东林党人。

在臣看来,东林党人只是一个标识,一个像征而已。谁都可以说自己是东林党人,谁也可以说自己不是东林党人。”

朱由校突然笑了笑,“不要紧张,朕只是跟你聊聊。

你说的没错,东林党只是一个标识。

起初东林党只是以东林书院为纽带的江南士子社团。后来在国本之争中,东林党日渐兴起,名声大噪,于是许多人慕名添加,也有许多人声称自己就是东林党人。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绍徽,向魏忠贤进献了一本《东林点将录》,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把朝中大臣编成东林党一百零人。

真是愚蠢到家的蠢货!

他不想着如何瓦解东林党,居然还把意见与己不同的大臣们,统统扣上东林党的帽子,再公布于世。

他是嫌东林党名声还不够响,要把许多其实是中立的大臣和士子们都往东林党那边推吗?”

朱由校心里很恼火,魏忠贤招揽的都是一群什么狗屎。

只知道溜须拍马,阿腴奉承,最基本的政治斗争都不会。

朝中许多大臣,天下诸多名士,并不是东林党。

比如前首辅叶向高、刘一燝、韩爌,还有自己的老师孙承宗等人,现在说法叫馆阁派,现代一点的说法叫建制派。

他们曾经多次调和帝党与东林党之间的矛盾,但都无功而返。

在朱由校的心里,东林党是一群拥有殷实的经济条件,一定的民众基础,想要以士绅代替皇帝当家做主的精英分子。

他们是大明官僚集团发展到鼎峰后,分裂出的一股势力。

不仅反对皇权,还希望从现有的官僚集团手里夺得权力。从某种意义上,他们确实带有初级的自由民主思想。

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想破坏现有的规则和秩序,却没有办法搭建更好的新规则和秩序,因为他们从口袋里掏出来的,还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

大多数东林党人从来没有考虑解决大明的实际问题,他们只是想着把以前的老爷赶走,好自己当老爷。

他们自诩正义,认为自己这个老爷,要胜过其他老爷,所以顺应天意,万民拥护

孙传庭听出朱由校弦外之音,谨慎地答:“皇上,东林党人以民为本、为民做主,廉正奉公、革除积弊的说法,倒也很吸引人。

臣当初也被他们的这些说法吸引住,向往不已。

可是自从入制置司,臣跟着兴明会一众同志学习了皇上的《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再以此为基础去分析历朝历代、以及本朝的诸多问题后,壑然开朗,仿佛跳出了一个天坑。

东林党人的那些学说,不仅索然无味,还觉得跟儒理陈旧学说一样腐朽不堪

臣等觉得,想要解决大明诸多问题,必须按照皇上的《科论》和《唯物辩法》去探索寻觅新的方法”

朱由校心里十分欢喜,但不动声色,“大明积弊甚深,而今又内忧外患,有识之士无不在苦苦寻觅救国济民良法。

只有真正忧国忧民者,才会放下陈见偏执,勇于任事,在实践中查找和验证救国济民良法。”

他顿了顿,继续说,“左共之善水利兴农,陕西需要大兴水利,劝助农耕,朕让他任延安知府,戴罪立功。

伯雅,你在陕北宁夏一行,实践《潞水客谈》的笔记,抄一份给左光斗。

你亲自走过陕西,知道陕西现在糜烂不仅是天灾,更重要的是人祸。

杨大洪不是自诩清廉公正,爱民如子吗?

那朕派他为陕西巡按御史,巡按陕西各州县,查贪除暴。朕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廉明清直,爱的是哪个民。”

这番话也等于给了孙传庭一个答复,左光斗和杨涟肯定会放出来,现在连去处都安排好了,叫他放下心,继续用心办公事。

孙传庭欣喜道:“皇上圣明。”

看他对东林党还抱有同情之心,朱由校决定再点一点他。

“天启四年春,吏科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同乡好友阮大铖来京递补。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人却属意高攀龙的另一位弟子,魏大中。

于是等阮大铖赶到,赵高杨等人说‘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只补他为工科都给事中。

六科给事中,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阮大铖按资历远在魏大中之上,当补吏科而非工科。

且他也是高攀龙的弟子。只是因为高攀龙、杨涟与左光斗政见不一,所以才压住了阮大铖。

阮大铖一怒之下叛出东林党,投靠了魏忠贤,这才得偿所愿”

孙传庭听到这里,一时愣住了。

“东林党人内部,也如此互相倾轧,同室操戈!”

朱由校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要把东林党想得那么崇高。这世上,只有一心为国为民、舍生忘死之人,才是真正的崇高。

好了,不说这些事。你从西北来,以后还要主持一段时间陕西招兵事宜,有些事朕先告知你。”

“臣洗耳恭听。”

“朕不日下诏,设制置司西北局,以王家桢为制置司西北局制置使,兼陕甘总督,节制宁夏、延绥、陕西、甘肃四镇,兼巡抚陕西、甘肃。

以洪承畴为西北局制置佥事,兼延绥巡抚。

以左光斗为延安知府。

至于杨涟,吏部和都察院那边会行文。”

孙传庭心头一动,这是大动作。

皇上才成立西南局没多久,现在又捣鼓出一个西北局,以制置司直接统辖,这是要全力改革。

王家桢他认识,字正之,别号轩篆,北直隶长垣人。二十三岁中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进士。

据说十岁还不能说话,却会默写《孙子兵法》《鬼谷子》等兵书。

历任刑部主事、户部郎中。

万历四十四年,升任湖北布政使司副使,分守荆西。

时显陵守备内多聚奸贼,互相勾结,为非作歹。

王家桢择首恶者绳之以法,使群奸敛迹,后升阳和道参政。

天启元年八月,为陕西榆林兵备道右参政。

天启三年,以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分巡山西冀北道。

是时,云中镇已有五年不进贡,王家桢亲临其部,严厉斥责,宣扬朝廷威德,贡事遂定。

天启四年,升左佥都御史,巡抚甘肃。五月回京叙职,被留在京中任职制置司组织局。

精练强干,知兵坚毅,又勇于任事。

虽然他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但留在制置司心有不甘,觉得这不是朝廷经制官署,有佞臣之嫌。

皇上干脆把他外放,如他所愿,独当一面。

“伯雅,在轩篆公(王家桢)去陕甘上任之前,那件事你需要跟他沟通好。”

朱由校切切交代孙传庭。

“事关新军,可不是小事,关系重大,你不要忘记了!”

什么事?

孙传庭在脑子里猛转起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cf0i-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