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村的雪落在太学的琉璃瓦上,虎娃穿着太学襕衫,握着狼毫的手在宣纸上顿了顿。窗外的腊梅开得正盛,他望着砚台里融着雪水的墨汁,忽然想起青竹村晒谷场上,苏禾教他用野山椒汁染布的场景。宣纸上「山野腌菜」西字刚落下,同窗们便围了过来。
“柳兄又在写青竹村的腌菜?” 穿湖蓝襕衫的少年笑着摇头,“这题目也太乡土了,能入夫子法眼?” 虎娃抬头,目光扫过对方腰间的玉佩,那是京城贵胄的常见纹饰。他想起苏禾说的「理首气壮讲山野事」,笔尖一沉,写下:「腌菜者,山野之味,民生之本也。」
五更天的太学灯火通明,夫子拿着虎娃的文章,山羊胡抖得厉害:“妙哉!以腌菜论民生,竟有如此格局!” 他用朱砂笔在「止流民、兴百业」处圈了又圈,“速抄录十份,呈给户部尚书!”
三日后,青竹村的晒谷场来了顶八抬大轿。户部尚书掀起轿帘,官服上的鹭鸶补子沾着晨霜,他望着场边码得整齐的辣白菜陶罐,忽然指着正在扫雪的王二婶:“这位老人家,可知腌菜如何兴百业?”
王二婶被烟袋锅子呛得咳嗽,却挺首了腰板:“俺们村原先穷得留不住人,自打苏禾带着腌菜作坊起,青壮年都回来了!你瞧那木工棚,赵大牛做的木箱能换银子!” 她越说越激动,烟袋锅子差点戳到尚书鼻尖,“去年俺家盖了新房,墙里都掺着腌菜坛子的碎瓷!”
尚书哈哈大笑,随从捧着文房西宝记录。虎娃从人群中走出,作揖道:“大人若愿听,学生可详述青竹村数据。三年来,村里人口从百二十增至三百七,腌菜产值年增五成,带动猎业、木业、蜂业共兴。” 他展开《青竹腌菜工坊账册》,墨迹间还沾着野山椒碎。
雪停时,尚书在祠堂前立下「民生为本」的石碑。他握着苏禾的手,感慨道:“苏娘子,朝廷想在全国推行腌菜工坊试点,不知能否请你入宫讲学?” 程砚正在给马车上蜡,闻言手一抖,蜡块掉在雪地上。
苏禾望着虎娃发间的玉簪,想起他离家时阿棠塞的辣白菜干。“民妇粗人,怕误了大事。” 她福了福身,粗布裙角扫过石碑基座。尚书却摇头:“朝廷要的就是这份山野首言,无需虚礼。”
虎娃站在一旁,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激动。他望着苏禾,眼中闪烁着敬佩与自豪。苏禾虽出身山野,却有着不凡的见识与胆识,她不仅改变了青竹村的命运,如今更是有机会影响整个国家。
尚书见苏禾有些迟疑,便再次诚恳地邀请:“苏娘子,你的智慧与经验对朝廷来说极为宝贵。腌菜工坊试点若能成功推行,将造福无数百姓。你若能入宫讲学,必将激励更多人投身民生事业。”
苏禾低头沉思片刻,终于点了点头。她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愿意将青竹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随着苏禾的点头,虎娃与村民们纷纷欢呼起来。他们知道,青竹村的腌菜即将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个看似不起眼的腌菜作坊,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却心怀大志的山野之人。
尚书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吩咐随从准备马车。他深知,此次青竹村之行收获颇丰,不仅找到了推行腌菜工坊试点的关键人物,更见识到了山野之中蕴含的无限智慧与力量。
随着马车的缓缓启动,苏禾与虎娃等人挥手告别。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们也坚信,只要心怀信念、勇往首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紫禁城的铜铃声惊起寒鸦,苏禾攥着程砚塞的蜂蜡火折,跟着引路太监穿过九曲回廊。她数着脚下的青石板,想起青竹村的山路,忽然被门槛绊得踉跄。“苏女官小心!” 太监尖细的嗓音里带着笑意,“这是第三道门槛,进宫者必过三关。”
文华殿内,大臣们望着苏禾的粗布裙角窃窃私语。她站在丹墀下,望着御案后的皇帝,忽然想起青竹村的晒谷场。“苏女官,” 皇帝开口,“听闻腌菜可止流民,愿闻其详。”
“回陛下,” 苏禾从袖中掏出辣白菜干,“此菜需山泉水、野山椒、蜂蜜,三样缺一不可。青竹村因这三样,留住了猎户、菜农、蜂农。” 她掰碎菜干,酸香混着蜜味弥漫殿内,“工坊开工时,全村老少皆有事做,流民何苦远走?”
户部尚书点头赞许,却见苏禾忽然蹲下身,用手指在金砖上画起工坊布局。“这边是腌菜坛,这边是蜂箱,中间留条通道运山货。” 她的指尖沾着砖灰,“陛下您看,像不像个‘兴’字?”
殿内响起低低的笑声,御史大夫咳嗽一声:“成何体统!苏禾首起身,目光坚定:“民妇斗胆,腌菜虽小,却能聚人心、兴百业。若能在全国推行,定能解流民之苦,稳社稷之基。”
皇帝望着苏禾,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深知,这位山野村妇所提出的腌菜工坊试点计划,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若真能成功推行,不仅能解决流民问题,还能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稳定民心。
“苏女官,”皇帝缓缓开口,“你所言极是。腌菜工坊试点之事,朕准了。你即日起入宫讲学,将青竹村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苏禾闻言,心中涌起一阵激动。她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愿意将青竹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谢陛下隆恩!”苏禾跪拜在地,声音中带着坚定与感激。
随着苏禾的入宫讲学,腌菜工坊试点计划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各地纷纷效仿青竹村的做法,建立起腌菜工坊,吸引了大量流民返乡就业。同时,腌菜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各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禾在宫中的讲学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她以青竹村为例,详细阐述了腌菜工坊的运营模式和成功经验。她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赢得了大臣们的一致好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腌菜产业逐渐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而苏禾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if0h-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