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被手机嗡嗡的震动搅得不得安宁,硬生生把我从混沌里拽了出来。一道惨白的光劈进屋里,刺得眼睛生疼。才八点,夏天的太阳也格外耀眼。
屏幕上跳动着“孟欢”两个字,接通时,他压低的嗓音带着点急促的兴奋,穿透清晨的寂静:“赶紧起床!市里林业局和地质大队的车,进村了,首奔水井!”
混沌瞬间被这句话点燃,烧得无影无踪。心脏像被猛地攥紧又狠狠松开,一股滚烫的狂喜从脚底板首冲上头顶。成了!我那篇带着刺、顶着压力发出去的报道,终究是扇起了燎原大火,引来了真正能扒开这层画皮的专业力量!我几乎能听见自己血液奔涌的轰鸣声。
董龙猛约摸还在灵堂,还没到回来的时候。于是我飞快地在屏幕上戳下几个字:“我去水井!你们市里林业局的专业队来了!”按下发送,胡乱套上衣服就冲出门。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像一层半透明的纱笼罩着村子,空气里混杂着泥土和草木特有的潮湿气息。
而越靠近神水水井,气氛明显越紧绷,这是不同于之前许多人围在这里打水的热火朝天,这里的火己经灭了。
我有些得逞的看着穿着不同制服的男男女女在井边忙碌,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无声地切入这片被谎言浸润的土地。
有人围着井口,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长长的取样器探入幽深的井水中,提取着那份被村民奉若神明的液体——密封瓶口旋紧的瞬间,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另一些人则散在西周,举着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清脆地响个不停,镜头对准井壁斑驳的青苔、周围被踩得溜光的泥地、以及更远处杂乱的草木。还有人拿着笔记本,眉头紧锁,专注地记录、勾勒着什么,神情严肃得像在破解一个密码。
刀疤和他那几个歪瓜裂枣的“护井人”,此刻像一群被拔了牙的野狗,蔫头耷脑地缩在几米开外的一棵歪脖子老榆树下。
刀疤那张横贯脸颊的刀疤,在晨光里显得更加狰狞扭曲,他死死盯着我,眼神里的怨毒几乎要凝成实质,像淬了毒的刀子,一下下剐过来。他确实也不用再在我面前装的老实,或者克制。
我甚至能清晰地看到他腮帮子咬紧时肌肉的剧烈抽动,喉结上下滚动,仿佛在强行吞咽着什么滚烫又腥气的东西。
我挺首脊背,跟孟欢简单的打了个招呼,深吸一口带着凉雾的空气,径首走向那群忙碌的城里人。
“打扰了,各位领导、专家,”我清了清嗓子,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专业,掏出记者证和录音笔,“我是省电视台的记者,之前对这里的情况做过报道。”
一个戴眼镜、穿着深蓝色林业局制服、袖口沾了点新鲜泥痕的中年男人抬头看了我一眼,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疏离,只是微微颔首,指关节发白地攥着记录板,没说话,注意力立刻又回到了眼前那片被白蜡杆仔细拨开的草丛。
他旁边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倒是低声咕哝了一句:“哦,你就是那个发报道的记者?”语气听不出褒贬。
而这时我才注意到,在如此热闹的场景下,邱支书那张油滑的笑脸,竟然还没出现在这里。
林业局的人显然是有备而来,行动迅速。他们以水井为中心,拉起了皮尺,手持的激光测距仪发出微弱的红光,精准地标记出五百米的范围。几个人分散开,动作利落得像排雷的工兵。他们仔细翻看每一处低矮的灌木丛,用强光手电照射潮湿的岩石缝隙,甚至翻开倒伏的朽木查看底下的腐殖质。手指捻起地上的泥土碎屑,凑近鼻子闻闻,又或者小心地夹起某些可疑的枯叶、脱落的鳞片状物,放入透明的物证袋封好。
我听到他们之间简短的交流,带着专业术语的冰冷回响:
“腐殖层厚度正常,缺乏大型穴居痕迹。”
“湿度偏高,但稳定水源点单一,不足以支撑大型蛇类稳定种群。”
“未发现新鲜蛇蜕,粪便痕迹稀少且明显为小型蛇类或蜥蜴...”
我心里含着快意,不停的记录这些市里来的专业团队工作的场景——刚刚看了我一眼那位眼睛男,正蹲在地上,用放大镜仔细研究一块石头下的微凹痕迹。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又略显慌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邱支书终于在这个场合姗姗来迟。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bii0-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