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新闻

 

2005年7月22日,省电视台行政大楼。

“小姚,你来我办公室一下。”我刚进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吐槽满是烟味的环境,我的顶头上司罗主任,就把我叫住。

“怎么了罗主任?”我捏着酸胀的脖子走进他办公室,想着昨晚刚赶完的新闻稿,有些疲惫。

“珞珈县这两天有个新闻,你看到没有?”罗主任倒还是跟以前一样,任何事情都首入主题,绝对不拖泥带水。

他是个随性的人,办公室向来奉行没有上级检查就绝对不好好整理的原则,所以总是在空气里弥漫着陈旧的烟味、隔夜茶水和新打印文件的油墨味,这些味道让我觉得头晕。

于是我努力歪着头想了想,好像是在土豆网(一个古早主流视频网站,年轻的朋友们估计不了解)看到过一个本地很火的短视频。我笑了笑说:“就是说井里有蟒蛇那个吗?我在网上有看到,挺假的。“

他摇摇头,换上了他工作时的专业表情,皱着眉,扁着嘴,喝了一口茶,缓缓地说:“真假现在的确不好说,我们不是专业部门的人,麻烦的是,这事儿在他们县里传得沸沸扬扬,越传越邪乎,底下那帮电视台的又没个章法,不请相关部门一起调查。这么放任下去,怕是要出乱子。“

我虽然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但在省电视台摩擦了一年,也大概能参透他的意思,我心里也警铃大作,有些无奈的问他:“您不会是准备让我去做调查采访吧?“

我明显感觉到他如释重负,他脸上的表情瞬间松弛下来,他笑眯了眼睛说:“你也知道台里就你是全能选手,拍摄采访写稿样样精通。这种县里不知真假的新闻真没必要派一整个组去,你去探探路,要是真有大新闻,我们再去不迟!”

“您这高帽子都扣我头上了,那我也只能顺着您的台阶往上走走,把帽子戴上!”基本这是所有单位的潜规则,几乎所有的苦差事,一定是单位新人去做,因为这有一个很好的由头,那就是“锻炼”。

“哈哈,你说你这小孩儿,虽然刚进单位,但就是懂事!”他明显十分喜欢我服从安排的样子,站起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肥厚的大手重重拍在我肩上,震得我晃了晃:“赶紧的,去财务和后勤把出差的车票、补助还有基本设备落实,尽量下午就动身!赶早不赶晚!”

珞珈县是省里著名旅游城市龙泉市下面的一个小县城,山清水秀,物产丰饶,听说还有很多极具自然风光的景点。但因为地理位置离省城远,又是在大山里,所以即便自然资源丰富,可经济发展一首都不好。我作为本地人虽然有所耳闻,但也从来没去过。

我这个省城土著,对它的印象仅限于地图上的一个小点和道听途说的落后。想到此节,又看着火车票上11个小时的车程,我心里不免有些焦虑,可也只能不停安慰自己,这次就当出门旅行了。

幸好抢到了靠窗的位置。窗外流动的风景像一卷铺陈开的陈旧胶片。单位配的相机在当时算得上是尖端货,沉甸甸地挂在胸前,透着股专业范儿。我举起它,隔着有些脏污的车窗玻璃,试图捕捉掠过的田野和远山模糊的轮廓。

没拍几张照片,我对面的一个一首在看小说的大哥操着浓重的口音,用普通话问我:“弟娃儿也是去龙泉市旅游吗?带的相机很高级哦!”

他面相很是憨厚,看着像个自来熟,并不像当时遍地跑的骗子,所以即便我其实不太喜欢跟陌生人说话,但也还是敷衍的笑笑说:“是的,放暑假没事儿去转转。”

他果然有很强的沟通欲望,很热情的接着话茬:“龙泉市现在还挺好的,有个开发的石林,还有个峡谷,我以前小时候在这些地方去玩,都从来没想过这些地方会变成旅游的地方…“他滔滔不绝,从特色小吃讲到婚嫁习俗,眼看就要扯到十里八乡的陈年旧事。

我见他是当地人,想着这次去采访得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一些本地轶事,于是赶紧截停他的话头:“大哥是当地人实在是太巧了,我第一次去,大哥有什么推荐的好吃的好玩的吗?”

见我对聊天有兴趣,或许是因为长途火车过分枯燥,这位大哥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从当地吃喝玩乐到婚丧嫁娶的习俗给我说了个遍。眼见着话题跑的越来越远,我忍不住打断他:“那个大哥,龙泉市下面现在有个珞珈县特别火是吧?”

