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面对总裁的质问,没有丝毫犹豫,详细解释道:“那份合同一开始确实是项目部去洽谈的,但并未谈成,后来转到了我们市场部。起初是崔部长和刘玉萱负责洽谈,签订合同那天,我正好和崔部长一起外出办事,亲眼看到他签下了那份合同。”员工详细地解释道,“当时的情况是,项目部与对方进行了初步接触,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达成一致。于是,这个任务就转交给了市场部,崔部长和刘玉萱接手后,进行了多次沟通和谈判,最终促成了合作。我记得那天崔部长签合同的时候,对方公司的代表也在场,整个过程非常正式和顺利。”
冉秘书插话问道:“你说的就是刘玉萱前去续签合同,对方却坚持要求崔部长亲自到场才肯签字的那个合同吗?当时的情况似乎有些特殊,我记得刘玉萱回来后还提到了对方的坚持,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我们忽略了的因素?”
“没错,就是那个。”员工继续描述道,“当时崔部长和他们的市场部经理协商,可以先签半年的合同,如果咱们婉清公司执行得好,再续签也不迟。”
崔部长在谈判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信心,他详细解释了公司的执行能力和过往的成功案例,使得对方最终同意了这个灵活的签约方式。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崔部长的谈判技巧,也体现了公司内部对于项目的重视和配合。
木婉清听后沉思片刻,道:“这就难怪对方要求见到崔浩然才肯续签了。”
员工又说道:“当时崔部长还向对方经理担保,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他将一力承担后果。这说明崔部长在谈判中给予了对方充分的信心和保障,也显示了他对项目的高度重视和责任感。”
木婉清意识到,这样的担保不仅体现了崔部长的个人信誉,也可能成为了合同最终签订的关键因素。她开始思考公司内部沟通和流程管理的问题,是否因为信息传递的不对称导致了业绩统计的混淆。
事情逐渐明朗。在公司签订的合同中,按照既定的流程,都是以公司的名义进行,并且合同上并没有个人签名。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合同由哪个部门的哪个人负责签订,该业绩就归属于该部门或该个人。这种规定看似简单,却在部门间的协作与竞争中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市场部和项目部之间的业绩争议。
这一制度设计背后,反映出公司管理上的漏洞,暴露了部门间沟通不足以及业绩认定标准的模糊。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
木婉清没有用严厉的目光审视对方,而是用柔和的眼神问道:“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按照你的说法,项目部剽窃了市场部的成果?”
她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和担忧,毕竟公司的管理漏洞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是的,肯定是这样。”那个员工语气肯定地回应道,“如果不信,可以询问崔部长和刘玉萱,也可以向华泰公司市场部核实。”他补充道,“崔部长和刘玉萱当时负责与华泰公司接洽,并且全程参与了合同的谈判与签订过程。崔部长还特别向对方公司保证,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他将亲自负责,确保合同顺利履行。因此,市场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份合同是由我们部门完成并签订的。”
至此,木婉清心中己有数。公司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业绩归属出现了张冠李戴的问题。如果这仅仅是工作上的失误,尚且好办;但如果是有人故意为之,那问题就严重多了。
木婉清决定进一步调查此事,她知道必须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确保公司的公正和稳定。
木婉清沉思片刻,说道:“此事我会派人详查。但我更想知道,像刘玉萱这样的人才,宁愿去工地与崔浩然共担辛劳,也不愿留在公司,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是否是公司管理上出现了问题,还是员工个人发展与公司的期望不匹配?”
木婉清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些离职员工的心理动态,以便为公司未来的管理策略提供改进的方向。
市场部员工回答:“其实,一切的根源都在那次重奖事件。不论数据是否被人操纵,但众人眼中所见的结果却是该受奖的人未得奖励,由此引发了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危机。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信任一旦缺失,谁还愿为公司卖命?木总,我们坦言,自从崔部长离开,大家的心便己冷却。打算离开的人己陆续离职,留下来的也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因此,这一个多月来,市场部可谓毫无进展。”
信任危机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员工的士气,也使得部门的协作和效率大打折扣。员工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这种心态在工作中的蔓延,使得市场部的工作氛围变得十分消极。大家不再主动承担责任,而是选择明哲保身,避免因为可能的不公平待遇而影响自己的前途。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市场部,整个公司的运营都会面临严重的问题。
听到这些肺腑之言,木婉清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她意识到,公司内部出现的信任危机己经非常严重,员工们普遍抱有混日子的心态,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公司不仅会丧失发展的动力,甚至可能面临生存的挑战。
她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来改善现状,重建员工对公司的信心。木婉清深知,只有信任基础上的团结和努力,才能带领公司走向光明的未来。
木婉清接着问:“你们对崔部长有何评价?”
市场部的人沉思片刻,然后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崔部长聪明绝顶,总能迅速解决我们遇到的难题。他的能力超群,在处理复杂事务时游刃有余。而且,他为人踏实忠诚,从不夸夸其谈,总是默默地为大家着想。”
这不仅显示出他们对崔浩然的极高评价,更反映出崔浩然在他们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市场部的人对崔部长的推崇备至,使得木婉清心中感到一丝自豪和欣慰。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cbdhh-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