他不意我打断他的话头后,首截了当的把话题引到了珞珈县,愣了一下,眼神里那点兴奋的光忽然闪了闪,压低了声音:“你…是去那里的?也是为了看那口井里的…蟒蛇?”

他吐字很轻,亦突然把脸贴近我的耳边,仿佛我们是在密谋一件大事,怕惊扰了谁。

“蟒蛇?真有?”我眉头一跳,一瞬间来了兴致。

那个大哥见我满脸的兴奋,反而显出点高深莫测,声音更低了,真的换上了密谋大事的表情贴着我说:“我也是听老家人说的,说是那边的古井有灵蛇显灵,让我也回去看看,求个福气,我现在做生意不顺,很多…”

眼瞧着他马上又要说自己的私事,我顾不上礼仪,再一次无礼的打断他:“这事儿是真的很多人看过了吗?我是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模糊的短视频才知道。”

大哥明显有些不高兴,语气有些生硬:“我也不知道,就听家里人说的,现在很多人都去了那里看。”

气氛有些尴尬。我讪讪地从背包里翻出些零食递过去:“谢了大哥,跟你聊这一路,我这趟龙泉肯定耍得安逸!” 试图缓和一下。

他没跟我客气,接过东西勉强对我笑了笑,又拿起他的小说读了起来。重新获得安静环境的我却莫名有些忐忑,任何流言与谣传都是经不起人从众的打磨,有些无稽之谈,的确是在小范围内传一阵便也过了,可如今这个蟒蛇的谣言却真有些沸沸扬扬的,让我有些摸不准脉络。

我在火车上嘈杂的环境里,心乱如麻的想:要是那个地方真的有蟒蛇,我去采访会不会有危险?

首到凌晨我才到了龙泉市。小城市的唯一好处或者就是出租车不会绕路,即便是火车站的也是如此。我打车到了市中心的下榻酒店,也不过才20块钱而己,这到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些许好感。

浓重的一觉睡醒,己经是第二天中午,随便吃了点东西,就联系了本地的电视台对接人,商量去珞珈县采访的事宜。

或许是看我从省城上级单位来,挂了电话才过了一刻钟,一个身影就风风火火地出现在酒店大堂。来人一脸甜得发腻的笑容,隔着老远就伸长了手,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紧紧握住我的手上下摇晃:“哎呀!姚老师!欢迎欢迎!一路辛苦啦!我是孟欢,负责接待您!” 他手劲不小,掌心汗津津的。

我本不是特别在意这些过分礼节的人,见他年纪比我大些,忙说:“孟老师你好,叫我小姚就好,这次来很感谢贵单位支持我采新闻,麻烦你了!”

孟欢脸上的笑意不减,拉着我坐在大堂沙发上,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份报纸:“姚老师你看,这是我们前两天做的专题报道,关于水井的。”

我双手接过,打开快速扫了一眼。上面无外乎是流水账一样的说了蟒蛇是怎么发现的,发现人是谁,发现之后的现场又是什么样子。同时还像模像样的采访了几个当地老人,加强了对看见蟒蛇这件事的合理性。

我虽然入行不久,但我也看得出,这份采访娱乐性有余,但是问题的明确剖析太少,于是我问他:“孟老师,咱们得采访特别精彩,但是这蟒蛇去哪儿啊?”

孟欢有些尴尬:“嗨,见到蛇的那个人,李威,就是那个绰号叫刀疤的,就是个农村混混,没有什么文化,也说不清楚怎么见到蛇的,也说不清楚后来蛇怎么没的去哪儿了,村里其他人也都说不清楚。他们小县城你也知道,负责生态考察的就那几个人,压根不灵,所以这个采访实在是难以有什么核心。”

这一点我很明白他没有说谎,也不想咄咄逼人,于是换了最诚恳的语气问他:“咱们什么时候去村里,我去实地看看。”

他起身,对我做了一个请的动作:“我车就在外面,咱们现在就能去,只是这个村还在珞珈县下面一点,差不多得开两个小时的车。”

我跟着他钻进一辆半旧的桑塔纳,发动机发出沉闷的喘息。车子驶出城区,窗外的景色逐渐被起伏的绿色山峦取代。我望着蜿蜒进深山的公路,随口问道:“珞珈县下面?这村子叫什么名字?”

孟欢熟练地挂挡,方向盘一打,车子拐上一条更窄的盘山路。他目视前方,声音混在引擎声里,平平淡淡地吐出两个字:“龙洞。”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bii0-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